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7万亿,体育产业再鸣枪

体坛经济观察·2025年09月05日 20:57
国务院发文推进体育产业,2030年规模超7万亿。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表示,《意见》聚焦体育产业中供给、需求、市场主体、创新融合发展、要素供给、基础保障等6个方面,针对体育产业近年发展的新趋势、新亮点、新方向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这份《意见》的出台,正值中国体育产业稳步扩容的关键阶段。“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经实现了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过去两年,“村超”“苏超”掀起全民热潮,形成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职业赛事门票销售屡创新高,冰雪与户外产业也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政策无疑是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直指7万亿,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稳步增长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重磅面世,即“46号文”,树立了“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由此拉开了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数据,2014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35万亿元,增加值为4041亿元,占当年GDP的0.64%。到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到2.6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体育产业开始显现出支柱性产业的雏形。

根据2025新年前夕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到3.67万亿元,年均增速10.3%,增加值达到了1.49万亿元,占GDP比重1.15%。

8月1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介绍,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多位专家指出,我国体育消费潜力依然巨大,体育产业作为具有极强正外部溢出效应的行业,在提振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带动就业以及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出台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稳步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专家表示,《意见》聚焦近年火爆的户外运动产业、冰雪产业、紧抓体育赛事和体育制造这一两大锚点,从场景、活动、社群、金融等多方面促进体育消费,进一步强调体育市场主体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优质供给创造需求,赛事经济方兴未艾

优质供给是激活消费的根本。《意见》中就扩大体育产品供给,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提高职业体育赛事发展水平,鼓励举办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支持新兴体育项目赛事活动健康规范发展等。

“体育赛事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杠杆。”体育总局科研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轶龙对记者表示,《意见》的出台,就是希望通过丰富体育赛事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观赛和参赛需求,最大化地实现体育赛事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中的作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一共监测了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职业赛事的市场价值也在逐步提升,CBA、WTT、F1等热门赛事门票销售火爆,2024年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

与此同时,贵州“村超”、江苏“苏超”等地方性体育联赛接连在全国爆火,尤其是今年“苏超”的爆红,成为区域体育赛事激活消费的典型案例。第六轮南京vs苏州场次吸引6.04万观众,创下中国业余赛事纪录。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组织开展“苏超”消费跟踪调研报告显示,“苏超+”消费模式成效显著,95.9%的现场观众因观赛带动了门票之外的消费,外地观众家庭整个行程花费普遍在1000-2000元区间。让人们看到区域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潜力,轨迹清晰展现了“优质供给创造需求”的底层逻辑。

赵轶龙表示,体育赛事本质上是“项目驱动、内容驱动”,未来不仅要发挥好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在构建本项目竞赛体系中的主体责任,激发各级地方政府办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体育赛事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市场主体也是丰富体育赛事供给的重要力量,还要持续加大对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相关企业的扶持力度。

他认为应以打造赛事项目类型更加丰富、办赛形式更加灵活、办赛流程更加规范、赛事空间更加开放为目标,打造更具活力、更具亲和力的群众参与型体育竞赛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有机融合;以提升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为目标,以项目内容驱动、场景多元破局、数字技术赋能为方向,打造更加职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更具影响力的职业体育赛事体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竞赛表演业在释放消费潜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盘活场馆资源,做大做强体育企业

政府鼓励举办体育赛事,除了能拉动文旅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也为盘活闲置场馆和公共体育资源提供了契机。

《意见》提出,鼓励改造升级公共体育场馆,加快绿色、低碳、智能转型,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体育场馆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范围。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复合型经营,培育一批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主体和服务品牌。

场馆利用效率偏低一直是行业痛点。毕马威在2023年发布的《体育行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约52%的体育场馆每周接纳数量少于500人次,经营效益不佳。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场馆常受困于单一赛事功能的局限,而如今,大型体育场馆更需要跳出“体育场”的定位。《意见》提出,支持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运动营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消费场景。推动体育消费场景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培育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体育场地设施延长开放时间,促进夜间体育消费。

《意见》也在企业层面给出了明确方向,提出要做大做强体育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体育产业投资建设,推动体育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健全体育企业培育机制,组织开展体育企业提质升级专项服务行动,扩大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引导更多体育装备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体育产业学者罗乐表示,政策支持为企业加大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提供了空间,得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当消费者在优质服务中获得满足,就会反过来推动企业效益提升和产业活力增强,形成良性循环。

聚焦户外冰雪产业,破除冰雪经济发展桎梏

《意见》在冰雪经济方面释放了新的政策信号。一方面,继续强调实施“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巩固和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另一方面,明确提出“支持将符合条件的冰雪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范围”。

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人文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叶海波指出,这已是继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后,再次提出将冰雪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支持更新支持范围。

之所以反复强调,原因在于冰雪产业有着明显的重资产投资属性。拖挂式索道、压雪车、造雪机等大规模设备的采购和更新已经成为制约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桎梏。

在他看来,冰雪设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将成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心剂”。不仅能在短期内促进冰雪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运营效率,也能在中长期促进现代化冰雪产业体系的构建,为培育冰雪经济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抓手。

“通过政策加持,将有效持续释放冰雪设备更新需求,破除冰雪经济发展的现实桎梏,推动各地将冰雪资源优势转型为区域经济发展成效。”叶海波说。

大众体育的参与度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基础。户外运动和冰雪运动等大众体育活动的参与人次增速更快,带动运动装备、健身培训等消费品类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人次,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的381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700亿元,年均增长26.3%。

罗乐认为,户外运动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增长点。骑行、徒步、露营、攀岩等项目不仅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需求,还能推动装备制造、培训、旅游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创造就业与经济效益。《意见》中关于建设户外运动目的地的阐述,为这一产业链价值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清晰方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坛经济观察”,作者:杨仲华,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