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上市:一级市场的曙光,二级市场等来新标杆
宇树科技有真实大规模营收加持且连续多年盈利,这对于人形机器人在整个市场提振有明显效果;另一方面。上市这个事本身就有给一级市场注入强心剂的作用,让一级市场看到退出信号,一定程度上能有利于一级市场融资规模扩大。
宇树,总能平地炸惊雷。
近日,宇树科技在社交媒体平台官宣了上市进度,其表示正积极推进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筹备工作,预计将于10月至12月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在估值方面,宇树科技最新一轮C轮融资后的投后估值已达120亿元人民币。
图片来源:截图
“想到很快,但没想到这么快”,这是消息发出后产业内人士共同的声音,自从7月宇树科技披露进入辅导期后,业内都在盯着宇树科技的日程表。只不过,虽然这份日程表符合正规资本市场的流程,但还是来得稍显快了些。
“宇树科技上市对于产业来说是个全方面的利好消息”。某投资人对具身研习社表示。在他看来,一方面宇树科技有真实大规模营收加持且连续多年盈利,这对于人形机器人在整个市场提振有明显效果;另一方面。上市这个事本身就有给一级市场注入强心剂的作用,让一级市场看到退出信号,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一级市场融资规模扩大。
可见,一个手握订单的宇树科技,能证明人形机器人是商业化的产品,而不是困在poc阶段的试验品。毋庸置疑的是,宇树有望在资本市场再上演一次“春晚效应”,拉高整体产业的身价。这或许就是有望率先披露招股书的宇树科技,送给产业界最好的礼物。
连续盈利是起点
优化营收结构是未来
声明中,宇树科技进一步披露了营收细节。以2024 年为例(具体数据以后续 IPO 备案文件披露的信息为准):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零部件产品的销售额分别约占总销售额的65%、30%和5%。
从场景分布看,四足机器人80%的销售集中在科研、教育和消费领域,剩余20%切入巡检、消防等工业场景,形成“消费 + 工业”双轨布局;而人形机器人当前则完全聚焦科研、教育与消费领域,尚未涉足工业或商用场景,业务边界仍有拓展空间。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
此前,多位投资人和具身研习社透露,2024年宇树科技营收规模约为4亿元。结合这一数据(注:具体以官方 IPO 备案文件为准)可推算,其核心产品营收结构清晰:四足机器人贡献2.6亿元,人形机器人实现1.2亿元,零部件业务营收2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曾提及“2025年度营收破10亿”,这也意味着宇树科技实现营收规模的翻倍增长,从市场动态来看,人形机器人或许是增长的澎湃动力。
数亿元营收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宇树科技的盈利表现。据其早期投资人赵楠透露,公司自2020年起已连续四年保持盈利状态。华尔街见闻独家透露,2024年宇树净利润接近一个亿。在机器人行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高、盈利周期长的背景下,宇树科技的盈利能力显得尤为突出,这既得益于其产品的高附加值与精准的市场定位,也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等运营层面的成熟度,为后续业务扩张奠定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从业务结构深度剖析,宇树科技已凭借四足机器人牢固确立市场基本盘。该产品线不仅以65%的营收占比成为核心支柱,还藏着20%的工业应用,这一数据背后,是产品从“技术验证”向“实用落地”的关键跨越。
例如,其四足机器人在电力巡检场景中,可替代人工完成高压设备检测、线路故障排查等高危任务;在消防场景中,能通过搭载热成像仪、气体传感器,深入火场核心区域传输数据,这类工业级应用的突破,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商业价值,也为后续拓展更多垂直领域积累了场景经验。外媒报道,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已经进入52个国家的水电站、炼油厂和考古现场。
人形机器人业务虽暂未涉足工业领域,但其30%的营收占比已凸显出强劲的 “技术变现” 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交付规模:2024年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交付量突破1500台,这一数字在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中极具竞争力。
要知道,多数同行企业仍将“千台交付”列为2025年的核心目标,宇树科技在交付能力上已提前迈出一步,这既体现了其供应链的稳定性,也反映出市场对其技术路线的认可,为后续切入商用场景积累了用户基础与数据反馈。
从市场地位来看,宇树科技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已形成显著的垄断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其四足机器人年销量达 2.37万台,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9.75%,近乎占据全球四分之三的市场;其中,消费级产品G1累计出货量超5万台,在全球消费级足式机器人市场的占比更是超过60%。这种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一方面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形成技术壁垒,大量的用户数据反哺产品迭代,进一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不过,即便手握市场优势与盈利底牌,连续盈利也仅是宇树科技发展的起点。从长期发展视角看,当前过度依赖四足机器人的营收结构(占比65%)仍存在隐忧:若未来消费级市场需求波动、工业场景拓展不及预期,或竞争对手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公司营收可能面临较大冲击,难以构建长久的竞争护城河。
因此,优化营收结构、打造多增长引擎,已成为宇树科技迈向更高阶段的关键任务。
王兴兴想给股东个交代
谁能笑出声?
