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牛”勿用鞭打:别让骨干累死,懒汉闲死

张丽俊Cherry·2025年09月22日 10:46
保护强者的利益,是最大的公平。

你在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你是团队中最能干的那一个,是骨干。但到最后,一有活儿来,领导就安排给你,逮着你一个人用。

你是干得最多的,但收入却和其他人差不多。

你慢慢发现,越是能吃苦的人,越有吃不完的苦。

当你有一天不想干的时候,你反而会被领导埋怨,认为你执行力不够,态度有问题,等等。

就像莫言说过的:“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总是会牺牲那个最善良的;但一旦那个最善良的哪天不愿意再牺牲了,马上就会扣上一个破坏和睦的帽子”。

其实,这就是职场上的“鞭打快牛”现象。

这一情形几乎在大多数公司都存在,到最后,那些能干的员工就会不堪重负,身心俱疲。

为什么会“鞭打快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鞭打快牛的情况?其实主要是这3个原因。

1.管理上的懒惰

因为快牛工作能力出色,和其他人比起来,快牛做事时成功率更高。

管理者基于省力的原则,宁愿将更多的任务交给“快牛”。这样做,对管理者来说是非常省心的,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沟通指导、监督,可以减去很多成本,也不用担心这些优秀的人把事情办砸带来风险,所以就会“一有事就找快牛”。

而这背后,恰恰体现的是管理者思维和行动上的懒惰。

他不愿意去思考如何激发其他员工的潜力,不愿意通过辅导提高其他人的能力,让其他人也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知道一味鞭打快牛。

然而,管理者懒惰也是有代价的,一旦快牛不堪重负,离开之后,管理者也将无人可用。

2.奖惩机制的失灵

“鞭打快牛”,也意味着奖惩机制的失灵。

什么意思呢?就是公司没有清晰的考核标准,干得好和干得差一个样。干得好的人没有奖励,而干得差的人也没有任何惩罚。

如果奖惩机制失灵,一方面,会降低能干的人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偷懒,不愿意去干,慢牛就会越来越多。

这时候能用的人越来越少,而为了完成任务,就不得不依赖快牛,最后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3.目标分配的不公

最后,就是任务分配时存在不公。

分配任务时,不是基于每一个人合理的工作量,而是基于“谁能完成”。

所以,就会导致骨干工作越来越忙,差点累死;懒汉却闲得要死。

而对这种现象,领导就会美其名曰:“能力越强,责任越大。”

最后,工作都让能干的人做了,其他人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就无法成长起来。

所以鞭打快牛是非常差的管理方式,一方面会不断压榨透支优秀员工的身心健康,加速出现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又会扼杀整个队伍的成长潜能。

3个方法,避免“鞭打快牛”

“快牛”勿用鞭打,那么如何避免鞭打快牛的现象?可以从这3个方面入手。

1.让个体贡献能得到评价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社会惰化效应。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个体贡献不能被看见被评价的时候,就会导致个体努力程度下降。从而降低群体的工作效率。

作为管理者,要深刻的认识到“快牛”是团队的宝贵财富和核心引擎,而不是可以无限榨取的“资源”。

管理的目标是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潜力,而不是耗尽他们。

所以,你一定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一开始就约定好自己的工作职责,谁的工作谁负责。

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可以识别出来的,每一个人的贡献都是可衡量的。

如此,才不会出现“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的情况。

2.保护强者的利益,是最大的公平。

当识别每一个人的贡献后,就要根据贡献,进行奖励惩罚,千万不能吃大锅饭。

大锅饭看似很公平,每一个人拿的钱都一样,是非常公平的。但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干得好的人吃亏了,而干得差的人却占了便宜。

所以,公平就是保护强者的利益,不让强者受委屈。

当贡献最大的人,回报最丰厚,他们就会更有动力。

贡献小的人,一方面想要得到更多的回报,另一方面也有危机感,所以他们也会更加努力,让自己成为快牛。

所以核心就是要建立竞争机制。让快牛吃香,让慢牛奋蹄。

3.管理者不能懒惰,要做教练。

另外,管理者不能懒惰,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盯着“快牛”要结果,也要帮助其他成员成长,尤其是要花时间指导和提升“慢牛”。

我之前也讲过自己的故事。

很多年前,我去广东做经理前,广东的业绩一直是倒数。

我接手烂摊子,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让广东的团队成为了全国第一。

原来团队业绩差,大家都赚不到钱,很多人陆续离开了。我没有依赖当时业绩比较好的一两个人,而是不断招人。

招了人后,我每天晚上都培训他们,事无巨细,怎么样打电话,销售流程是怎样的,客户管理,会议营销,和业务有关的全培训一遍。

通过培训和辅导,选拔出了一批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为他们树立高目标。

当我们团队所有人的能力提升后,向我们的目标发起了冲击,最后实现了全国第一的目标。

所以,当你良将如潮有人可用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能堪当大任,你也不会鞭打快牛。

最后总结一下,快牛勿用鞭打:别让骨干累死,懒汉闲死。具体该怎么做?第一个,让个体贡献能得到评价,避免出现社会惰化效应;第二个,保护强者的利益,让快牛吃香,慢牛奋蹄;第三个,管理者要勤奋,要做教练,让慢牛成为快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知名组织创新专家、创业酵母创始人、《组织的力量》一书作者

下一篇

转转的未来仍在二手行业内,只是不再局限于电商平台的牌桌。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