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领导会不会管人,就看这4点

张丽俊Cherry·2025年09月23日 11:02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管理最大的痛点,不在于事,而在于人

说白了,就是怎么点燃一群人,共同为一个目标而拼命干。

很多管理者一看到员工躺平、执行力差,第一反应是“这人不行,态度不好”,进而从员工身上找问题,却很少反求诸己。

但其实,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一个团队有没有战斗力,业绩能不能打,氛围好不好,关键还真就看带头的那个领导。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领导到底会不会带人?

我认为,做好以下4件事很重要。

把规则做硬,让执行有抓手

无规矩不成方圆。你的团队里,有老人,有新人,有精英,也有想躺平的人。

大家背景不同,能力各异,如果各行其是,团队很快就会变成一盘散沙。

怎么办呢?你要立规矩,把游戏规则摆到桌面上,让每个人都清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边界在哪里。

毛主席当年是怎么改造工农红军的?不是靠喊口号,更不是靠人治,而是立规矩,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所以,规则约束了人的行为,规则是做事的指南针。

你不用像防贼一样,事事盯着,只要把制定定好,规则做硬,把目标、标准、流程、责任讲清楚,所有人都能自行运转起来,做对的事情。

关于规则,通常有3个重要原则:

第一个,规则要透明。

目标怎么定?事情怎么做? 绩效的标准是什么?做得好有什么奖励?做的差有什么惩罚?

不管是绩效规则,还是考核的规则,必须公开、透明、清晰易懂。

透明化意味着没有什么“幕后操作”,所有人都在一个透明的规则下做事,不用整天琢磨怎么去“讨好”领导。

因为你知道,只要把事情做好了,该你的功劳和奖励跑不了。执行起来也有方向,有路径,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第二个,规则要一视同仁。

规则要普遍适用,要有公平性,对所有人使用同一把尺子。

如果规则可以对某些人网开一面,那么它本质上就不再是规则,而是一种权力工具。

而要做到一视同仁,核心在于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你想让团队做到什么,自己先做到;你讨厌团队出现什么问题,自己先杜绝。如果你做不到却要求下属,那么大家是不会信服的。

第三个,规则要有后果。

犯罪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破窗效应。

一个人扔石头打破窗户,你不去制止,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朝窗户扔石头。

要避免规则被打破,就一定要丑化说在前头,把游戏的规则说清楚,让他们知道原则和底线是什么,挑战底线,打破规则的人要承担什么后果。

规则,让大家既做对事,又做正确的事。

把心焐热,让团队有凝聚力

规则可以防止下滑,但只有情感连接和认可才能激发向上动力。

为什么很多人不想干?是因为心凉了。

当他提的建议没回音,加班没有认可,失败就被贴标签,创新要承担风险.…...久而久之,心就凉了,索性躺平,不努力了。

人是有情感需求的,你把员工当工具,他怎么会有驱动力?

所以,你要有温度,要把员工的心捂热。

这不是说让你天天请客吃饭、称兄道弟,而是说你能做到将心比心,懂得尊重和关怀。

你看得见他的付出。他熬夜做的方案,你不要觉得理所当然,至少要说一句“辛苦了,做得不错”。

你听得进他的话。开会的时候,或者私下交流沟通的时候,你都愿意给他时间,认真倾听,而不是永远不耐烦地打断。

你会在他扛不住的时候搭把手。当他项目遇到瓶颈,或者需要协调资源时,你不是高高在上地指责“为什么还没完成”,而是会问“遇到什么困难了?需要我做什么?”

你会维护自己人。当团队在外受到不公正的指责或压力时,你会站出来扛事,关起门来可以批评他,但在外面会尽力保护自己的兵。

公司不是家,但你一定要给员工家的温暖。

因为,大家愿意跟着你干,不仅仅是为了那份工资,更是因为“愿意”,觉得跟着你有奔头,有依靠,心不累。

管人就是管心,心齐了,事就成了。

把人放对位置,让优势发光

很多管理者容易犯这样一个毛病:希望下属是一个“全能”的人,没有短板。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最拔尖的地方,才是他在职场最大的价值。

所以,不要怪人不合适,但要把人放合适。我们没办法改变一个人,但我们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位置,让他在合适的位置上,做擅长的事情。

有人擅长沟通,有人精于分析,有人热衷创意,有人长于执行。

把人放错位置,再优秀的员工也会变成 “庸才”;把人放对位置,普通员工也能发光发热。

而要用对人,这3点特别重要。

1.用人所长

每个人都有都有长处和短处,用人时一定要避人之短,用人所长。

如果你的目标是“摘树上的果实”,就不要去培训一只火鸡,而是应该找一只猴子。

所以,在用人的时,你一定要慎重思考:

做好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现在团队中的人,谁更适合这个岗位?

他在哪一方面更有优势?他的优势是否为某一任务所需?……

尽可能地做到人岗匹配,把人用对,从而让他在专业领域内创造更大的价值。

2.能上能下

简单点说,就是员工在这家公司里干得怎么样,是能够被识别出来的。

干得好的人,有上升的通道,不需要通过跳槽来实现职级的上升。

而干的差的,不太胜任的人,也能做到缩小用,避免酿成特别大的风险。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3.责权对等

用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将权力和责任下放给团队成员,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

但在有些企业中,决策授权时,权责不对等。经常是能做主的不负责;具体负责的又做不了主。

最后的现象就是把事情做好了,功劳记在做主的人身上。一旦事情没做好,就把过错推给执行的人。

这样做是不对的,一定要做到责权对等。责权对等,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记住: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人才是放对位置的人。

把激励做实,让价值闭环

员工躺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付出和回报不对等。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谁还拼命?

甚至,那些躺平的人会因为不惹事,安分守己还能得到领导的认可。

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 的环境,只会让努力的人慢慢心冷,最后跟着躺平。

因此,要把激励做实,让员工付出与回报匹配,形成价值闭环。

把激励做实,核心有三个点:

第一个,能及时兑现。

激励,能及时兑现,那就是激励;兑现不了,那就是画饼。

画饼一两次,大家也许就信了,可是如果你一直画饼,你的信任就崩塌了,就没人再相信了。

兑现不了的承诺,一定不要说;如果说出去了,就要想法设法兑现。

在管理工作中,兑现承诺,不是人情,是契约。

第二个,不吃大锅饭。

人性趋利避害,但更渴望被公平对待。

什么叫公平?公平就是我干得好,干得多,你要给我相应的奖励,你不能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让干的差的人占我的便宜。

所以,奖励不要一刀切,而是要“厚此薄彼”,要以奋斗者为本,多劳多得,对真正能干的,要大力奖励,不让雷锋吃亏。

总之,要对得起好的人,对不起不好的人。

第三个,激励在员工最需要的地方。

激励的作用,“给对”远比“给多”更为关键。

所以,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从员工本身出发,而不是凭我们的主观臆断行事。奖励应投其所好,惩罚应击其痛处,只有这样,激励才能有效。

比如,员工家里不缺钱,但渴望得到尊重,那么你就要多做精神激励,而不是物质激励。

激励到实处,当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将获得相应回报时,他们会自愿投入更多精力,形成持续自我激励的良性循环。

最后,总结一下:好的管理,不是控制人,而是激发人。如何激发人?把规则做硬,让执行有抓手;把心焐热,让团队有凝聚力;把人放对位置,让优势发光;把激励做实,让价值闭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1
1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

下一篇

英伟达联手OpenAI,这场“无限资金循环”正在把美股送上天!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