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退坡,价格战放缓,为什么这些车反而卖爆了?

汽车之心·2025年09月24日 11:35
智驾,正在成为新的「销量发动机」。

中国新能源车市,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分水岭。

问界 M9 已经在 50 万元以上的豪华市场连续 18 个月稳居销量榜首,累计交付量突破 24 万辆,展现了高阶智驾在高端市场的真正号召力。

智界的双子星 S7 和 R7 累计交付超过 11 万辆,全新深蓝 S07 自预售开启十天便收获 2 万个订单,也都印证了同一个事实:智驾能力,正在成为拉动销量的关键变量。

这种趋势正在从个别爆款车型,扩散到更广泛的品牌与市场层级。

进入今年 8 月,一批原本在细分市场耕耘的车型也开始快速破圈:

奇瑞风云 A9L、广汽丰田铂智 3X、东风日产 N7 均在当月交付量突破万辆或接近万台级别。

9 月,新一代智己 LS6 上市仅 27 分钟就斩获 1 万台大定,小订数量突破 5 万台;奥迪 E5 Sportback 上市 30 分钟订单就超过 1 万台。

无论是自主、合资还是豪华品牌,都在用一款款新车证明:高阶智驾,正成为这个市场新的催化剂。

续航之后,消费者的关注点变了

过去五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旋律是电动化。

消费者在购车时最常问的三个问题,无非是价格、续航、补能。

但到了今天,这种竞争逻辑在发生变化。

首先是电池技术的进步,让 600 公里以上的续航变成了常态。以特斯拉、蔚来、理想和小鹏为代表的玩家,不断普及补能网络,消费者的焦虑已经从「电够不够」转向「车聪不聪明」。

其次,价格战在不断挤压利润空间。从 2023 年到 2024 年,特斯拉 Model Y 的多轮降价让行业看到:单靠价格和续航,已经不能构成真正的护城河。

第三,消费者的心智也在发生转变:智驾体验,尤其是高阶智驾,正成为大家购车决策中越来越核心的考量。

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开始关注「车有没有城市 NOA 功能」。在试驾环节,销售也更倾向于展示城区智驾、自动泊车等功能,以此来提高成交率。

不少车主反馈,「用过一次高阶能力的 NOA 辅助智能驾驶,就很难再接受回到传统驾驶。」拥堵的城区路段、复杂的立交桥下、狭窄的停车场里,智驾带来的体验差异正在被迅速放大。

数据同样印证这一趋势:

咨询机构 J.D.Power 的报告指出,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能驾驶功能」的权重,从 2020 年的 12%,涨到 2023 年的 35%。易车研究院发布的购车决策洞察报告则显示,2024 年这个数字已接近 40%。

华为乾崑智驾最新数据显示,累计辅助驾驶里程已经突破 50 亿公里。这意味着智驾正彻底走出「配置表噱头」的范畴,真正成为用户愿意高频使用的「日常刚需」。

换句话说,电动化之后的下半场竞争,真正的分水岭就是智能化,尤其是智驾能力。

销量黑马背后的推手:智驾是新的「销量发动机」

这一趋势最直观的体现,来自鸿蒙智行。

根据最新数据:享界 S9T 上市一周,大定破 1.3 万;9 月 23 日,同时上市的尚界 H5 和问界新 M7,1 小时大订分别突破 1 万台和 3 万台。

可以看到,鸿蒙智行的产品矩阵,几乎每一款车型都能在短时间内积累起数万订单,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智驾能力对用户的强烈吸引力。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

在更广泛的市场中,越来越多车型凭借高阶智驾能力突破原有的边界:

奇瑞风云 A9L,8 月交付量达到 10243 辆。凭借「空间+续航+智驾」的组合拳,在中大型插混市场快速出圈。

东风日产 N7,8 月交付 10148 台,环比增长 57%。这也是首个单月交付破万的合资新能源车。

东风日产新能源品牌总经理王骞在微博上写道:「已经连续 8 周拿下中大型纯电轿车 TOP 2,仅次于小米 SU7。」对一家合资车企而言,这一成绩的意义不言而喻。

广汽丰田铂智 3X,8 月交付 7324 台,连续 4 个月环比增长,目前还手握 8800 多台未交付订单。这也是广汽丰田新能源产品线中首个「稳步放量」的车型。

新一代智己 LS6,从 8 月中旬预售启动到 9 月上市,智己 LS6 的热度一路攀升——预订量突破 5 万台 , 上市不 到半小时,大定就破万辆。智己汽车在中高端纯电市场的爆发,显然也与全面升级的智驾体验相关。

9 月的新车动态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

仰望 U8L 鼎世版在预售开启 72 小时内订单突破 2 万台。

别克至境 L7 全国首秀时,将智驾体验作为核心宣传点。虽然没有公布具体订单,但已有超过 60% 的订单来自合资燃油车用户转化,说明用户已经在用脚投票。

奥迪 E5 Sportback 在发布会上,把高阶智驾体验作为核心亮点进行展示,这也是其在半小时内收获超 1 万个订单的重要原因。

从鸿蒙智行的爆款序列,到奇瑞、日产、丰田、智己和奥迪的亮眼成绩,可以看到:智驾能力正在替代「续航」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的核心卖点。

补能不再是决定销量的胜负手,智驾才是新的发动机。

进一步观察,还能看到两个行业变化:

一是,新车发布会的重点发生转移。过去几年新车发布会的重点常常是「三电」、空间设计和智能座舱,而从 2024 年下半年起,智驾能力的比重明显提升。

无论自主还是合资,车企都在用长篇幅演示高阶智驾能力,这也使得「智驾」成为新车型传播的标配环节。

二是,这些爆款车型的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个强大的智驾方案供应商。

今年 8 月,华为乾崑智驾搭载量正式突破 100 万大关,覆盖 28 款爆款车型,基于全新 WEWA 架构的 ADS 4 也会在 9 月陆续推送。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智驾推手是 Momenta ,目前几乎覆盖了包括传统车企、合资车企和国际车企的主流阵营:涉及 160 多款车型,累计量产搭载量超过 40 万台。

