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如何在沙漠养了50万头羊?
这片在蓝色光伏板下奔跑着「光伏羊」的奇迹牧场,这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或环保工程。在更深层次,它是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将看似矛盾的工业发展与生态修复,完美地融合成一个箭头向上的绿色循环。
上次刷到这么一个视频,底下评论有网友问:这是国外的吗?感觉好先进啊!
底下有人回复他:你查查,中国的。
这位网友立马又提问:那会不会很影响生态环境啊!
面对这种双标的质疑,另一位网友耐心解释道:
「不会,沙漠日照充足,底下一堆可以随太阳移动的是镜子,光照到珠子上行成上千度的高温来发电。」
这个解释没错,利用太阳能来发电,这确实是光伏发电的原理。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回答还可以更理直气壮,那就是:
这些装置,对环境的影响确实非常大。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会让荒漠变成绿洲。
没错,是荒漠变成绿洲。
事实上,以甘肃为代表的光伏发电产业,不仅没有破坏环境,反而促成了一场巨大的生态修复。它把荒无人烟的沙漠,改造成了水草丰美的牧场。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光伏发电是如何将荒漠一步步变回牧场的。
01
甘肃的特产,不仅是兰州牛肉面和天水麻辣烫,还有可以无限刷副本的太阳能。
甘肃的戈壁滩地形非常平坦,常年日照充足,所以特别适合光伏发电。
在今天,甘肃已经建立起了发达的光伏发电产业,全省光伏装机容量突破3600万千瓦,相当于1.8个三峡水电站满负荷时的发电量。
这本来只是一个新能源产业的故事,直到它的画风一转,突然从「大国基建」跳到了「田园牧歌」频道。
因为人们逐渐发现,这些光伏设备,竟然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作用:放羊。
也就是说,光伏设备覆盖的地方,最后竟然变成了牧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甘肃武威市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延绵不绝的蓝色光伏板,如同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巨大的铠甲。
工程师发现,这层铠甲除了能用来发电以外,还起到了一种附带效果,防风固沙。
光伏板像是一把把遍布地表的遮阳伞,遮挡了阳光直射。这相当于,给地表来了一层非常硬核的「物理防晒」。
随后,地表的温度显著降低,水分蒸发量减少了30%以上。
在极度缺水的沙漠里,这水分能被保留下来,非常难能可贵。
同时,人们发现,在光伏板所在的地方,地表状态,也更加稳定。
曾经能卷起沙子、连根拔起大树的狂风,在经过这里之后,贴地风速极大降低,威力被削减了一半。
这是因为,密密麻麻的光伏支架阵列,像是一片「钢铁森林」放在这里,相当于地表装上了无数个小型防风网。
风被驯服,沙被固定,地表湿度大幅增加。
这种环境的改善,开始逐渐变得适合植物生存了。
于是,人们试着在光伏板下面,种植了梭梭、柠条等沙生植物,最后发现,这些植物在这里长势喜人。
植物们纷纷表示:「遮阳区下面,风小湿度大,在这里生活真不错,必须给个五星好评!」
于是,更多植物被种了上去。
几年之后,惊人的变化发生了:光伏园区内的植被覆盖率,竟然从此前很低的水准,提高到80%以上。
再回首,光伏园区已经变成了高植被覆盖地区。
我想,不用我多说,大家也能明白这种提高意味着什么。
纵观人类的历史,环境往往是由好变坏,反之就会特别难。自然环境的退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至少在两千年前的汉朝时期,河西走廊还曾经拥有肥沃的土地和绿洲。
但是随着人类的过度活动,以及气候变化,这里逐渐变得沙漠化。
宜人的环境,逐渐在历史中消失;风大、干旱、温差强烈,构成了现代人对于河西走廊的印象。
一旦一个地方沙漠化,它就很难重新变回绿洲。
但是这些光伏治沙工程,却像是一场伟大的「环境逆转手术」,反方向改善了生态环境。
大规模的光伏阵列,让植被覆盖率提升了20%-50%,土壤含水量增加了30%-60%,对生态的提升非常明显。
这意味着,大地正在重新学会「呼吸」和「造血」,生态系统的恢复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实际上,在今天,这已经不是新鲜发现,而是成了一个稳定的产业:「光伏+治沙」的环保模式,在甘肃已经是普遍玩法,在酒泉和武威,光伏项目的治沙面积已经超过10万亩。
放眼全省,光伏项目则实实在在减少了2627平方公里的荒漠化面积。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相当于从寸草不生的沙漠里,抢救回了比两个香港还要大的绿洲。
02
那么「光伏治沙」听起来确实不错,但是它跟「牧场」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就是,在重新长出的草地里,畜牧业正在蓬勃地发展。
为了利用光伏板下的植物,工程师们带着当地牧民一起,在光伏板之间的空地上,放起了羊。
这,就是当地老乡口中的「光伏羊」。
这些光伏羊,以光伏板下面的草类植物为食,他们的粪便,又变成天然的有机肥料,进一步改良了沙化的土壤。
这一来一回,就建立起了基于光伏的畜牧产业。
这种「光伏+畜牧」模式,在甘肃也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截至2024年,酒泉等地的光伏羊数量,已经超过50万头。
而且,在这种牧场中,牧民的角色,也不仅仅是「放羊」——他们也担当了「光伏维护工」的重要角色。
在放羊的同时,牧民会参与到光伏板的清洗维护中,并且负责看护板下的经济作物。这样,在光伏设备得到维护的同时,牧民也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牧民和光伏园区形成了互补的产业生态,成了一种双赢。
以武威市的亿利洁能立体光伏治沙项目为例,这个总投资近30亿元的庞然大物,全面应用了「光伏牧场」的商业模式。
它每年不仅能产生9亿度绿电,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4万吨,还规划治理沙漠超过3万亩,并为当地提供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
