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电子三件套」,没有 iPhone

凤凰周刊·2025年09月12日 10:38
影像,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

越是临近小长假 ,朋友圈的内卷就越是疯狂。

这场内卷,早就已经不限于精心设计的pose、网红同款的打卡,而是已经延伸到了器材赛道。

我的同事凯斯最近正在筹划去日本,除了签证、行李、日程等一大堆操心事外,要带什么相机,也成了一大难题。

虽然凯斯已经有了一台索尼,但在女朋友的强烈要求下,他们还是租了一台富士相机。

理由很简单:去日本不用富士拍照,好像就少了点味道。

在女朋友看来,富士的色彩就是为京都的枫叶、奈良的小鹿、东京街头的霓虹量身定制的。

哪怕只是街头一角,用富士拍出来,也像是要被印在文艺青年的明信片上一样。

被凯斯列入备选的,还有理光的卡片机GR3。

这台被无数街拍爱好者奉为神机的小巧利器,同样是这两年爆火的出片神器。

几乎不占地方,单手就能操作,独特的“理光绿”,字面意义上全是“青翠欲滴”。

图源:小红书用户@列蝶虎克

在小红书旅游帖里,另一个出镜率极高的拍照设备是大疆 pocket 3。

三联 live 图堪称朋友圈出图神器,dji 的相机水印,更是必须漏出的“电子内裤边”。

在互联网疯传「穷鬼三件套」是iPhone、瑞幸和奔驰的时候,「中产电子三件套」已经悄悄把手机踢出战局。

比起手机摄影叠加美图滤镜,轻巧便携、直出效果优秀、无需修图的「电子三件套」,或者说「影像三件套」,正在承包年轻人的社交媒体。

对渴望出片的人来说,这些社交媒体发布的影像不仅是日常的记录,更是审美的勋章,以及生活理念的传达。

人们买的也不止是「电子三件套」,而是拥有它们获得的情绪价值。

出片三件套被炒成了「电子茅台」,情绪价值的标价应该是多少?

理光认为是9000元。

上个月,理光“欣然发布”了最新的卡片相机理光 GR4,新机发布人尽皆知,意外的是价格。

作为一台比手机还小的卡片机,理光 GR4的首发价格是:8999元。

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有直观感受的话,不妨来看一下它的前任理光 GR3,初发布的价格是6199元 。

6年过去,同一款机型,价格上涨了45%。

找不同

所以……GR4相比 GR3,是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进步吗?

像素从2400多万提升到了2500多万,提升了一点,但不多;

重量从275克降低到257克,轻了一点,但不多;

镜头镜片从6片升级到了7片;

防抖从三轴防抖升级到了五轴防抖,这可能是最实用的改动,至少没那么容易糊片了。

当然也还有一些其他的“改进”,但基本上都是挤牙膏。

这5年一挤的牙膏 ,力度还不如 iPhone 标准版。跟相机厂商比,连苹果都眉清目秀了。

甚至连自家前代产品,也被衬托出了性价比。

目前 GR3已经官宣停产,但是闲鱼上最近的价格依然在倒挂,甚至在 GR4发布后还涨了:

如果你买了理光 GR3,玩两年再出手,甚至可以倒赚。

如果你觉得8999的价格很离谱,不好意思,你不是理光的用户。

众所周知,理光在一级市场常年无货,二手加价一千算是良心。

看起来理光这次是准备狠狠打击黄牛了,打击的方式就是亲自下场当黄牛,让黄牛无路可走。

优秀的黄牛不只会涨价,还会控货。

就算你揣着8999现金进店,你也买不到现货。

你需要排队抽签

好吧,电子产品领域抽签也不算什么稀奇。

但理光做得比较到位的是,你要先购买一个199元的 VIP 会员,才可以参与抽签。

而且这个 VIP 会员,真的只是买个参与资格。从第一波抢购的反馈来看,它真的不能保证有货。

而且,连这个抽签资格,都售罄了。

推出 SVIP、VVIP 刻不容缓了。

为了冲破无良厂商的封锁,编辑部的老 G 上个月去日本,还专程去了东京的理光专卖店进货,不料还是被卡了脖子:

如果你觉得理光离谱,不妨再看看隔壁富士。

3个月前富士发布了自家的新款微单 XE5,机身价格不到一个W:

