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众怒的隐藏式门把手,特斯拉也留不住了
作为全世界对隐藏式门把手贡献最大的车企,特斯拉,近期作出了一个“违背祖训”的决定:
要彻底干掉隐藏式门把手了。
多个媒体报道,因为来自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等部门的压力,特斯拉设计总监Franz von Holzhausen 承认,目前特斯拉正“重新设计车门把手系统”,新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乘客在“紧急情况下更直观地操作车门”。
只能说,要被特斯拉干掉的隐藏式门把手走得不冤。每一个懵懂少年买入一台新能源车,在没有体验到电机力大砖飞和车内智能化系统之前,就会被那隐藏式门把手教育一番。
车主当然不太可能不知道怎么开门,但是坐车的女朋友、老妈子、七大姑八大姨们,就很难说了。
于是,在每次上车前,三番四次的演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要以什么什么样的角度,去抠哪一个口,手指怎么捏才能开门都有讲究;下车的时候,还得教一下他们要按哪一个按键、拉一下某个拉环,才能顺利把这车门打开。
明明用起来不方便,教育成本还特别高,但特斯拉为何偏偏把它当成宝用了十几年,现在才打算干掉,还带着新能源车企一起跟风?
梦幻开局
其实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隐藏式门把手并不是新能源车企发明的,在它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甚至还是一个非常受人欢迎的新鲜事物。
隐藏式门把手的初次亮相,可以追溯到 1950 年代的梅赛德斯-奔驰 300 SL (W194) 赛车,它为了追求极致的速度、极简的车身设计,直接把突出来的传统门把手去掉了,改用了非常隐蔽的隐藏式开启装置。
自此奔驰启发了不少同行,在一些追求极致速度的车型上也用上了隐藏式的门把手,比如雪佛兰科尔维特 C4/C5、TVR 等。
甚至一些热衷于改装车的美国鬼火少年,会移除原厂门把手,填平钣金,通过遥控器或隐藏按钮来打开车门,以获得极致平滑的车身侧面。
还有这次的主角特斯拉,六十多年后他们从老旧燃油车那取得灵感,让隐藏式门把手摇身一变称了“先进科技的象征”。
2012年特斯拉Model S刚刚亮相时,自动伸缩的门把手给整个汽车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在那个绝大多数汽车还使用着传统外露式门把手的时代,这种设计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特斯拉的隐藏式门把手精彩的地方就在于,以前的设计大多是机械式的,需要手动按压或抠动。而Model S 呢?当你带着钥匙靠近时,门把手会自动、优雅地从车门内伸出,充满了“欢迎”的仪式感。
这种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让全世界人疯狂。在咱们中国,有不少大佬愿意豪掷上百万、不惜上蓝牌,也要把一台 Model S 弄到手。
更别说,有不少研究表明隐藏式的门把手的确可以提升一点点风阻系数,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但对拥有续航、补能焦虑的电车来说,不放过任何一点减少风阻、增加续航的可能,也完全可以理解。
奇葩大乱炖
不过时至今日,隐藏式门把手也从新能源车兴起时的“小甜甜”,变成了人见人嫌的“牛夫人”。
主要还是因为隐藏式门把手在这十多年的演变中,失控了。
隐藏式门把手的主要病症不仅是“隐藏”,还是“五花八门”。虽说目前的隐藏式门把手核心依然是电动弹出式和跷跷板式两种类型,但各大车企为了做出差异化,在具体的产品形态上可谓千差万别。
只论跷跷板式的隐藏式门把手,就有特斯拉这样“前按后翘”、极氪 007“上翻盖”、丰田 BZ3“下翻盖”和小米 SU7“下部留空半隐藏”等几个类型。
|你猜怎么开?
