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到厚:年轻品牌的“耐力战” | 特昂节「8点1氪」现场栏目
8月29日—31日,由36氪联合深圳精酿啤酒品牌TAGSIU主办,深圳市福田区商务局作为支持单位的深圳都市力酿精酿啤酒节&第三届深圳特昂节在深圳福田星河COCOPark举办。
这是一场36氪与TAGSIU旨在探索新型消费场景,推动新质消费,促进夜经济发展,同时为消费者、品牌以及城市文化搭建起的一座沟通与共生的桥梁的活动。活动通过打造共创平台、异业态玩法结合、文化分享沙龙等多种形式,创新夜经济场景模式,为促进新型消费发展提供样板,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消费需求的同时,助力城市消费提质扩容。
所以,在打造消费者青睐的新型消费体验场景的过程中,此次活动也不忘关注新消费背后所蕴含的“价值感”和“创新力”。36氪在活动现场再次落地“8点1氪”线下直播沙龙,邀请投资人、品牌主理人、资深媒体人、文化名人、设计师、企业家等多方人士,通过“从热到厚:年轻品牌的‘耐力战’”与“创新,不只是参数游戏”等议题,洞察消费者需求变化、探讨消费场景的可能、探索品牌与消费者共成长路径,在打造新型消费场景的同时,了解新消费趋势、交流在地文化、推广“特昂”精神、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36氪IP创新负责人曾峥、时尚湾流平台/湾流基金执行合伙人袁俊、吨吨BOTTLED JOY品牌娱乐营销官杨力、BBFresh宝得鲜创始人&CEO李中衡、JOYROOM机乐堂品牌营销总监Leda、宠胖子CHONGPANGZI CEO ERIC、雷雨资本创始人俞文辉、逸扉酒店集团社区化业务总经理薛军、其域创新市场经理赵然、URS AI CEO赵嘉宝、yoose有色品牌总监阿祖等多位嘉宾,通过品牌经验,分享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洞察、探讨消费场景的可能,共同探索品牌与消费者共成长路径。
以下是36氪特昂节「8点1氪」现场栏目 《从热到厚:年轻品牌的“耐力战”》经精编整理的对话实录,有编辑与删节。
新消费品牌真正应该具备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它和传统品牌的本质区别在哪儿?
吨吨BOTTLED JOY品牌娱乐营销官 杨力:新消费品牌和传统品牌最大的区别,在于跟新时代年轻用户之间的互动和美感同频。吨吨作为2021年成立的品类吨吨桶,抖音话题达到40亿播放量,成为全球现象级明星球星都在用的潮酷单品,它的核心在于创新引领的能力。
BBFresh宝得鲜创始人&CEO李中衡:如果要定义新消费品牌新在哪里?那应该是它与众不同,因为是在市场已经被覆盖的情况下生长出来的。新消费品牌做好的话,需要方方面面做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以用户为中心,走到消费者的需求里面,不管是基础需求还是深层的需求。传统品牌更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商标,而新消费更大的价值在于它的价值观。
JOYROOM机乐堂品牌营销总监Leda:新消费的出现,根因是社会文化或者社会结构,乃至媒介形式,这些变化衍生出对新消费的定义。我认为真正的区别是以用户为中心,传统有大量的货通过渠道分销,但新消费会基于用户需求,通过柔性供应链,融入细分场景中。另外,新消费更多是消费者认同品牌的价值内核,会和品牌一起成长的品牌。
宠胖子CHONGPANGZI CEO Eric:我理解传统消费和新消费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现在消费者接受的理念和生活背景的变化,从原本注重功能需求,转向更多精神或者情感的需求。消费的基本逻辑还是怎么创造价值跟传递价值,满足消费者需求,只是在不同的客户、不同的渠道、不同的传播途径与原来产生了很大的区别。重要的是知道区别之后,怎么把它一点点做好。
时尚湾流平台、湾流基金执行合伙人袁俊:从消费的需求阶段上看已经从物质匮乏到物质满足到物质过剩,从投资的角度观察,消费最大的变化本质上还是人,从创业者到消费者,核心其实还是创业者,不同追求的创业者,他最后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会不一样的。所以新消费的变化,我认为最深层次的还是创业者的变化,他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他们的想法越来越有创新性,慢慢地也从跟随者变成引领者。
从爆红到长红,大家理解关键的转折点是什么?品牌要如何从流量到存量实现跨越?