传统车企:上汽( 智己 )、比亚迪 (腾势、仰望) 、广汽 (昊铂、埃安) 、奇瑞 (风云) 、红旗等;

合资车企: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等;

国际车企:大众、奥迪、奔驰、通用、本田、宝马等。

从技术层面看,智驾系统之所以能真正打动消费者,关键在于它解决了出行中的高频刚需场景:

比如在早晚高峰的拥堵路段自动跟车,解放双脚;在无保护左转时精准判断来车空隙,降低驾驶焦虑;在商场或小区狭窄车位一键泊入,避免反复挪车。

这些场景背后,是感知算法、预测决策与控制执行的深度协同。

华为从 ADS 2.0 的 GOD 网络 (通用障碍物检测) 演进至 ADS 4.0 的「世界模型」,采用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架构 (WEWA 架构) ,使得系统在应对极端场景时具有强大的泛化能力。

Momenta 通过 R6 强化学习大模型,借助「自我博弈」机制从 30 亿公里真实数据中提炼出更优策略。

这类技术不仅能模仿人类驾驶,还能自主优化策略,尤其在极端场景下展现出超越人类驾驶员的应对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高阶智驾正成为车企销量拉开差距的关键变量。

如果说奇瑞 A9L、东风日产 N7、智己 LS6 等车型代表了智驾红利的加速兑现,那么另一些车型的市场表现,则从反面印证了一个趋势:智驾能力的差距,会越来越反映在销量上。

比如,特斯拉 Model 3 改款,虽然销量表现依旧稳定,但缺乏更高阶、全场景的智驾能力,导致在一二线市场的年轻用户群体中吸引力减弱。部分用户在同价位区间,开始转投搭载国内先进智驾方案的新势力或合资新能源车型。

此外,一些仅靠「长续航+低价格」突围的车型,比如部分 A 级纯电轿车,在今年 8 月的销量上没有延续上半年热度。

这类产品虽然满足了「电动化」的诉求,但随着消费者购车关注点转向「智能化」,缺乏高阶智驾配置,也将逐渐成为车企的销量掣肘。

类似这样的案例表明,在新能源渗透率达到 50% 后,单纯依靠电动化已不足以驱动销量增长,下半场的胜负手,正在转向智驾能力。

智驾,正在重构新能源汽车的分水岭

不仅在国内,智驾能力的影响力正在外溢到国际舞台。

9 月初的慕尼黑车展,成为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出海舞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池和电驱动等全产业链玩家,在欧洲展现了中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

如果说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汽车的竞争优势正在从制造规模转向技术赋能,那么在国内市场,车企们即将迎来的是更残酷的「金九银十」销量大考。

在这个关键节点,智驾能力的权重会进一步放大。

全球知名市场分析机构 Canalys 的预测是,到 2025 年,中国每卖出 10 辆新车,就有 6 辆具备 L2 级以上智驾功能。

一方面,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体验差异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一辆车能不能在上下班高峰替代驾驶员完成大部分动作,能不能在狭窄小区车位「一键泊入」,直接决定了用户的购买和口碑传播。

另一方面,车企的销量也会更加紧密地与智驾能力挂钩。

8 月的销量黑马只是一个预兆。随着更多搭载诸如华为、Momenta 等成熟智驾方案的车型进入市场,未来各大汽车品牌在销量上的差距将会被进一步拉大。

2025 年,被业内称为「智驾平权」之年。

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纷纷宣布将智驾功能下放至更多车型,甚至下探至 7 万元级大众市场。

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系统,长安则推出「北斗天枢 2.0」计划,并提出在 2026 年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的目标。

这种趋势也在数据中得到印证。根据工信部及多家机构的统计:

2024 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 L2 及以上辅助驾驶渗透率达 55.7%,其中 NOA 类高阶功能渗透率约 11%;

到 2025 年上半年,NOA 渗透率已接近 19%,全年有望突破 20%。而在 2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中,高阶智驾渗透率已超 35%,头部新势力品牌更达 50% 以上。

这些数据表明,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认知正在快速普及,高阶功能不再仅属于少数高端车型。

从行业趋势来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判断,2024 年至 2028 年间,中国市场将有超过 2000 万辆新能源汽车具备城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Momenta CEO 曹旭东进一步提出「智驾摩尔定律」:软件体验每两年提升十倍,硬件 BOM 成本每两年减半。按照这一节奏,到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实现城市 NOA 的硬件成本有望降至 5000 元以内,意味着高阶智驾将真正进入大众市场。

综合来看,高阶智驾正在经历技术成熟度与成本门槛双重下降的拐点——一旦当消费者对高阶智驾有了充分认知,且价格变得亲民,市场的集中释放将带来类似电动车早期渗透爆发的加速阶段。

对车企而言,这意味着竞争规则的重构:

上半场是电动化,比拼的是电池效率、续航和补能。

下半场是智能化,胜负手将是智驾体验和规模化交付。

而以华为、Momenta 为代表的玩家的崛起,以及多款黑马车型的突围,都共同指向了一个事实:「智驾爆款」时代已经到来。

当电动化让汽车趋于同质化,智驾能力才是新的品牌护城河。换句话说,决定胜负的不再是补贴和价格战,而是谁的智驾更聪明、更可靠、更能让用户「用过就回不去」。

而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分水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之心”(ID:Auto-Bit),作者:赵悦鹏,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谁在为OpenAI的算力自由买单?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