上面的这几种设计,每一个的开门逻辑都不尽相同,别说普通乘客有识别困难,我这样的互联网人有时候也会头大。
去年我第一次打车打到 BZ3 的时候,我看着那个被盖子掩住的门把手,第一反应是它会不会是像比亚迪汉那样电动弹出。
等了一段时间没动静之后,我才意识到这个盖子可能只是一个“掩门”。于是凭着直觉我把手掌手指朝上伸了进去,但发现手指立即就被顶住了,这样根本开不了门。
后来还得是司机亲自下来,手把手教,我才知道 BZ3 的开门方式是得让手像“龙爪手”一样,手掌朝下伸进去抠。
只是,被隐藏式门把手“戏耍”过一次,就不会对它再有好感了。
不可否认的是,隐藏式门把手的存在的确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不过,如果说最开始是为了降低风阻、延长续航,还算是一个实用性主义的理由,那么到了后面,各种形态的隐藏式门把手、想着怎么给你制造困难怎么来的门把手,就成了车企们的一众没什么实用价值的炫技。
这种“炫技”的代价,是牺牲用户肌肉记忆和紧急情况下的可靠性,这才是引发反感的本质。
致命门把手
如果七大姑八大姨们上车前不会用隐藏式门把手开门,教一教,笑一笑也就过去了;但如果出来事故救援人员不会用隐藏式门把手开门,那就真的要了亲命了。
每次提到“隐藏式门把手杀人”,就不得不提美国得克萨斯州特斯拉Model S撞树起火致死案,这是全球范围内最著名、也是被引用最多的相关案例之一。
2021年4月17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哈里斯县,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行驶中高速撞上一棵树后起火,最终造成车内的两名男性被烧死。
尽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高速撞击和随后因电池热失控引发的大火,但“无法打开车门”作为救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障碍,被媒体和后续的事故分析反复提及。
这个事件直接引发了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和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对特斯拉汽车事故后安全性的深入调查,今天我们能看到特斯拉决定修改门把手设计,也算是这次事故的“蝴蝶效应”。
不过相比远在大洋彼岸的美丽国事故,去年的山西运城问界 M7 起火案,更被大家熟知。
这个事故之所以会引起轩然大波,是因为路人拍摄的视频清晰显示,事故发生后,几位好心的路人第一时间冲上前去尝试救援,他们用力拉拽车门,但问界M7的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并未像设计中预想的那样自动弹出。
面对光滑的车门,救援者们束手无策,只能绝望地尝试用硬物砸车窗。
这两个事故,分别清晰地展示了隐藏式门把手在事故中的“脆弱性”:不仅五花八门的隐藏式设计很可能让救援人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而且大部分隐藏式门把手的“电动弹出”机制,的确可能会因为碰撞、断电等因素失效。
尽管在国家标准中,一直有规定车辆在碰撞之后车门理应自动解锁,对应到机械式门把手上是可开门、对应到隐藏式门把手中,就是得主动弹出且可开门。
但出现事故的情况千差万别,车企无法穷举所有情况来确保门把手一定能保持正常机能。
比如特斯拉,销量最高的 Model 3 /Y采用了按压跷跷板式的隐藏门把手,当你按压门把手较宽的一端时,另一端会翘起来让你拉开,这个动作本身是机械的,理论上救援的时候也可以手动把它翘起来开门。
但翘起来的杆杠一端触发的是一个电子信号,来释放车门锁扣,如果车辆没有识别到你的钥匙,或者车辆完全没电,还是无法打开车门。
虽说车企为了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一般会准备一个小型的 12V 电池单独供电,只是在车辆发生碰撞后,依然无法保证 12V 的小电瓶能够完好无损,加上还有电机损坏或线路断裂的可能,就会导致门把手无法正常弹出或开启。
而纯机械门把手则直接通过机械结构连接,不受电路系统影响,因此在碰撞后的可靠性相对更高。
不过,最最最离谱的还是有一些车企(说的就是你,极越!)完全去掉了门把手,只靠一个电容按键或语音来开门,只能说幸好市场上没有学它的车企,而且极越自己的车卖的也不多,要不然一旦出现事故,不堪设想。
大船掉头
一宗宗血淋淋的教训反复验证,隐藏式门把手这个设计,的确该大船掉头了。
相比特斯拉,中国这边更是先行一步,在 9 月初就已经有爆料称,相关部门考虑从政策层面禁用传统的隐藏式门把手,针对的是中国市场的所有车企。
其实早在政策之前,未雨绸缪的车企有很多。自从问界 M7 出了事故、问界 M8 尝到舆论甜头之后,华系车已经开始拥抱“面包车”式的隐藏式门把手,留有物理抓手,电子和物理解锁结合。
像尚界、极氪 9X,更是换回了最传统的拉环式门把手。看来看去,还是这种门把手最易使用、辨识度最高,也更加符合开门的直觉。
至于之前隐藏式门把手的“低风阻”叙事,也有不少媒体做了解释,实际上能降低的风阻微乎其微,带来的续航提升,可能还不如车内空调风力开小一格有效。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在安全问题频发的大背景下,用户审美疲劳+失去实用价值的隐藏式门把手,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已经是板上钉钉。
再结合二轮电动车的限速新国标、主管部门公布了关于智驾安全要求的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当前的主流风向是,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后,无论是两轮还是四轮,未来都会比任何时候更重视安全问题。
或许,早该如此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字计划”,作者:Hayward,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