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赚一个亿,券商巨头们“股票投资账单”曝光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9月02日 08:10
中信证券、国泰证券跻身“百亿俱乐部”

在券商的业务版图里,投资业务是最直接关联业绩和最直击能力的一块业务。

经纪业务需要依赖历史的客户和网点资源,投行业务非常看重公司品牌和股东资源,两融业务需要资金成本的优势,只有“自营投资”(有些公司叫交易业务),99%靠投资团队的认知和预判来“决高下”。

这才是,券商巨头们“刺刀见红”的业务战场,是投资团队自身能力与公司投入决心,共同完成业绩“解释”的核心战场。

在这片战场里,怎样的券商占据更多上风?

他们又是凭借怎样的策略斩获这些收益?

实在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01 中信证券、国泰海通稳居“状元”、“榜眼”

在2025年的内地证券业中,许多业务赛场上逐步形成“双雄争霸”的格局。其一是多年的“券商一哥”(行业龙头老大)中信证券,另一个则是由沪上两支老牌劲旅合并而成的国泰海通。

2025年上半年,上市券商的自营收益中,也是这两家“龙虎争霸”的局面。

据Wind数据的统计,中信证券在上半年拔得投资头筹,以208.99亿元的投资净收益继续坐稳“行业第一”。

中信证券历史上的收益率就有多支团队参与投资管理,从风险控制到具体业务执行、考核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最终,他们上半年投资业务几乎是每日赚1亿元,也是业内预料之中的事。

国泰海通以127.01亿元稳居“百亿俱乐部”第二名,虽然被龙头老大拉下近40%的距离,但遥遥领先于排名于后的机构(见下图),体现了国泰海通合并后的实力。

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2025年上半年恰逢国泰海通“吸收合并”的高潮,通常这个时段,自营投资规模都不可能太大。因此,他们能实现上百亿的收益相当不容易。

中信证券与国泰海通成为上半年“唯二”半年赚超百亿元的券商,他们预计也将继续在这个领域“龙争虎斗”下去。

02 “第一集团”实力不俗

除了中信和国泰海通之外,前十名券商构成的自营“第一军团”也表现不俗。

根据WIND的统计,2025年上半年投资净收益排名行业第三名至第十名的券商依次为:

3、华泰证券(91.70亿元);

4、中金公司(84.19亿元);

5、申万宏源(77.10亿元);

6、中国银河(72.55亿元);

7、招商证券(52.56亿元);

8、国信证券(50.56亿元);

9、广发证券(48.76亿元);

10;中信建投(46.09亿元)。

这其中又可以大致分成两个“跑团”;华泰证券、中金公司、申万宏源和银河证券自营投入较大,收益也更多。

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中信建投相比之下更谨慎一点。

但总体来说,要运维旗下资产创造几十亿~上百亿投资收益委实不容易。上述的业内自营“第一集团”必然需要成体系、有专业度的完整投研交易团队,以及深受管理层信任的业务带头人主导局面才可能实现。

03 “头部券商”凭何挣钱

那么,头部券商究竟凭何斩获如此多的收益呢。

公开信息可以展示一部分线索。

据业内人士透露: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中,不仅包括方向性的资产投资比如股票多头、债券多头,同时也包括大量非方向性的配置和投资,比如衍生品投资、量化产品投资。

另外,券商在投行业务中的报销,对部分公司的战略股权持有,也会影响当期的财务表现。

此外,财报中的“投资收益”项,并不仅限于自营盘配置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收益,还包括对子公司、联营企业等带来的投资回报。

当然,从业务结构来看,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自营投资,直接决定一家券商投资收益的成色与波动。

04 投资收益“集体升档”

华尔街见闻·资事堂团队还观察到:相比于2024年同期,今年券商的投资净收益几乎呈现出一种“集体升档”的景象。

随着A股市场的系统性转好——上证指数创下十年以来新高、沪深两市成交量多次站上“万亿”大关——赚钱效应明显抬升,这为券商的自营投资业务提供了难得的舞台。

最明显的例子是中信证券,去年同期的投资净收益还徘徊在百亿门槛之下,今年上半年直接一口气冲上两百亿大关,相当于把一个中型券商一年的全部利润在半年内轻松赚到。

中信证券在半年报中解释:“金融工具持有期间及处置取得的投资收益增加”。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所持有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不管是持有期间赚到的收益,还是卖出时获得的利润,都比去年大幅增加。

国泰海通也同样表现惊人:去年上半年不到三十亿的体量,今年上半年收益同比增幅超过300%,堪称“三级跳”。

银河证券的表现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也不为过。该券商的投资净收益从去年上半年只有区区不到2亿元,飙升至今年上半年72.55亿元。

“(权益投资交易业务)准确把握市场行情,着力加强在AI芯片、量子计算、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空天科技等先进技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投资布局相关产业链和个股”。银河证券在最新半年报如此写道。

05 “第二梯队”从亏损到翻红

与第一集团整体大赚不同。业内从第11名到第20名的券商,投资榜单呈现出的则是另一种风景线——市场转暖带来的疤痕修复效应。

其中,东方证券、国投资本,投资净收益都保持了稳步上行,后者直接实现增幅超两倍,可谓“跳级式”跨越。

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去年还在“亏损”的机构——兴业证券、国联民生、财通证券,在近年半年报里已经成功“转正”。

比如,兴业证券在半年报记载:“通过优化持仓结构、精选优质行业、丰富投资策略组合,有效降低了持仓波动与回撤水平,相对收益表现位于可比基金前列,并取得了较好的绝对收益。”

显然,这背后,是整个团队在市场行情转好后,发挥团队能力把握投资契机,修复历史损失的“翻身仗”使然。

而随着收益的“逆袭”,这批机构也普遍获得更多、更高倍数的净利润表现。这批机构的业绩翻身,虽然绝对规模不及头部,但同比的改善幅度同样惊人。

06 近30家券商进入“十亿元俱乐部”

而行业“中间阶层”的前30名机构亦有自己的独特表现。

根据财务数据看,这批券商刚刚进入“十亿元投资收益俱乐部”。它们的投资收益和行业表现,更多的可能依赖划重点项目和骨干团队的表现。

比如光大证券,去年同期只有个位数的收益,今年上半年直接冲到十多亿元,增幅显著;

浙商证券也是典型代表,从去年的微薄收益一举跃升至十亿以上,实现了“量级跨越”。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江证券,去年同期还在亏损,如今已稳稳转正,并跻身十亿俱乐部,这种从负到正的反转,本身就说明市场修复的力量。

再看华安证券、东兴证券等,去年同期只是几亿元的规模,今年也都攀上十亿以上台阶,几乎是翻倍的改善。

此外,还有像中泰证券、国金证券、信达证券等,顺利实现了同比的大幅提升。

整体看,上述排名中第21–30名,更像是踏入“进阶赛场”的“年轻队员”:它们有的实现翻倍,有的完成扭亏为盈,再次证明市场一旦回暖,不仅是头部券商受益,中游梯队同样可以迎来爆发时刻——甚至享受更大的业绩弹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本深潜号”,作者:资本深潜号,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12306工作人员表示,停发纸质火车票后,由电子发票取代,过渡期到9月30日,在此期间内还可以申领纸质车票。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