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亮出一个“看不见的龙湖”
寒山寺,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闻名中外,到了今天,每年会有超200万人慕名而来。
在面积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姑苏区古城,像寒山寺这样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00多个,庞大的客流对街区的日常维护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仅在垃圾桶满溢等“小事”上,他们每天就能收到100多起市民报事。
2023年,龙湖千丁数科接下了姑苏古城区智慧城服平台项目。一段时间之后,古城区的建筑风貌被在云端中实景复刻,古城的外勤人员有了实时定位的电子工牌,重点地区和节点装上了终端传感器。古城就像有了自己的神经网络,哪出现问题,在AI能力加持的线上系统就自动报事,并派给就近的工作人员。
苏州姑苏古城智慧城服平台
这套系统改变了空间管理和物业服务的底层逻辑,之前“靠人”,增加单位面积的员工密度,增加巡检次数,让人去“找事”;现在,每个需要重点维护的点位都装上智能传感器,靠工具和AI巡检,让“事找人”。尤其到了“具身”时代,“移动巡检机器人”的出现更进一步在夜间、节假日等人工覆盖薄弱的时段,彻底解决了漏检与误报问题。在服务被装进“无形工厂”,变成了一套准工业化方案。解决问题跑到了感知问题的前面,每天的市民报事数量也下降到了个位数。
凭借自研并融合了AI的数字化系统技术,千丁数科成为了很多空间、企业的AI领路人,除了在龙湖自有的物业、商业、办公等空间应用,同样被推广到了街区治理、城市图书馆、市政公园、康养园区等更多场景中。在这些场景里,从“人找事”到“事找人”只是关键的第一步,终极的目标,是通过数智化架设一套“神经系统”,让建筑完成高效、睿智的进化。
01 “数字化系统”背后:龙湖10余年转型的能力沉淀
技术是改变企业自身的一种力量。龙湖从2014年开始做数字化转型,那一年一线项目上懂数字化技术的人被“拎出来”,集团数科部门的“码农”们被要求下沉到一线去,他们形成了一条从集团到一线的数字化“人工通道”。
最有效的应用,应该在实际场景中,这是龙湖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逻辑。负责技术布局的是千丁数科,用他们的话说:“业务要做产品的主人。”
有了“主人”,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比如,在工程建设环节,过去需要出动数十个人,每人花掉2-3天时间统计项目设计变更信息的“清白条”,被千丁数科的一个系统就解决了。这些变更信息变成了数据,系统自动生成报表,核查没有问题之后,直接一键发给每个项目的施工企业。信息自己流动,不用再用人带着信息跑。
技术从成熟到应用的过程很简单,但从0到1很难。在设计建造流程长达两年左右的地产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数据是离散的,或者干脆没有底层数据。因此,数字化也成为龙湖的一次长期投资。从2014年起的积累,千丁数科投入上百亿,基于对业务场景,形成了针对120余个细分场景的超150个智能体“产品包”,最终作为一个工具服务、反哺给业务。
它被用来提升生产力。这套可集成,可模块化的系统,由千丁数科自研的空间数据网格产品、算法构成技术底座,通过数字管理平台去直接管理物理空间,让空间更节能,使用的人体感更好。
它也被用来改变生产关系。与业务场景的结合深度,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被打通,能力被聚合,每一平米都可以通过动态的数据化监测去做经营效率提升。
龙湖成都锦宸天街智慧运营平台
在千丁数科的系统支持下,龙湖的物业场景、商业空间的人效比已经是行业内头部。作为住宅产品、物业服务和商业运营的行业尖子生,龙湖32年以来积累的投、建、管、运、服的运营能力和体系也被聚合、孪生到这套数字化系统中,并经过了8000多个一线项目的实践的验证,成为龙湖组织能力和产品、服务能力显化的一部分。
这是另一个“看不见的龙湖”。
02 算法下沉到“最后一公里”:从工地到全域的价值输出
大型工地每天产生5000平方米的作业面,而人工巡检覆盖率不足2/3。更严峻的是,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质量安全员,也需要熟记500多条施工规范,对复杂问题的判断准确率往往不足半数。这种覆盖难、判断难、协同难的“三难”困境不仅影响了巡检效率,更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遗漏,直接影响建筑质量和建造成本。
尽管很多企业发明了“飞检”等解决方式,但在重复动作面前,人没有机器和系统可靠。
从积累数据,到数字孪生,建立一个具备双向数据流的虚拟空间,实时收集具象空间和场景的数据,再通过数据信息反向管理、运维空间,达成空间的能耗更低、体验更好、效率更高,这是龙湖今天在努力推行的事。
在施工过程中,每一方土地上生出的招标流程、工序工艺、资源调配等细枝末节,往往都会长成安全质量、交付进度、成本控制等核心大事。在过去,这些内容都要是人来处理,成本需要线下用 Excel 手动填写,招标过程靠人来逐一排查,耗时费力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千丁数科用一套智慧供应链系统,实现了建造供应链、服务供应链一体化管控。仅工程管理一项,就覆盖安全、质量、技术、进度等多方面,实现项目从建造到交付的周期管理,确保产品质量、交付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等各个维度。
