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允许始祖鸟炸山的?
始祖鸟和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搞的烟花秀引爆了舆论。
很多人指责蔡国强和始祖鸟市场部的员工,甚至当地审批通过的相关机构也难逃其咎。
但大家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那就是执行这场烟花秀的最终决定为什么会被拍板?
换句话说,这场秀的最高决策人,也就是始祖鸟市场部的大老板,为什么没看出来有问题?
答案很简单,因为大老板被关进了信息茧房,根本察觉不出来会有什么问题。
谁把他关进去的?答案是和这个项目相关的所有人。
现在品牌找蔡国强合作一场烟花秀的市场价都是千万起步,无论对于哪个品牌来说都是年度重大项目。
而重大项目在甲方内部一定是要经过层层上报,层层审批的。
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我不相信全都会认为在喜马拉雅山上放烟花不会有风险。
但凡在网上查一下,翻看一下喜玛雅拉山环境相关的介绍,仔细看一下放烟花的行动方案,都会嗅出一点不对劲。
但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
因为当一件事情绑定了许多相关利益方群体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对其中的纰漏选择性失明。
尤其是重大事件,涉及的人员一旦多了,每个人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心理:
这个事情的负责人不是我,我只是执行上头的决定而已,上头喜欢就行了,我就是个打工的纯牛马。
就像这次炸山事件一样,提案的广告公司会想:
我们只负责提想法,付钱执行的是甲方,我们只管干活就行了,甲方高兴就是天大的事。
始祖鸟市场部的人会想:
好不容易提了那么多idea,总算挑出一个不错的,快别逼逼了,赶紧把它做出来,年终奖还有希望。 当地审批部门会想:
这个事既能帮我招商引资,又把当地名声打出去了,以后指不定能带动更多的旅游经济,又能在政绩簿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艺术家团队的人会想:
老板还从来没有在喜马拉雅山上放过烟花,这个想法不错,做成了又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老板在国际上再次打爆名声。
大家都有一种默契,只盯着自己规则范围内的事情。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老板要伺候,每一方都在想办法做出成绩,让自己的老板开心,为自己的前途铺路。
所有人都以为有人会承担最终责任,但那个人绝不是自己,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唯一真正会关心这件事社会影响的,只有始祖鸟品牌的拥有者。
注意,不是中国区的老板,而是品牌的创始人,这个品牌的实际拥有者。
中国区的老板也只是高级打工仔。说句难听的,他们在这个位置上也不会永远坐下去,只会把这个案例当做简历中的高光时刻,方便自己以后跳槽。
当这件事的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就没有人会真正在意什么环保,什么运动精神。
大家嘴里说的都是主义,心里全是自己的生意。
所以发展到最后,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可能隐隐知道有问题,但都不说,各方都为了让自己老板开心,全部选择蒙眼闭麦,对其中的潜在风险全部闭口不谈。
我完全可以想象出给始祖鸟提案的公司是怎么包装这个项目的,而始祖鸟的市场部人员也极尽能事在PPT里给老板画饼: 国际知名艺术家,史无前例的艺术表演,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让品牌在海内外市场打入一针强心剂... 老板根本不会有时间亲自去查细节和风险,最多问几句就被底下人打哈哈糊弄过去了,剩下的就全听下面人给自己播放PPT。
那有人就会问了,难道就没有办法阻止这种事情吗? 有的,但时机一定要选对。 阻止这种事最好的时机是在萌芽阶段,也就是这个想法刚被提出来的时候。
一切都还没有具体成型,项目还没开始制作,烟花秀还只是诸多idea其中之一的时候,就要果断杀掉。
一旦这个事情开始生根发芽,进入到具体执行阶段,绑定了越来越多人上车的时候,再想下车就晚了。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老板真的很喜欢这个idea, 谁会去当这个冲头,谁敢第一个站出来提反对意见。
哪怕这个人真有这么大的胆子,其他人会怎么想他?
我们花了这么多力气,好不容易卖过了方案,你小子跳出来唱反调了,你又算个老几?
所以这就是一个悖论。
想要在大组织里存活下去,做人永远排在做事前面。这件事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有锅要分,但这种组织环境的问题更大。
而当所有人都把做品牌当做自己事业飞黄腾达的筹码和工具时,没有人会真正在意品牌的死活。
以上,我是良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