王兴兴曾在前不久表示,宇树科技把上市当成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把上市当作高考,这是一个企业迈向更成熟的管理、运营的阶段性标志。”此外,王兴兴还表示,上市这件事,是对宇树股东的一个交代。
2016年宇树科技成立,在那个人工智能尚未落地、工厂智能化仍在进行中的时期,一个机器狗项目,在商业叙事中显得并不是那么性感,其融资之路的推进也困难重重。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个人投资者尹方鸣的200万元注资,其帮助宇树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占股20%。值得注意的是,尹方鸣也是该轮融资仅有一位的个人投资人。彼时,尹方鸣的身份为智能教育陪伴机器人公司roobo联席总裁,如今据多方消息,尹方鸣为银河通用的投资人,也是孵化人。
工商信息披露,2020年8月,尹方鸣退出宇树科技的股东之位,退出时持股比例为9.1052%。但只是明面上的个人退出,目前作为宇树科技股东天津君万弘毅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背后仍有尹方鸣的身影。
尹方鸣押注宇树的第二年,王兴兴等来了“新送炭人”--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其以极客公园旗下变量资本的身份参与了宇树科技天使+轮融资,共同投资的还有何小鹏作为主要出资者的宾阖投资。
直到2019年后,宇树科技的融资才打起了顺风局。虽然这段时间,仍有投资人在收到宇树科技的BP后连连摇头,说太早期了。但市场已经有明显的起色,数据显示2019年机器狗市场规模达数亿元。这一年,蔚蓝向特定客户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四足机器人形态的个人机器人产品,宇树科技发布了首款能够完成后空翻动作四足机器人AlienGo。
技术突破带来的“光环效应”,在2020年集中爆发。这一年,宇树科技密集完成 Pre-A 轮、Pre-A + 轮融资,而知名投资方红杉资本的身影首次出现在股东名单中。随后几轮融资中,雷军的顺为资本、王兴的龙珠资本、经纬创投、深创投也纷纷上桌。
最近的融资系列动态,发生在2025年6月,宇树科技7亿元的C轮融资正式交割,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基金、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和吉利资本共同领投,投后估值达到120亿元,较B轮融资的80亿估值大幅提升50%。一个月后,首程控股公告称,旗下北京机器人基金已追加投资宇树科技。
9年内,宇树科技共完成十轮融资。天眼查数据显示,王兴兴通过直接持股26.97%,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控制6.61%,合计达33.58%,为第一大股东。美团旗下汉海信息技术以8%持股位列第二,随后是红杉中国通过宁波红杉科盛持股6.92%。
图片来源:天眼查
从投资回报角度来看,这场持续9年的融资长跑中,不同阶段的投资方收获了差异化的回报。其中,最大的个人受益者当属最早进入的尹方鸣,机构投资方为Pre-A轮进入,持续跟投的红杉资本;以及在2021年以千万级美元入局的顺为资本。此外,还有脚步虽迟但持股比例大的美团。
宇树科技融资历程既是一部企业的成长史,也是中国机器人发展的缩影。从尹方鸣的“孤注一掷”,到红杉、顺为等机构的 “集体押注”,再到2025年C轮融资中产业资本的密集入局,每一轮融资都不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对宇树科技技术实力、商业化潜力的认可,也折射出资本市场对足式机器人赛道从 “观望” 到 “热捧” 的态度转变。
对于宇树科技而言,上市不仅是对股东的“交代”,更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拓展融资渠道、加速业务扩张的重要契机。对于机器人或具身智能产业而言,宇树科技的上市也是对于一级市场的提振,以及二级市场可能又出现个“寒武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具身研习社”,作者:吕鑫燚,编辑:狄鑫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