杨力:吨吨现在正是从网红品牌走向长红品牌的道路上。回顾吨吨发展历程,2021年是品类的元年,2022年是吨吨的品牌元年,2023年是吨吨的渠道元年,2025年开始就是我们的文化元年,其中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能够一味跟随流量。一味地追随,其实会消耗品牌的创造力,还有失去品牌创作的耐心。所以当品牌有了品牌精神,应该根据品牌核心精神有耐心地去创作更好的内容,产品就是与用户沟通的桥梁,让产品跟用户产生情绪价值的同频。
李中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我们做好了,消费者可能会更关注我们一点,有一天做不好了,消费者就走了。所以,更重要的是始终在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流量一辈子存在的,如何去找到自己的用户,如何去跟他们沟通,如何做好产品……这也意味着消费群体一直存在,某种概念下,这就是一个存量,关键看我们自己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Leda:真正的流量退去后,才能看到到底是不是在裸泳。核心还是价值,比如我们机乐堂品牌构建的让用户能够感受到价值,具体到动作,不可能是打造单一包票,更多是构建产品矩阵。产品矩阵应该如何通过深度、宽度,向用户传递出公司数码美学品牌的价值。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很多冲突或者发生歧义,但是一直清楚知道要做什么和坚守什么非常重要。
Eric: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之前一些消费品牌,它们要爆红的话,通过营销或者噱头是可以的,但是最终产品力是没有达到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可能品牌并非故意,可是并没有成熟的系统的机制保证持续产出的产品能力。从爆红到长红,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事情。
袁俊:我的观点是应该从结果来倒推,容易死掉的就不是品牌。如果分阶段性看,第一阶段刚有流量就死掉了,就是产品定位本身需求不行,如果产品没有复购,可能是产品力不行,如果买了几次,突然不买了,可能是产品跟不上时代了。所以我觉得品牌在中国应该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事情,在中国如果真正能活下来的品牌,基本上它在海外是没什么竞争对手。
如何平衡持续创新和打造经典之间的关系?
袁俊:快速迭代是所有企业的一个基础,不断地自我更新,不断地响应市场,为什么很多产品或者很多品牌突然没了,实际上因为它响应不了市场的号召。所以,我觉得快速迭代本质上是中国品牌的生命力保障,快速迭代经过更长期的沉淀,最后就会形成核心竞争力。
Eric:快速迭代和效率是最关键的。宠胖子一开始也试过,想要把产品做好,很用心地去做用户调研洞察、产品定义,磨了半年没有一个产品出来。中国市场就是要快速迭代,在迭代中听到市场的声音,用户的声音,再快速改进,也不用担心产品没有差异化,因为不同团队的风格,会研究出品牌独特的东西。
Leda:产品创新其实还是回到品牌价值,要让消费者感知到你是什么样的品牌。我觉得产品创新,并不是说疯狂地追赶很多东西,真正的产品创新,除了要坚守品牌价值、品牌定位之外,还要很强的洞察能力,要领先别人去创新产品,而不是追随别人。因为一个品牌的产品、营销、渠道都可以抄,但用户心智是唯一不能抄的,所以我们会矢志不渝地坚持品牌就是给用户带来价值。
李中衡:我们第一句话叫产品力是品牌的基石,品牌是产品的方向标。在成熟的市场里面,产品的迭代创新,是上牌桌的基本要求,能在上面活多久的要求。但产品力重要的同时,自己对品牌的理解也非常重要,这恰恰需要综合很多因素去考虑,包括对未来的判断、市场的判断、资源、能力的判断等等。所以一方面要迎合市场需求,快速迭代创新,但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两者都要兼顾。
杨力:还是用吨吨和大家分享一下,从2021年创立到现在其实吨吨的SKU是递减的状态。因为吨吨是品类的开创者,所以产品革新中,我们的重点不一定在产品本身,因为在当下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市场更多是需要情绪价值的品牌产品,是品牌和用户的互动。所以我们是不断地更新产品的IP以及产品的内核,用当下年轻人能读懂的IP文化呈现,比如,吨吨今年的新品假日吨吨马克杯,创造了万人复购的品牌效应,一个马克杯,吨吨却用不同的IP文化融入水杯上,通过杯子起到情绪抚慰的功能以及社交属性。总的而言,我们不一定专注于产品本身的创新,在迭代产品本身功能与实用价值的基础上,更多是与Z时代年轻人“对话”的更新和迭代。
如何打造一个更能打持久战的团队?
