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搜索,内容即时生成:AI原生时代的全新信息供应链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我们像管理库存一样管理知识,但真正的价值在流动。AI将开启即时内容时代。文章来自编译。
最近,我用微软365的Researcher功能来获取一个内部项目的最新设计决策。我不再需要费力翻阅旧演示文稿,或者追着同事询问最新进展,这个功能能够自动从聊天记录、文档和会议纪要中提取信息,将所有最新的内容整合到一份动态的实时简报中。
它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另一种形态:不再是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费力搜寻,而是直接从流动的信息中即时提取。
制造业的变革:从库存到流动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改变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中,记录了他们对丰田公司的研究,并精准地捕捉到了精益生产的力量:
“与大规模生产相比,精益生产在各个方面的消耗都更少——人力减半,空间减半,库存减半……”
丰田的突破在于认识到,库存会产生隐藏的浪费。堆满零部件的仓库看起来很安全,但实际上却降低了响应速度,并掩盖了生产中潜在的问题。通过围绕着“流动”这一核心理念进行重组,丰田公司不仅减少了浪费,还实现了更快、更优的决策。
这场从“库存”到“流动”的转变,彻底重塑了全球供应链,并催生了全新的运营模式和基础设施。
知识工作面临同样的问题
几十年来,组织内的内容一直被当作“库存”来进行管理:
文档、演示文稿和PDF文件通常只创建一次,然后被广泛分享。即便信息流和搜索功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但其底层的内容本身仍然是静态的。
我们之前在Akamai所做的工作,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蓬勃发展起来的。早期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大规模扩展,正是因为内容是静态的。CDN(内容分发网络)可以缓存这些静态内容,并像分发库存商品一样将其分发到全球各地。
但在组织内部,最有价值的知识并非静静地躺在静态文件里。它在会议、聊天、实时商业智能图表和客户通话中持续不断地流动。文档捕捉到的只是一个瞬间的快照,而信息的流动却从未停止。
这种模式的成本最终体现为精力的浪费:
领导和团队花费大量时间追问“最新数据”。
员工们不得不在多个系统中穿梭,只为寻找那些零散的更新信息。
决策往往基于不完整或已经过时的上下文。
知识工作中的“库存”模式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存储空间,还增加了团队间的协调开销,并导致了决策的迟滞。
即时(JIT)内容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彻底颠覆这种模式成为可能。组织不再需要囤积大量的静态资料,而是可以将数据、知识、品牌声音以及贯穿于各种对话中的信息作为“原料”准备好,在需要时即刻组合成恰当的内容。
文档本身并不会消失,它仍然是一个核心的信息载体。但它不再是一个凝固的快照,而是变成了信息流的动态产出。
在微软,我的大部分工作重点都围绕着一个问题:AI原生的生产力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将知识的供应链重塑为“即时”模式,是未来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新的信息供应链
要转向即时内容模式,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整个技术体系:
创作与消费的界限日益模糊的创作工具。
不再围绕静态存储和下载来构建的基础设施。
在最贴近需求的场景下即时生成(Edge generation)。
为什么这已是必然趋势
丰田向“流动”模式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在结构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少浪费、更高质量、更强适应性。一旦这些优势变得显而易见,整个行业都不得不跟进。
同样的必然性也适用于知识工作领域。堆积如山的内容在协调和决策上产生了巨大的隐藏成本。而“流动”模式则通过在特定情境下,即时提供量身定制的知识,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这些成本。制造业学会了用信息流取代实物库存。如今,知识工作也即将迎来同样的变革。
生产力的未来,在于由一套全新的信息供应链体系所驱动的即时知识。
译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