在建筑空间使用过程中,中央空调制冷系统是能耗大户,传统管理模式依赖的是人的经验和责任心,难免有滞后和漏洞。面对这一行业痛点,千丁数科推出的AI冷站智控解决方案依据楼内的实时温度、湿度、室外天气、楼宇人流等多维度海量数据,精算出当前空间所需的最佳冷量,系统管理设备,自动对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下达指令,去找到温度和能耗的最优平衡点。
AI冷站智控平台应用示意
实践数据显示,应用千丁数科的冷站智控方案后,制冷系统的综合能耗可以降低超过15%。
比人更加可靠、稳定、可预测、可量化,模型的背后是龙湖从一个场景又一个场景走过来的成熟经验。这套脱胎于龙湖内部无数个空间、服务场景的系统,在训练成熟之后,其中最有用的部分,已经在对外输出。
目前,千丁数科推出了四大解决方案,每个方案均对应一个不动产数智化转型的难题:不动产经营管理解决方案涉及项目的开发、建造、资管、物管、供应链等不同领域,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智化管理;零碳智慧空间解决方案实现楼宇智控、智慧园区、智慧安防、能源管理、零碳等全套智慧空间“all in one”;以及赋能整体企业效率,包含人力资源、业财一体等平台模块的智慧企业服务解决方案,和围绕真实业务场景,可持续创造价值的AI智能体解决方案。
四大类解决方案示意图
从绿城、中国中铁、中建三局、中交建等地产同行,到泰康人寿、中旅投资、联东U谷等不同产业赛道中的领先者,再到青岛地铁、中国电信、北京热力等具有公共属性的公司,先后成为了千丁数科的合作伙伴。
因为,他们深耕各自的领域,对长期以来无法优化的流程、算法有更强的痛感。他们知道大模型到具体使用场景之间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决胜下半场。
03 推动空间进化:用数智化构建“神经系统”
非增量时代,城市空间里历史顽疾和低效资产的弊端被快速放大。
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全国建筑存量调查报告》,截至2024年底,中国建筑总量达到6.02亿栋,总建筑面积1070亿平方米。这些不动产,有相当一部分沉淀在各类企业的资产包中,其中的大部分都需要更好的数字化、数智化工具来提升运营价值和资产效用。
这些空间需要的往往不仅仅是挂一套智能控制系统,更重要的是系统背后计算模型。
技术的底层其实是人。模型依赖于设计系统的人的数据收集、处理能力和空间运维经验,不同的企业产生不同的算法。千丁数科的系统,不仅是一个数字化和AI技术的集成工具,还附带了龙湖的能力。
目前,千丁数科的业务形成了五项优势:
· 以龙湖历时十余年、耗资百亿换来的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经验与4大方法论;
· 在龙湖内部经历了3-5年以上的业务推敲打磨,实现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
· 沉淀超150个实际落地应用的AI智能体、预训7500余准确可靠的行业垂类模型算法;
· 国内、国际800余项专利;
· 集聚近千名海内外知名高校+资深行业专家,以“既懂业务又懂数字化”的龙湖数字化转型团队为核心班底。
“如果自己都用不起来的系统,就不要对外输出。”千丁数科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在提供技术的时候,还可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提供管理、运维诊断服务,让系统、运维方的组织能力、空间三者的结合更加密切。
在这套体系中,技术是“硬件”,人和体系化能力才是软件本身。
基于龙湖成功经验,千丁数科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工具链、方法论,帮助企业在数智化转型中少走弯路。从地产开发的投资、成本招采、智慧工地、营销管理、拓客、货值管理,到以智慧空间系统为大脑保障建筑低能耗运行的零碳空间,实现投、建、管、运、服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从一个社区、养老园区的24小时在岗安保电子围栏、AI慧眼、智能报事、智能巡检体系,实现“全域可见、随叫随到”,到公园、农田的开放式场景,实现空间与数据孪生。智造空间,智享服务。
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智慧运营平台
手机能够变身成为智能终端,根本的原因是大量数据、智能应用被置入其中,构成了“神经系统”。不动产和特定的空间场景也是一样,过去很多年中,它只有“壳”,现在千丁数科把造“壳”的过程放进“数字车间”,让建造过程更加精准,向工业化靠拢;在物理的壳中置入数字化系统,让数据平台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数据连接设备,数据连接空间,数据连接人,加上AI、算法,它们也有自己的屏幕、驾驶舱,空间可以被“数控”、智控,与人互动,被人调教,最终完成空间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