单机身仅售9999。

而它的上一代是多少钱呢?四年前发布的 XE4,价格比理光 GR3还便宜,5699就可以交个朋友。

4年了,涨幅是75%。

小红书上,很多人呼吁:该管管了。

富士这些年的相机,在中国很少有不溢价的。

遥想当年富士 X100VI 发布时的盛况,京东100多万人报名预约抢购,实际备货量疑似不足100台,字面意义上的万里挑一。

同期天猫备货量

发售后的几个月,X100VI 长期保持一万大几的行情。

什么你问加5000元可以吗?不好意思,没有这么大的优惠。

到手立赚5000元,让富士成了相机圈头号「电子茅台」。

线上万里挑一,线下预约难度相当于北京摇号。

数据显示,富士在中国市场是严重的供不应求,几个月就消化掉了全年的供货指标。

思路活泛的留子和海外华人,动起了海外市场的心思。

一时间,从伊拉克到印尼,从北欧到南非,凡有富士处,便有中国代购客。

该怎么形容富士呢?它的售价好像茅台,销售策略好像爱马仕。

原价是没有货的,但如果你愿意配货,买相机的时候帮帮富士清理一下滞销的镜头,溢价的相机包、三脚架、内存卡、闪光灯……那就有货了。

图源:小红书@she.

同样的套路理光用得也很熟练。

GR3和 GR3x 经销商那里从发售到停产,没有几天是不加价的。

官方旗舰店单机常年无货,但是如果你常刷,加价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各种套餐,偶尔还是会放货的。

另外一个常年缺货的朋友圈神器,是大疆的 pocket 3。

发售三年了,依然经常断货。

不想排队,只有加1000元去买全能套装。

套装锅碗瓢盆不少,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不少配件有凑数嫌疑。

好消息是pocket 3 的产能有所改善,现在你点开京东,标准版现货充足。然而现在购入可能有「49年入国军」的风险。据说pocket 4已经在路上——到时候恐怕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至于理光,GR4 只是打个头阵,接下来内置柔光镜的版本、黑白滤镜版、40mm 版……都在排队等着上市。一个滤镜收你1000块钱,别嫌贵,你可能还得接着抽签呢。

富士用户?只能祝他们好运了。

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子三件套」,还会持续收割消费者的钱包。

「电子三件套」到底凭什么这么贵?

到底是谁在炒高电子茅台?

有人认为是黄牛。

毕竟这些电子茅台,都非常依赖二级市场。

但如果你真的蹲守过闲鱼,就不难发现在二手市场,其实很多都是所谓的“路人牛”。

很多普通消费者都会跟风抢购,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买到了立马转手,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买茅台的人,有几个是自己喝的呢?

也有人认为是厂商。

尤其是富士,一直被不少消费者声讨。

实际上,富士对渠道的控制确实很严格。富士的确希望自家的产品保持溢价能力,连自家高管都不讳言这一点:

但富士也不是万能的,刚刚提到的 XE5,就没能重现 X100VI 的盛况,发布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溢价。

另一款今年发布的仿胶片机 X-Half,现在已经破发了。

至于大疆,控货的说法就更难成立了,毕竟这玩意产能已经拉满:

去年,大疆 pocket 3卖出了500万台——这个数字差不多相当于索尼+佳能一年的相机销量之和。

但说到底,「电子三件套」能收割年轻用户,还是因为他们确实击中了大家的某种需求。

理光和富士,是近些年卡片机复兴的代表。

传统微单太大,出门携带是个负担,手机虽然方便,但始终缺少一点摄影的仪式感。

最先火起来的是 CCD,当年50块一斤的电子垃圾,现在动辄几百上千。

和这些“清朝老机”相比,理光和富士的电子茅台们,至少是货真价实的现代相机:既足够轻便,又能够和手机拉开一定的画质差距。

理光杀出重围,靠的是一个快字。

这台相机从诞生以来,一直主打“街拍相机”这个定位,所以极致轻便,一直是它的核心卖点。

理光忠实机主伍佰老师

为了保证轻便,理光把半画幅传感器塞进了GR3这样的口袋相机。

和同样轻便的手机相比,理光的直出色彩又有独到之处。

机身内置多种滤镜,其中最受欢迎的正片、负片两种滤镜,分别来自胶片时代的反转片和彩色负片。

前者干净、锐利、充满张力,后者温和、怀旧,带有一种暖胃暧昧的氛围。

独特的高对比度黑白模式,对比强烈、颗粒感明显,很像经典的银盐胶片冲印效果。

总之,就是小红书博主最推崇的胶片质感。

至于富士,更是要将胶片进行到底。毕竟,人家的公司名字就叫富士胶片。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家还在同时生产胶片和拍立得相纸的企业,富士绝对有资格说“没有人比我更懂胶片”。

