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巴菲特视角来看:新能源汽车势力长出护城河了吗?

谈擎说AI·2025年09月12日 20:13
何小鹏:五年淘汰赛,雷军预言5-8家存活。特斯拉比亚迪领跑,华为小米入局。

何小鹏近期在罗永浩采访中表示:“在汽车这个行业里,中国的淘汰赛大概还有五年时间,没有人已经拿到船票,包括特斯拉”。

何小鹏这次对话,着实让人意外,但又让人感到情理之中。

这让我想到了去年雷军也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

雷军去年在谈论未来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时说:“新能源汽车跟互联网企业一样,最后会赢家通吃,全球最后可能只剩下5—8家”。

何小鹏与雷军的这番言论,绝非空穴来风。

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不断重新洗牌,这两年,“倒闭出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也肉眼可见变多。

如果未来真如雷军所言,只剩下5—8家品牌,未来哪几家汽车厂商最有望杀出重围?

特斯拉与比亚迪:老牌势力用成本铸就护城河?

其实我们可以跳出车圈尔虞我诈的竞争,用投资思维来看。

巴菲特几十年来一直把“护城河”三个字挂在嘴边,这既是巴菲特点石成金的秘诀,也可以是我们分析企业经营时可直接套用的通关密码。

什么是护城河?

企业拥有着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优势,能把竞争对手揽在自己的领地之外,形成自己的商业特权。

它可以是品牌优势、是技术优势等等,只要差异化足够大、可持续时间足够长,都算是护城河。

目前新能源行业之所以行业“内卷”到极致,主要原因就是行业护城河变低了。

比如小米本来就是个造手机的企业,短短几年,却能成功跨界,把一众同行打得措手不及。

新造车势力快速能进入市场,得益于中国供应链优势太强大了,让新势力与旧势力更加平等地站在起跑线上。

放在此前燃油车时代,小米万万不敢跨界造车的。

所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到到最后,主要还是靠企业本身的护城河。

其中特斯拉与比亚迪成名已久,属于新能源汽车中的老牌势力,它们能屹立至今,肯定早已铸就好了护城河。

首先看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值最高的公司,如今的新能源汽车霸主。

它有几大特征:一是有着技术优势,FSD技术领先于同行。二是有着成本优势。三是有着品牌效应和马斯克这个超级创始人。

不过特斯拉虽然技术领先,但该技术优势不能保证特斯拉安稳渡过行业内卷期。

什么情况下技术才能成为企业护城河?

举个最极端的例子来讲—光刻机。

明摆在哪里,没有个十年、二十年,其他公司复刻不了。

而特斯拉的FSD很明显没到这个级别,智能驾驶未来大势所趋,各个车企厂商都在你追我赶,特斯拉是在领先,但中国品牌也在奋起直追,像小鹏XNGP与华为ADS在纷繁城市路况中的实际表现,已经非常亮眼。

特斯拉的技术领先水平更像是大模型,说不定就会出现DeepSeek来颠覆,差异化可持续性存疑。

当然,特斯拉技术不能当作护城河,其他车厂引以为豪的各种技术优势也不能当作护城河,如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更像是一个加分项,所谓的遥遥领先也只是一时的。

要说特斯拉目前最大的护城河,其实是“成本控制+超级创始人+品牌效应”。

特斯拉利用垂直供应链把技术降本的红利直接变成了价格武器,像2023 年 Model Y 的生产成本比 2020 年整整低了三成,随时能把降价空间甩出来,这也是特斯拉主动迎接价格战的底气。

这一招对仍在亏损的蔚来们来说几乎是“致命打击”。

即便特斯拉的成本浓缩程度不及比亚迪,但它依旧留有余地——销量越大,对供应链的议价权越强,成本再被进一步摊薄,降价—放量—再降价的正循环就这样滚雪球般放大,让它在内卷中始终握有主动权。

其次,马斯克本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不用多说了,不少人以雷军为偶像,而雷军则以马斯克为楷模,曾直言“马斯克做的事我们想都不敢想。

且雷军已经证明了如今新能源汽车竞争,拼得不一定是产品,还是创始人。

如今我们也能看到更多的汽车创始人及高管从幕后走到台前,像余承东以及长城汽车的魏建军等。

只能说马斯克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比雷军还大。

而且特斯拉本身曾作为世界第一市值公司,名头也不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能比得,品牌效应更强。

所以,按照雷军说的未来只存在5—8家新能源汽车品牌,那特斯拉基本上算是内定了。

再来看比亚迪,比亚迪一直是价格战之王,在这一点,比特斯拉还猛。

为何比亚迪这么强?