光伏牧场最具开创性的意义,在于它非常巧妙地破解了一个世界性的环保难题:可持续性。
在过去,许多环保项目,要么依靠外界的无偿捐助,要么依靠志愿者的道德热情。
这种奉献精神无疑是伟大的,但它也导致这类模式存在一些致命缺点:它们往往会因为出资者的停止捐助,或者志愿者的热情熄火,变得难以为继。
但甘肃的光伏牧场,从诞生之初,就形成了一个巧妙的可持续闭环。
在这个闭环里,每一个环节都与其他环节相互支撑,并为其他环节创造价值,最终,在整体上达到了一种螺旋向上的状态。
所谓「板上发电、板下生金、治沙固土」。
「板上发电」是一个开始,「治沙固土」是一个结果。而「板下生金」,则为环保提供了最稳固的经济动力。
这不再是简单的「烧钱买环保」思路,而是变成「赚钱且环保」。它巧妙地将企业的盈利目标、当地百姓的致富愿望,和国家的生态战略,拧成了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这,就是「光伏牧场」的新型实践,它起始于新能源产业的一个不经意发现,发展成为了一个可持续的模式。
曾经那个只能输出风沙的荒漠,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集清洁能源、畜牧产业,以及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区。
03
而甘肃的新能源产业,不仅限于光伏发电。甘肃的新能源,还包括了风电、水电等多个方面。
以风能发电为例,甘肃的风能可开发量,为5.6亿千瓦,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白天,这片土地可能是「大漠孤烟直」的静谧,可是一旦入夜,太阳的热量迅速散去,巨大的温差就会驱动空气疯狂地流动,形成甘肃特色的强劲「夜风」。
夜晚和凌晨,往往是戈壁上风力最强劲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矗立在荒漠里的数千台巨大风机,就开始了它们的旷野呼啸。它们全速运转,收割尽可能多的风能,转化为稳定的电能。
光伏和风电的这种日夜倒班,主打一个24小时无休——这就是所谓的「风光互补」,它能产生良好的协同的作用,让甘肃新能源的发展曲线更加平滑,让绿电的供应变得更加稳定。
截至今年,甘肃的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3000万千瓦——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许多国家的风电总装机量。
在水电方面,甘肃同样表现出色。
甘肃处于黄河上游,又具有很大的海拔落差,这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力量,就构成了以刘家峡水电站为代表的水电资产。
到2025年上半年,甘肃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全省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40%以上。
也就说,甘肃近一半的电力,都是来源于新能源,这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这种新能源发电,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意味着甘肃每年能少烧掉上亿吨煤炭,减排二氧化碳量高达数亿吨。
如果按照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来计算,这相当于,在荒漠上凭空种出几十万公顷的茂密森林。
04
最后,我想聊聊,「改造自然」这件事。
当我们回望甘肃这片古老的土地,我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诗意。
我们看到的是,更是这片土地上,那种「改造自然,优化环境」的豪情。
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造大自然是镌刻在中华文明骨子里的追求。
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受自然环境影响,同时又不断改造自然的历史。
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国」;从北大荒开垦成为「北大仓」,到南水北调工程润泽北方。
我们的民族,面对严酷的自然,从不选择被动接受,而是主动作为。
去适应、去改变、去重塑、去创造。
当这种精神被应用在戈壁滩地貌为主的甘肃河西走廊,便有了「光伏牧场」的伟大创举。
从大禹治水,到光伏治沙,我们问的从来不是「改造这件事本身好不好」,而是「改造得好不好,改造得够不够」。这贯穿数千年的,是那种不向自然低头的倔强精神,是那种逆天改命的积极作为。
这片在蓝色光伏板下奔跑着「光伏羊」的奇迹牧场,这不仅仅是一个能源项目或环保工程。在更深层次,它是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将看似矛盾的工业发展与生态修复,完美地融合成一个箭头向上的绿色循环。
当别人还在为环境问题争吵不休时,有人已经卷起袖子,把解决方案铺满在了戈壁滩上。
参考资料:
“风光”赋能产业崛起——新能源发展的甘肃实践 新华网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能源转型 向新而行 新华网
“风光”赋能产业崛起 ——新能源发展的甘肃实践甘肃国资委
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图谱甘肃省经济合作中心
光伏板导致干旱?—— 科学揭秘气候影响与生态价值索比光伏网
甘肃武威:荒漠里扩展绿色版图科技日报
强龙头 补链条 聚集群 ——甘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甘肃日报
甘肃玉门:全力构建光伏光热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玉门市委宣传部
亿利洁能:甘肃武威50万千瓦“立体光伏治沙”项目正式并网发电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ID:InsightPlusClub),作者:IC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