富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机内的“胶片模拟”功能。

不少消费者愿意为富士的溢价买单,主要就是看中了富士内置的 NC、CC 等胶片滤镜。

不少手机厂商和修图 APP 都内置了仿富士的滤镜,但还是没法完全平替富士。

富士的胶片模拟,来自几十年的胶片生产经验。

机内的每一种胶片模拟风格,灵感都来自现实中的胶卷,还会与相机内部的动态范围、白平衡、噪点处理深度结合,效果比单纯的滤镜统一覆盖要自然得多。

在不同的胶片模拟效果下,还可以微调高光/阴影色调、色彩饱和度、锐度、颗粒感和色彩偏好……

这套玩法,的确不是其他人轻易能模仿的。

富士的复古,不仅是内在,同样是外在。

当年 X100VI 能大卖,仿旁轴胶片机的造型至少占了50%的功劳。为了

退一万步说,就算你连按快门都不会,至少富士还是个合格的时尚挂件。

如果说卡片相机是复兴,那么以大疆pocket3为代表的运动相机,就是强势崛起。

理光和富士的卡片机 ,传感器比手机大得多,力大砖飞,在画质上战胜手机不难。

但是运动相机用的传感器和手机差不多大,想打出差异化,就不能光靠画质了。

比起相机,大疆 pocket3更像一台 vlog 神器。

完美握持的人体工学设计,拨一下屏幕就开机,优雅。

大量的视频功能和预设,让pocket3成了 vlogger 的流量密码。

什么希区柯克变焦:

图源:bilibili@王崧惟

什么涩谷十字街头:

图源:小红书用户@DNF杰克

什么香港盗梦空间:

图源:bilibili@大疆OSMO

一台大疆 pocket3通通搞定。

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知识,也不需要复杂的设置, pocket3,可能是一种最低成本的 vlog 解决方案。

大疆甚至针对性地优化人像肤色,并提供多种美颜选项。

一键生成动态照片不算什么,大疆自带的 App 甚至能做三拼实况图,直发朋友圈、小红书。

图源:小红书用户@北冥有鱼

也难怪pocket3能稳坐中产「电子三件套」之列,被全球中产捧上神坛。

影像,时代的语言

2024年,全世界共拍摄了1.93万亿张照片。

也就是说,我们每眨一次眼,世界上就诞生几万张照片。

与此同时,每天有1亿多小时的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如果你想把它们看完,至少需要一万多年。

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通过照片、视频记录和分享生活的需求和渠道。

影像,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

而这些影像,绝大多数都是用手机拍摄的。

2002年发布的诺基亚 7650,是第一款大规模发售的拍照手机,当时这台手机搭载的摄像头,只有30万像素。

当时谁也没想到,手机的影像性能进步有多快。

2010年,全世界卖出了1.2亿台相机;5年后,这个数字就萎缩到只有3000万了。

双摄、三摄、四摄、超级长焦、计算摄影、1英寸大底……手机用了十年时间,就差点把相机市场打崩了。

然而,在这个看似由手机主导的影像世界里,相机们反而找到了反攻的机会:

手机没有消灭相机,反而激发了人们对更专业、更个性化影像设备的需求。

手机的普及,让摄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技能。

任何人都能轻松拿起手机,按下快门,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

从某种程度上说,手机完成了对大众的影像启蒙,让无数人学会用影像记录自己的生活。

但这种进步也正面临着瓶颈。

由于物理尺寸的限制,手机的传感器性能很难再有革命性的突破。

于是,一模一样的算法,一模一样的 iPhone,最后只能诞生差不多的照片。

大家发现,自己需要的不是更加清晰、更明亮的照片,而是用更独特的、更有仪式感的、更个人化的方式记录生活。

它们是 CCD,是拍立得、是撕拉片;

也是理光,是富士,是大疆。

在影像时代,你选择的不只是设备,更是语法。

手机厂商们悟了:更大的传感器、更高的像素之外,色彩、影调这些玄学因素,或许更能打动消费者。

于是,徕卡、哈苏、蔡司……都被国产手机厂商包圆,为的就是用它们的色彩科学,来改造自家设备的“审美”。

大疆之外,做全景相机的影石同样异军突起。

他们家的全景相机已经成为户外博主与摩的佬的标配;

“拇指相机”主打一个无感拍摄,挂在领口上就能拍。

看着富士、理光狠狠收割的友商,也开始回过味来。

松下推出了一键切换 lut(类似滤镜)的机型,尼康给自家设备加上了“云创”功能,索尼干脆复活了沉寂多年的卡片机RX1系列,再战江湖。

当然,在这个影像溢出的年代,无论我们有多少设备可以选择,最重要的——

始终是设备后面的那双眼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作者:王动,编辑:章鱼,36氪经授权发布。

+1
2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规模化的力量等待再一次被验证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