主要靠得是“供应链优势+规模效应”。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比亚迪控股的密密麻麻供应链子公司铺满几屏。

比亚迪把整个产业链几乎“包圆”了:从矿山里挖锂矿做电池原料,到自己做电池、电机、电控,再到整车装配,连芯片都自研自产。除了轮胎、玻璃这类通用件,车身上“BYD”的标识随处可见。

好处也显而易见——所有环节都在自家口袋里,成本被压到最低。

再加上比亚迪全球新能源销冠身份,采购原材料时,议价能力强得更是可怕。

凭借最大生产规模与销售规模优势,比亚迪把成本拉到了行业最低点。

如果说行业内卷,那比亚迪就是名副其实的“卷王”。

今年比亚迪更是把智驾普及到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

如果说中国新能源为何发展这么快,比亚迪绝对是贡献最大者。

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占率达到了33.2%,意味着每卖出三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挂着比亚迪车标。

不过比亚迪的“成本”护城河也不是没有bug,那就是资产太重了。

维持这么多重资产,每天需要投入天文数字维持运转。

而且比亚迪之所以这么强,主要由于它掌握着刀片电池及DM—i混动技术。

整个生产体系都是围绕这些技术建立的。

可万一,那天固态电池技术成熟了,或则有其它技术出现,那么它花得这么多钱岂不是成为落后产能了?

而且比亚迪规模上去了,品牌优势就下滑了。

比亚迪的基本盘在7—20万的车辆价格,再往上,50万以内销量比较好的就属腾势品牌了,其它的产品力都表现得平平无奇。

所以比亚迪护城河很强,但根基上存在着一定变数。

不难发现,老牌势力都有着规模与成本来做护城河,这让他们在新能源汽车大战中掌握主动权,相比着,新势力就有着巧劲了。

新能源后起之秀:护城河打造各有不同?

新势力中,主要讲华为、小米、蔚小理这几家。

其中华为与小米相似,手机行业中交手已经N多年了,如今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一个轻资产运营,一个重资产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虽然声称不造车,但也只是不造车。

问界能卖这么好,车主们肯定不是奔着赛力斯的名号去的。

华为这种只提供技术赋能的“如造车”模式,笔者觉得这是产能过剩下较为理想的模式。

如今大家都知道车厂的日子不好过,未来不好过的日子还有多久?

按照何小鹏的说法至少五年以上。

华为选择轻资产运营模式,倒是不用过这种苦日子,甚至显得如鱼得水。

既不用斥巨资建厂造车、重资产运营,也避免了与所有车企为敌。

很多人说,华为要做燃油车中的博世。

其实我觉得华为更像是早期的电商平台,由于小商小贩多了,才需要淘宝、天猫这种轻资产的电商。

也正因为重资产的车企多了,智能化需求庞大了,才给予了华为以技术赋能为核心的轻资产运营空间。

淘宝们虽然不用卖货,但对于卖货有着更大的话语权;华为也不用造车,但对车厂的话语权也在变大。

同时华为这种技术优势是完全能转化成护城河的。

像给予传统汽车进行ICT等技术赋能,是不是更应该由国内企业来完成?

在这方面,国内又有多少能赶得上华为的?

在技术信任上,也没哪几家敢说超越华为?

华为看似在帮助车厂造好车,实质上是用技术重新定义汽车。

美中不足的是,轻资产运营存在着反水隐患,许多车厂并不想让华为在产品上掌握太多话语权,华为与合作方之间也很难不能没有矛盾。

不过我觉得问题不大。

2021年,上汽董事长称不会接受华为自动驾驶,不能接受“华为是灵魂、上汽是躯体”。

但如今上汽还是接受了,华为这两天与上汽合作推出了尚界。

去年比亚迪首次把上汽拉下销量王座,面对生存压力,上汽最终只能转身拥抱华为——这正是华为在新能源赛道上护城河体现:当它成为传统巨头“续命”的不多选择时,壁垒就已高到对手无法绕过。

