迈瑞医疗IPO:8年前的故事再讲一遍

黄绎达·2025年09月25日 15:07
助力海外业务发展,拉高自身估值天花板。

作者 | 黄绎达

编辑 | 张帆

近期,有市场消息称迈瑞医疗(以下简称:迈瑞)计划在香港IPO,并已经启动了前期的准备工作,目标融资额最少10亿美元。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迈瑞医疗在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生命信息与支持等核心业务板块均占据领先地位。

截至2025年9月25日,迈瑞的总市值超过2800亿元。业绩方面,尽管2024年的收入增长有所承压,但凭借其产品与渠道的竞争力,叠加全球化布局,同期的归母净利润约117亿元,并保持了正增长,展现出较强的业绩韧性。

那么,既有行业龙头地位,又有稳健业绩作为支撑的迈瑞医疗,为什么会选择此时启动赴港上市呢?

01 海外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迈瑞医疗在近期启动港股 IPO 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其海外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如今已占据公司整体收入的50%,这也是近年来迈瑞收入结构层面最受市场关注的一大变化。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迈瑞在海外实现收入83.32亿元,海外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50%,相比2021年末的40%,3年多时间足足提升了10个百分点。

图:迈瑞医疗收入构成(按地区);资料来源:wind,36氪

经过多年的发展,迈瑞在海外市场已经拥有一个庞大的全球化研发、生产制造、营销及服务网络。根据公司财报,截至今年上半年,迈瑞业务已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与地区,并在超过40个国家设有64家境外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的12个研发中心中,有5个在海外。

海外高端市场方面,迈瑞已覆盖全球Top 100家医院中的80家,实现了对海外高端客户的突破。迈瑞核心的体外诊断(IVD)和生命信息与支持这两大业务,在近年来保持了对高端客户持续突破的势头,公司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IVD和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全新高端客户数分别超过了160家与100家。

导致迈瑞收入区域结构出现上述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主要有两点:

1.国内收入在近两年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期海外收入则始终保持正增长,此消彼长下,海外收入占比加速提升;

2.迈瑞通过近年来的多次并购,发挥协同效应来提升产品力,并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矩阵,特别是在高端器械领域持续发力,与建设多年的海外渠道形成合力,共同驱动海外业务收入的增长。

02 计划港股IPO,意在加码海外市场?

考虑到海外收入目前占据半壁江山、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迈瑞选择启动港股 IPO 潜在的核心诉求,是在港股市场拿到IPO融资后,可进一步用于在海外市场的业务扩张,其具体方向包括渠道建设、供应链建设和加码研发等方面。

从公司与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看,国内已经基本完成了中低端器械的国产替代,以迈瑞为代表的国产医疗器械正在向高端/超高端进军;海外市场的情形亦与国内类似,迈瑞已经度过了通过性价比产品打开海外市场的阶段,目前也正在高端市场向医疗器械巨头们发起挑战,并已经突破了一部分高端客户。

迈瑞在海外高端市场实现突破的底层逻辑之一是技术驱动:一方面,是通过提高自身的研发强度,推动产品与技术的持续迭代;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并购整合资源提升产品力、切入新赛道。

在研发方面,迈瑞保持了较高的研发强度,长期的研发费用率在9~10%区间。而且,长期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速与收入增长相匹配;即便2025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出现了一定的同比下滑,但下滑程度远低于收入端,研发费用率因此依然保持稳定。

横向来看,美敦力、雅培、西门子医疗、GE医疗这四家跨国医疗器械巨头近3年的研发费用率区间在5.6~8.7%。研发强度小幅领先行业巨头,是迈瑞在产品力与产品创新方面,与上述巨头同场竞技的重要基础之一。

那么,通过港股IPO拿到的融资,可以投入高端医疗设备与前沿技术的研发上,特别是投入到海外研发中心,在进一步完善本地化布局的同时,也为在产品创新方面保持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医疗器械企业研发费用率对比;资料来源:wind,36氪

在并购方面,迈瑞在2020年后的主要并购案例有:2021年收购芬兰HyTest,解决耗材上游核心原材料“卡脖子”的问题,提升IVD耗材质量;2023年,收购德国DiaSys,继续深化IVD相关业务布局,完善海外供应链、丰富产品类别;2024年收购科创板上市医疗企业惠泰医疗,进入电生理与心血管器械及相关耗材领域,为迈瑞带来了新的业绩增长点。

纵观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历程,并购一直是其拓展新赛道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全球医疗器械巨头的发展史都是一部并购史。从迈瑞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20年后的重点并购案例不难看出,正是借鉴器械巨头们的成熟路径,通过并购来完善自身业务布局。由此可合理推断,迈瑞港股IPO的另一大目的,是为潜在的并购,特别是跨国并购储备资金。

除此以外,相比在国内融资再投入海外项目,在港股IPO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汇兑风险,于优化财务结构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从业务发展潜质而言,海外市场还有着巨大的可渗透空间。根据卖方测算,迈瑞当前业务在海外对应的市场空间超4500亿,而迈瑞2024年的海外收入约164亿,对应的市占率不到4%。结合迈瑞目前的发展势头,本次港股IPO将助力其核心业务在海外市场加速渗透,特别是正在发力的高端医疗器械细分领域。

03 资本市场会买账吗?

