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80后小伙搞无人船艇:融资超5亿,全国第一,要A股上市
海洋机器人,你见过没?比如无人船艇。最近,无人船赛道冒出个超级隐形冠军:云洲智能,总部珠海。
3年前,这家公司冲刺科创板失败,如今再战IPO(辅导),这不禁引人好奇:无人船艇的商业化,是不是又行了?尤其是今年机器人大热之后,海上机器人是不是又有机会了?
哈哈,答案或许是:YES。
- 01 -
云洲智能干啥的?最核心的产品就是无人船艇。
云洲智能的主要业务一览
比如2020年,无人船艇收入占比约89.68%。
它的创始人叫张云飞,1984年出生于西安,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2010年时,还在读博的张云飞,就创立了云洲智能,研发高性能无人船。他的另一位搭档叫成亮,是他的校友兼室友。
当时,AI+无人船的概念,还是蛮前卫的,尤其是把它们应用在水环境监测。
有句话说,机器人的使命之一,就是做人类懒得干的事。
一方面,水环境的监测很重要。毕竟,水是生命之源,环境的优劣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以长江流域为例,过去由于沿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部分河段水质恶化,导致鱼类种类减少、水生植被退化。
另一方面,水环境的工作又很繁琐,依靠人工采样。监测人员需亲临现场,凭借船只采样,或是在涉水区域,借助专业的采样器、定位仪、测距仪等设备,严格依照标准流程采集水样。
除了人工采样,在水域的固定点位设置传感设备,也是当时常见的水质监测手段之一。通过这些设备,能够对周边区域水质进行实时监测。但这种方式也有明显缺陷,一旦水域地形复杂、排口隐蔽,人工巡河就很难深入其中,导致大量巡河盲区难以触及。
以上这些传统方式耗时费力,效率极为低下。
以海洋水环境监测为例,执行一次南海的全面监测任务,要完成对重点区域的采样,一艘科考船可能需数月时间才能完成。并且,科考船运营成本高昂,每日燃料、人力及设备维护费用可达数万元甚至更高,这极大限制了监测频次与范围。
遇上恶劣天气,如风暴、巨浪来袭,科考船不仅作业难度剧增,搞不好船员还要丢命。
- 02 -
按照这个理论分析,如果无人船艇造出来,打开市场应该很快。
其实不然,云洲智能虽然造出了无人船,但为了推销首款产品,团队跑遍南方诸多城市,参加无数展会活动,却一无所获。
直到2012年底,一通电话打破了僵局。团队接到电话,对方表示想订购一台采样无人船,这是产品研制一年多来,他们接到的第一笔 10 万元订单。
2013 年,云洲智能参加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初创组总冠军,名声逐渐增大,国内多家投资机构主动接洽投资。
2013年-2020年,云洲智能累计融资5轮,单轮最高金额约4亿元(铅笔道DATA数据)。
观研报告网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民用无人船艇市场规模约为 32.2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113.7%。格隆汇 2025 年 3 月报告指出,云洲智能在 2023 年水面无人艇市场占有 36.60%的份额。
目前,云洲智能的产品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环保监测类无人船,用于水质采样、污染物追踪等;
二是安防救援类无人船,如威海警方使用的 "海豚 1 号" 救生机器人;
三是文旅运输类智能游艇,以泡泡豚系列为代表。
这些产品的客户包括:政府环保部门、海事机构、旅游景区及能源企业等。
- 03 -
云洲智能所在的赛道是:智能船艇,历经了三个关键阶段。
2010 年前为 "机械化阶段",船舶以传统燃油动力为主,仅配备基础导航设备,代表产品是普通观光艇和运输船。
2010-2020 年进入 "电子化阶段",GPS 定位、基础传感器开始应用,部分船型实现简易自动化,但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
2020 年后迈入 "智能化阶段",AI 算法、5G 通信、新能源动力成为标配,无人自主航行从概念走向现实,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在应急救援领域,游艇已应用于水上巡逻、目标探测到救援执行等;
在文旅领域,游艇等产品为游客带来新奇体验;
在深海工程智能监测等前沿领域,无人船艇也开始崭露头角,如云洲智能参与研制的 18 米级 V35A 调测无人艇,已应用于“海卫”系统。
2023 年我国民用无人船艇市场规模约为 32.2 亿元。其中增速比较大的方向是:文旅+环境监测+能源赛道。
在文旅赛道,一些景区利用智能无人船打造特色演艺项目。
比如,通过多艘无人船搭载灯光、音效设备,在水面上编排创意灯光秀、水上音乐表演等,配合周边景观与剧情设计,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吸引大批游客,为景区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
2024 年,云洲智能旗下产品——泡泡豚智能游艇,在武汉东湖风景区投入首批50艘后,迅速成为当地热门旅游项目,后续更是在天津水上公园、南昌高新区艾溪湖、肇庆星湖西堤等地陆续投放,市场拓展速度较快。
另一个高潜赛道就是环境监测。
智能无人船可搭载多种高精度传感器,如水质多参数传感器、叶绿素传感器、浊度传感器等,能够对大面积水域进行快速、实时监测,且不受恶劣天气与复杂地形限制,数据通过5G通信实时回传,提升了监测效率与质量。
能源行业方面,海上风电运维、油气平台勘探等场景对无人船需求旺盛,仅南通海上风电项目就已部署12艘云洲智能监测船。
- 04 -
对于无人船艇赛道,政府有着明确的规划时间表。
2022年,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 年形成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生态,到2030 年实现技术全面推广应用。
政策重点支持三大方向:一是新能源动力船舶研发,包括电池、甲醇等绿色动力技术;二是智能航行系统应用,推动 "岸基驾控 + 船端值守" 新模式;三是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智能船艇设计建造龙头企业。
在技术上,无人船艇也正经历拐点期。传统路线以燃油动力 + 人工驾驶为主,虽技术成熟,但存在污染大、成本高、效率低三大痛点。
新技术路线呈现 "三化" 特征:动力电动化,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替代柴油发动机,碳排放降低;操控无人化,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自主避障与航线规划;管理智能化,借助 5G + 物联网构建船岸协同管理平台。
在国内竞争格局上,据相关报告显示,中国无人水面航行艇市场,呈现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模式:中船重工、云洲智能等5家企业,占据 82%市场份额。
其中,行业龙头中船重工占据38%市场份额,其研制的海巡08系列无人水面航行器(USV),已实现1200海里超远程自主航行。
民营企业中,云洲智能在特定细分市场形成技术壁垒。以环保监测 USV 领域为例,云洲智能在该领域合计占有率达72%。
2018 年至 2021 年上半年各期期末,云洲智能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2526.48 万元、5782.80 万元、2.49 亿元、1.17 亿元。
当然,新进入者仍有三大机会窗口。
一是区域市场下沉,三四线城市及景区的智能观光需求尚未充分满足,2025 年这类市场仅占整体需求的 18%;
二是技术跨界融合,如将汽车自动驾驶算法移植到船舶领域,云洲智能已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电驱系统成本 30%;
三是细分场景创新,如水上救援、渔业养殖等专业化无人船艇,目前市场空白度较高。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直八,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