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莜面村,可能赢了定义,输了市场

寻空·2025年09月12日 16:18
商业的终极战场,本质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中。

9月11日,一场熟悉的“罗式”争论在社交媒体上拉开序幕。罗永浩发布微博,称自己在西贝就餐时,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并直言感觉很“恶心”。

面对指控,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迅速回应,其核心论点是按国家规定,西贝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严正宣布将正式起诉罗永浩,

就此,罗永浩“相声演员”般的保留节目——和品牌方公开论战,硝烟再起。

01   是不是预制菜不重要,性价比高不高更重要

罗永浩原文里有两个关键词:预制菜和贵。这两点,正好击中了当下餐饮市场最敏感的神经。

先说第一个问题,西贝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贾国龙的回应逻辑很清晰:

国家有严格标准,

西贝的菜都是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制作,

不符合预制菜的定义。

换句话说,西贝不是工厂做完、门店加热的预制菜,而是中央厨房做初步处理,门店现炒现蒸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保证了成百上千家门店菜品口味的稳定性,降低了对厨师个人技艺的依赖,同时提升效率,这也是许多大型连锁餐饮品牌的模式。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标准和消费者心智之间,存在一条巨大的鸿沟。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不会去深究国家标准的细枝末节。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一种不是预制菜,那就是新鲜食材,现场切配,现炒现做。

只要不是这样,就容易被贴上预制菜的标签。

罗永浩正是站在这个大众认知的立场上发声,因此,从他的视角看,这么说并无不妥。

再说第二个问题:贵。

在消费降级时代,贵就是“原罪”。

现在,当我逛商场想解决一顿饭时,一般会直奔B1层的餐饮区。在那里,醉面、谷田稻香、米村拌饭、喜家德水饺……各种品牌鳞次栉比。

在这些地方,人均二三十元便能吃到一顿环境、服务、口味都还不错的饱饭。

比如米村拌饭,大家心知肚明它的菜就是预制菜,但几乎没有人会因此指责它。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价位,还要什么自行车?能保证干净卫生、味道尚可、出餐迅速,就已经完全满足了需求。

西贝呢?人均消费接近百元,价格锚点被拉得很高。当消费者支付了数倍于快餐的价格,他们期待的自然是数倍于快餐的体验。

然而,西贝提供的核心是中央厨房模式下的标准化出品。这种高昂的价格与“非现做”的消费者感知之间的错配,才是引发不满的根源。

这个事之后,我们几个朋友群里聊起这个事,大家的共识是:预制菜倒不是最主要问题,问题在于,你既然不是新鲜食材现做现炒,凭什么还卖那么贵?

餐厅当然可以贵,但贵必须有贵的支撑。要么是海底捞式的极致服务和情绪价值,要么是高级餐厅由名厨掌勺的技艺展示,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虚荣。

但西贝这种中央厨房+门店加工的模式,还卖那么贵,这就让许多消费者感到了价值上的错位。

我吃过几次西贝,我跟罗永浩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

02   西贝可能赢了定义,输了市场

贾国龙之所以对预制菜的标签反应如此激烈,核心原因在于,这三个字动摇了西贝品牌的根基。

一直以来,西贝对外输出的品牌形象都与“健康”、“天然”深度绑定,“零添加”、“纯天然”、“有机食材”、“手工制作”……这些关键词共同构成了其品牌故事的核心,也是支撑其高定价的基石。

然而,预制菜这三个字,在当下的大众语境中,几乎站在了这一切价值观的对立面。它常常与“防腐剂”、“料理包”、“工业化”、“没锅气”等负面词汇关联。

一旦这个标签被贴上,西贝苦心构建的价值大厦便有了风险。

从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角度来看,贾国龙能够说自己不是预制菜,也能赢得这场标准之争。

但商业的终极战场,本质是在消费者的心智中。

在消费者的朴素认知里,评判标准简单而直接:这道菜,是不是由新鲜原料在我用餐的短暂时间前,由厨师为我现炒出来的?如果不是,那它就是预制的。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贾国龙与罗永浩的这场口水战,无意中完成了一次对消费者的“反向市场教育”。

本来,大部分消费者对西贝的中央厨房模式并不了解,也不会去深究背后的运作方式。但这场全网关注的争论,却像一个放大镜,将西贝“非传统现炒”的模式暴露在公众面前。

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更多潜在的消费者知道了:“原来西贝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传统餐厅,但价格还那么贵。”

因此,这场风波的最终结局很可能是:西贝赢了定义,但输了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寻空的营销启示录”,作者:寻空2009,36氪经授权发布。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