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和小米开撕?为什么小米的“敌人”越来越多?

车云·2025年09月15日 07:25
小米最近有点烦。

小米最近有点烦。汽车圈知名博主闫闯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发声:YU7车已经卖掉,以后“不碰小米产品”,因为和小米“价值观不一致”。

这个论调已经激起了不少回声:有支持,有质疑,也有冷静的思考。问题来了:作为一个看起来的小米“死忠用户”突然决定决裂,这背后到底折射出了小米的什么问题?为什么小米的“敌人”突然变多了?

01

事件回放:从异响到“价值观不一致”

这件事情本身其实非常简单。大概就是一位YU7车主在网上抱怨车子总有异响,而且总是查不出原因。随后闫闯就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转发了这位车主的博文,并说:“我的YU7昨天已经卖了”,还直接表态以后不碰小米产品。但随后他列举了他认为小米在产品端的问题,比如:碳纤维机盖的虚假宣传、使用车规级纸巾盒却不使用车规级芯片、驾驶辅助事故案例以及车辆异响问题未被妥善解决。

按照闫闯的说法,这是他跟小米的“价值观”不一致。换句话说,是“做产品时对质量、对承诺、对服务”这些基本标准的理解方式出现了偏差,这才让他最终选择卖掉小米,“和小米划清界限”。

其实在这段反馈里,有一些问题已经被反反复复提及多遍,小米自己对外界也缺乏一个合理的解释。

最典型的肯定是碳纤维机盖那件事。这套给SU7 Ultra使用的“挖孔前盖”被他们自己定义为“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而且以增加下压力和为刹车降温作为卖点,但实际上很多车主发现这套价值42000元的选配硬件只是一个“样子货”,根本没有实际的效果,宣传中这种“高端感”被强调,但实际体验可能与期待差距较大。

类似的,车规级纸巾盒也有些“贻笑大方”。倒不是纸巾盒不能车规级,但小米在纸巾盒之前似乎从没有重视过所谓的“车规级”,芯片是消费级不说,哪怕是他们热衷于宣传的手机支架也没按照车规级去宣传。后期翻出来再说自己“车规级”,难免给人一种“只有我做到车规级了车规级才重要”的双标逻辑。

其他的问题争议也不少,但其实反而有讨论的空间。异响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复杂的设计和制造层面的问题,任何一家车企都很难彻底避免,更多时候是需要积极的地为消费者解决。而辅助驾驶的相关事故更是一个行业问题,在智驾能力被广泛“夸大”的现在,并不能把这种问题单独归责于小米。

但整体来说,小米所传达的价值观随着YU7的交付正在逐步坍塌却是事实,他们的口碑就是比不上SU7交付时的众人狂欢。办公室里大家聊到对YU7这台车的实际使用感受时,我们也时常能听到一些“小米不愿意听到的声音”。

02

小米在产品端的问题风险到底有多大?

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小米独有的,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它们的代价可能更高。几个方面值得小米紧急关注:

从宣传到实测一致性:对于像“碳纤维”“双风道”“车规级”这些听起来高端的配置,小米需要更严谨的宣称,更透明的实测数据。如果用户自己测或第三方测出与宣传不符,品牌形象就会受损。

质量控制与体验细节:异响、共振、静态与行驶中的舒适性这些“体验细节”需要严控,是用户买车后的日常感受所在。质量不是只看零件配置,而看整车调校与装配的细腻程度。

用户反馈与售后响应效率:做到及时响应、解释清楚、修复问题,最好预先沟通问题可能性。否则,不满情绪会积累,口碑会迅速恶化。

核心零件的标准化与可靠性:车规级芯片、辅助驾驶系统、传感器与整车的匹配度,这些是基础安全与稳定性的核心。若这些部分被看作“省成本”的地方,那么风险不仅是被曝,也可能引发信任危机或法律风险。

如果小米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出调整,无疑还能保住很多“米粉”与普通用户的信任;但如果问题继续被忽视,未来每一次用户吐槽、每一个异响事件、每一次驾驶辅助的小事故,都会被放大,并形成品牌负累。

就事件本身而言,“价值观”这个词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在闫闯这次事件里,它指向的是几个核心:诚信、质量、用户体验与透明度。这些本应是汽车产品最基础的要求。

当某些小的细节(异响、配件、小宣传内容)反复出现,而官方或品牌方在回应、修正或解释时处理不满意,用户或评测人感受到的是“看上去重承诺,轻落实”“宣传大于实质”的失落感。信任不仅来自“卖点”,更来自“兑现”。当兑现与宣传之间差距被放大,就容易诉诸“价值观”的争议。

此外,汽车作为高投入、高信任、高期待的消费品,用户对“安全”“质量”“体验”这些方面的敏感度比普通电子产品要高很多,这也是汽车和3C领域最大的差别,因为汽车单价更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不满情绪更容易放大,也更容易“较真”。一旦觉得这些基础被忽视,那么即便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难以压过这些基础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

小结:产品力是信任的根基

闫闯的“倒戈”引发了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激烈讨论。支持者认为他勇于揭露头部企业的问题,说出了很多YU7车主的共鸣,觉得这些问题很多人有感但没敢说。反对者则怀疑他此举有“蹭话题”“博流量”的成分,也有人指出他可能因为没有拿到小米的商单或者有其他利益关系,而发声带有偏向。

这种两极并存本身也说明问题:品牌与用户、评测人之间的信任本就脆弱。小米如果处理不当,这种信任裂缝会扩大,也可能引发更多人“价值观不一致”的说法,不只是闫闯一个人。

到最后,闫闯与小米“价值观不一致”事件不仅仅是个评测人与品牌的矛盾,更是一个信号:在汽车行业,产品力(包括品质、体验、可靠性)始终是最根基的东西。再强的品牌、再好的营销,也难以遮掩产品基础上的瑕疵。

对小米来说,这次风波是压力,也是提醒。如果小米能够正视这些问题,从修复异响、提升实测与宣传的一致性、强化核心部件可靠性和产品细节体验开始,那么它还有机会维持在竞争激烈的电动车市场中的品牌声望。反之,如果这些问题被淡化或搁置,那么“价值观不一致”的标签可能会越来越多人打上,而品牌信任则流失得无声无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车云”(ID:cheyunwang),作者:路知遥,编辑:Cong,36氪经授权发布。

+1
3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