回顾历史,迈瑞于2018年10月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彼时以59.3亿元的募资规模,刷新了创业板有史以来的IPO规模记录。时隔8年,迈瑞启动港股IPO,目前披露的目标融资额最少10亿美元,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70亿人民币。

从企业行为来看,两次IPO的背景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2018年的IPO融资主要用于扩产能、扩建研发中心、扩展渠道、偿债和补充运营资金等方面,简而言之,彼时上市融资主要是为了业务扩张。再看本次港股IPO之前,迈瑞连续的收购资产、建设研发中心、维持高研发投入等一系列动作,同样是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来做大业务。这么来看,迈瑞本次港股IPO的商业逻辑,可以说是把8年前的故事再讲了一遍。

再看两次IPO的不同之处,在资产质量层面,2018年IPO之前,随着业务扩张,资产负债率攀升较快,有一定的短期偿债压力,且货币资金的储备相对不多,所以IPO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缓解短期偿债压力。而本次港股IPO之前的财务状况相对更佳,2025H1的资产负债率不过25%,且同期的货币资金相对更充足,偿债压力远低于2018年。

而在公司的发展境遇与核心诉求层面,2018年的迈瑞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收入增长加速的同时,利润也保持了高增长,在纽交所私有化退市后,选择在A股上市主要是为了要到更高的估值。而本次港股IPO启动之时,迈瑞正面临收入增长放缓、业绩承压的问题,IPO的核心目标是为了顺应公司加码海外业务的战略,打通国际资本通道、吸引海外投资者,进一步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迈瑞在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地位毋容置疑,近年来的调整主要是受到了医药板块整体不景气与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环境的影响;随着三大核心业务的数智化转型、海外市场在高端细分领域的持续突破,技术壁垒的提升,行业龙头地位也进一步稳固。从公司业绩预期来看,国内的医疗器械采购在今年上半年明显复苏,海外高端市场持续突破的势头也将延续,因此迈瑞业绩预期的拐点相对确定。但基于两次IPO公司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因此大胆预测,届时两次IPO的融资额可能差不多,但估值水平会存在显著差异。

再看港股IPO对迈瑞A股的影响,公司股价在2021年达到历史高点后,经历了超过3年的连续调整,虽然目前的股价相比之前的点位有所反弹,但与历史高点相比依然是腰斩的状态。进入今年9月后,迈瑞的平均估值大约在31x左右(PE-TTM),5年的分位点约35%,所以迈瑞目前的估值水平有着相当不错的安全边际。

众所周知,医药板块此前连续调整了3年有余,估值早已被重塑,估值天花板普遍被压低。就迈瑞而言,2021年的PE-TTM一度超过90倍的核心逻辑,是在疫情早期,对呼吸机等生命信息与支持设备的需求增量驱动业绩大幅增长。在国内市场相关业务短期承压的背景下,以5年维度来判断迈瑞当下的安全边际,其核心逻辑在于以下两点:

1.天花板更高的海外业务,已成为迈瑞未来业绩的核心增长引擎;

2.国内业务也有望在短期内迎来业绩拐点。

那么,本次港股IPO将直接助力迈瑞海外业务的扩张,尤其是对加码研发意义重大,凭借技术驱动形成的海外市场强业绩预期,对推动迈瑞估值天花板上移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内业务层面,受益于医疗设备招标活动在今年上半年明显回暖,国内收入增长有望在今年三季度实现同比转正,国内业务业绩预期向好,将增厚当前估值水平下的安全边际。

而拉高迈瑞估值天花板的另一核心逻辑在于:当前AI浪潮下,迈瑞正在推进的数智化转型,即在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构建设备+IT+AI的智能医疗生态系统,在提升技术壁垒的同时,也为其估值带来相应的技术溢价。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1
9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资深作者

医药行研起家,爱周期、爱消费,国债策略、宏观经济略知一二。

下一篇

中国品牌出海是一场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再到“文化输出”的深刻变革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