再来看小米,作为华为的老对手,雷军的“梭哈”艺术更是巧妙。

小米YU7 18小时锁单24万台,创下中国汽车史上一个奇迹。

起初大家以为雷军说“汽车越来越像智能手机”只是一句玩笑话。

但当雷军把智能手机的打法放到汽车行业时,友商们彻底傻眼了,卖白菜尚且卖不出这种感觉。

一些人都在说小米能卖这么好,主要靠营销。

但我想说没这么简单。

首先,雷军把手机干到全球前几,既有着营销成分,也离不开真刀真枪的产品力——缺了后者,谁也休想单凭嘴炮把任何商品卖成世界冠军。

所以雷军本质上是一个超级产品经理,既能把控产品,也能把营销做到让人望而却步。

只是恐怖的销量掩盖了大家对雷军质量把控的理解。

大家之所以抢购小米YU 7,本质上是一场“手机信任”的迁移:大家把对雷军及小米手机多年积累的好感,交付给了雷军与小米

商业很多时候就是信任交易,要不然哪来得这么多金融衍生品?

胖东来开超市卖的好,卖的只是产品吗?

卖的也是信任。

小米能把用户信任做到这种程度,实质上已经是品牌护城河的体现。

所以小米还是很有可能走进决赛圈的,前提是产品不会出现大的翻车。

不过我还是挺相信雷军对小米汽车能够做出完美的“信任交割”。

雷军跨界造车,没有另起炉灶,反而打得是小米的招牌。

也足以见雷军对自己、对产品、对小米及米粉的信任。

所以小米汽车的护城河本质上就是“超级创始人+小米生态”。

不信你可以寒暑假去商场的小米之家看看,小米之家已经成为了小米网吧,这些在小米里玩游戏的孩子,未来很可能就是小米汽车的车主。

仅凭品牌认知培养这一点,许多车企都只能望洋兴叹。

最后说蔚小理三家,作为造车新势力中的老势力,三者各有千秋,又有相同点。

蔚来起初想靠“换电+高端服务”把补能和用户体验做成闭环;小鹏想把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变成技术壁垒;理想则想用增程路线+家庭场景定义+极致供应链效率,把“奶爸神车”做成别人抄不来的爆款逻辑。

结果蔚来如今被迫走上来降价路线,ES8降价背刺老车主,李斌也只能无奈喊话:“如果蔚来维持高价,将难竞争”。

主要是蔚来换电成本高,而且随着快充技术进步,换电的优势也越来越小。

并且所谓的高端服务,维持成本高,同时竞争对手不是不能复制,像“鸿蒙大食堂”也是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高端服务。

蔚来想要打造的护城河,并未真正形成,替代性太强了。

而理想的增程路线有着窗口期,随着纯电续航和充电设施一旦跨过临界点,理想就会背水一战做纯电;而“冰箱彩电大沙发”固然精准戳中当下家庭需求,但好产品不等于护城河——市场口味瞬息万变,理想能否次次把沙发搬到用户心坎上,这仍是未知数。

好的护城河理应是让企业不得不赚钱,像小米,凭借品牌号召就有人买单。

理想在打造爆品上,需要每次尽心尽力,并不容易。

最近的理想i8与乘龙卡车对撞事件,就是对理想一次警示。

小鹏主要是在技术上有优势,但正如前文说特斯拉,车厂的技术领先不能被当作护城河,只能是加分项。

小鹏全栈智驾=全栈烧钱,而智驾领先≠销量领先。

华为也做智驾,特斯拉也做智驾,小鹏的领先能把二者拉开差距形成护城河吗?

华为能把技术当作护城河,那是因为在国内ICT上绝对领先。

而要把智驾领先转化为销量领先的前提,就是小鹏把技术信任做到华为这种水平。

不过这难度并不小。

整体讲,蔚小理们都有着自己的技术优势,有着自己的发展路线,只是护城河还没完全长出来。

虽然已经不算是多年轻的势力了,但相比着特斯拉、华为、小米的品牌号召力还是年轻了一些。

不过造车也没有捷径可走,未来还很长,变数也很大,未来的前五名新能源造车势力还不一定花落谁家。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谈擎说AI”(ID:Mr-dushe),作者:谈擎说AI,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