Leda:机乐堂业务发展很快,组织能力上我觉得很重要的点是耐受力,整个组织从老大到每一个将和兵,尤其是在现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整体来看,我觉得是组织第一,必须是业务和人才两手抓,其次在业务调整中,确实需要一些悍将出现,带领整个团队。
Eric:第一点可能是老板或者创始人是不是要打耐力战,因为确实很多短期主义、投机主义也能赚到钱。所以我觉得想打耐力仗,有长期的目标和愿景,老板、创始人是这个前提。第二点是现在的形势下,怎么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如何把权力下放,责任也下放,将权责对等、激励机制设置好。
如何看待资本在品牌长红路径中的角色?中国品牌出海,你们认为最关键的成功要素是什么?
杨力:国内品牌出海最重要的因素我觉得是文化、审美,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是有差异性的,所以品牌出海,在强化品牌创新引领的内核外,对海外不同市场,对当地的文化要有足够的了解。资本对品牌出海的帮助也非常大,让品牌可以坚持打更久的持久战,因为品牌的文化输出是需要时间去触达,去培养市场。其实品牌出海是很需要耐心的,现在太多网红品牌可能收割一波流量便飘了,这其实会加速它的陨落。总而言之,资本可以帮助品牌凝聚它的核心价值,并且可以提高品牌的耐力,同时出海可以航行得更远。
李中衡:我觉得品牌首先要自强不息,投资人我个人感觉是锦上添花,你不能指望通过资本或者外部投资人来雪中送炭,来解决你本该解决的问题。品牌和投资人首先价值观上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要基本一致,互信,第二个就是能力上会有互补。你什么时间,你需要什么样的钱,在你的整个经营的规划里面,你要有考虑。要走一个很长线的这种规划的话,其实资本是必不可少,但是这个事情可能是需要循序渐进。出海方面,我们的品牌从第一年我们就在全球40多个国家注册了。关键因素我觉得是让别人喜欢,我们能够让当地的消费者喜欢,产品满足他的需求,在文化上是互相认可的。
袁俊:首先是品牌与资本的合作,如果从财务角度看,与资本合作在财务会计上叫融资性收入,对公司而言都是收入,收入肯定是好事。所以资本对做大市场规模,产生利润,基业长青,双方追求是一致的。而资本所产生的一些负面,我归类为两类,一类是拿到资本钱的阶段不对,不同资本追求的回报倍数,忍耐周期,风险等级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类是创业者在某个阶段需要钱,什么钱都要,什么承诺都敢给,最后兑现不了。品牌出海方面,第一点国内品牌障碍不在创业者本身,而是国外市场得先接受中国的崛起,接受中国品牌。第二点出海已经有很明确的参考路径,中国的品牌出海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36氪广东——在广东观察世界,在湾区链接全球。
36氪广东作为广东地区领先的新商业媒体,以大湾区为核心,为各位创业者、投资人以及科技、财经、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最前沿的深度商业报道,搭建最畅通的产业对接通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广东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guangdong@36kr.com。如果你希望转载公众号文章,或进入社群(备注:社群),请联系小编微信。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