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IPS近3万投稿爆仓,强拒400篇论文,博士疯狂内卷,AI顶会噩梦来袭

新智元·2025年09月01日 15:17
AI顶会真的爆仓了!NeurIPS 2025双会场扩容后,仍hold不住近3万篇投稿暴击。如今,SAC大规模砍论文,已被录用约400篇论文惨遭拒收,研究者原地心碎。

AI顶会,一场「爆仓危机」正在上演。

由于会议场地限制,NeurIPS 2025正通知「高级领域主席」(SAC),拒收已被录用的论文。

一位SAC爆料,大约400篇论文直接被砍掉,即便是三位审稿人和AC已通过初审。

她吐槽,这太不公平了。若是容量不够,应该把会议拆分、扩容,而不是随意拒收这么多论文。

此前ICLR也采取了类似的「战术」

更荒唐的是,还有人拿着5444的成绩,成为了炮灰。

这种「临时变卦」的做法,一切根源都指向了——爆炸性的投稿总量。

几个月前,就有人发现NeurIPS投稿ID都已经排到23000了,搞不好最后冲破3万篇,简直疯狂。

ASU教授Subbarao Kambhampati痛批,因「资源限制」而拒掉AI论文,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还有人在那儿打抱不平,「这完全没有道理啊」!

约400篇论文被拒

NeurIPS爆仓

今年,是NeurIPS第39届年会。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届NeurIPS 2025,为了应对会议规模迅速扩张的挑战,决定首次设立分会场——墨西哥城。

也就是说,NeurIPS 2025是首个双城会议,分别于:

·12月2日-7日在圣迭戈会议中心举办

·11月30日-12月5日在墨西哥城举办

显然,组委会分设两个会场后,依旧不够所有录用论文的展示。

突然间,拒收优秀论文,却成为了他们的「上上策」。

四个月前,Reddit网友发出的疑问,如今一语中的

这场学术闹剧,让无数研究者心碎一地,也引发了学术社区的广泛不满。

一时间,炸出了一些拿了高分、出现未引用文献等问题,而被拒收暴怒的原作者。

大佬出招,分设两赛道

有人建议,干脆把NeurIPS拆成不同的方向办,如今搞ML、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几乎机器学习领域所有的人,都挤到一个顶会,也太过离谱。

同样,另一些网友也建议,可以设立一个Findings track来解决问题。

无独有偶,CS教授Kambhampati指出,要是线下场地真的塞不下了,可以学习下ACL的模式——整两个赛道:

一个「主会」,一个「Findings」。

既然可以在Poster之上,分出Spotlight和Oral,那么为啥不能在此之下设立一个Findings,专门接收那些审稿评价不错、纯粹因场地不够而被刷掉的论文?

如今所有论文在投稿前,早已发布在了arXiv上。能被录用为Findings,可以算作社区认可的「标志」,哪怕是没有达到Oral级别,总比拒了强。

这个观点,恰恰迎合了许多人的想法,评论区中引来广泛的好评。

还有Reddit网友一语道破,对于大多数博士、学者而言,在NeurIPS、CVPR类似顶会发文,就是为了拿到「入场券」。

如今,发顶会已成为学生毕业、找教职、申请基金的「硬通货」。

有的一流高校,要求博士生必须出一篇顶级三大ML顶会的一作论文,竞争厮杀非常激烈。

AAAI 2.9万投稿破纪录

近7成来自中国

无独有偶,AAAI 2026也收到了破纪录的近29,000份投稿,投稿作者总人数超过75,000名。

在移除不符合投稿政策的论文(如缺少PDF文件、稿件未匿名、篇幅超长、作者投稿数超限等)后,仍有约23,000篇论文进入评审环节。

这一数量,几乎是AAAI 2025的2倍之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约29,000份总投稿中,有近20,000份来自中国。

如果算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论文中出现的中国姓氏,华人作者的占比应该还会更高。

在研究领域方面,会议投稿量排名前三的研究关键词分别是:

计算机视觉(近10,000篇)

机器学习(近8,000篇)

自然语言处理(超4,000篇)

为了给如此巨量的投稿进行评审,大会招募了超过28,000名程序委员会(PC)成员、高级程序委员会(SPC)成员和领域主席(AC)。

其中,AAAI 2026程序委员会的规模,直接达到了AAAI 2025的近3倍。

除了增加人力之外,AAAI还将采用一系列AI工具来辅助评审,比如用于检测和反制审稿人合谋行为等。

与此同时,AI给出的审稿意见也会成为一项重要参考。

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在官方发布的「审稿人指南」中,开头写的还是「人类撰写」(human-written)和「AI生成」(AI-generated );到后来,就变成了「人类生成」(human-generated)。

也不知道在写这篇通报的过程中,官方是不是也用了AI。

AI顶会崩坏

沦为学术修罗场

不止NeurIPS、AAAI,近年来,各大AI顶会的投稿量如洪水猛兽般涌来。

3万篇总投稿量,真的算是个例中的个例了。其他顶会收到的总数,平均在1万左右,但也打破了自身的历史纪录。

CVPR 2025公布了共13008份有效投稿,比起2024年(11532篇),多了1500篇左右。

而录用率却在逐年递减,仅22.1%——2023年为25.8%,2024年为23.6%。

ICLR 2025接收11,565份投稿,总量首次突破一万,比去年多了4000多篇。

还有ICML 2025,今年收到了12107篇有效投稿,其中不包括「桌拒」的论文。

而且,投稿总量同样创下了新高,2024年有9653篇,提升了28%。

ICCV 2025官方用一个词——bold,来形容11239篇总投稿量。

作为两年举办一次的计算机视觉顶会,ICCV在2023年共收到了8088篇投稿。

回看这一年已落幕的AI顶会,让人不禁感慨,如此巨量的投稿,却成为了一场「噩梦」。过去,AI顶会组织者还以投稿量为荣,但如今后悔不已。

总量爆炸,全员审稿

当前,最棘手的问题是——人手不够,谁来审稿?合格的审稿人严重不足。

众所周知,各大顶会一般会引入「多层审稿机制」,如审稿人、AC、SAC、PC主席。

甚至,有的顶会,比如ICCV 2025强制「投稿作者」担任「审稿人」,若是在截止日期前没有完成,自己的论文也会被拒收。

但更令人担忧的新趋势是,即使论文获得不错的分数、AC认为值得录用,也因「贴Poster空间不够」而被拒绝。

2021年,ICLR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Kambhampati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一篇自己推荐接收,还写了Meta-review和SAC评论的论文,却被拒收了。

原因是,平均分低于因「资源限制」而设定的录用分数线。

他表示,如果想要「捞回」这篇论文,就必须额外花功夫向SAC申请破格录用……

这种做法看似无奈,实则荒谬至极。

那些被拒的论文不会消失,它们往往会转投下一个顶会。问题是,为这些会议审稿的人,仍是同一批人。

来回倒腾,浪费的所有人的时间和精力,无异于加剧审稿人短缺的恶性循环。

用AI敷衍审稿,吐槽不断

另一方面,投稿量激增,审稿人不够,最终导致了审稿质量下降,好像成为一个闭环永远没有出口。

不提以往,只今年AI顶会爆料的审稿槽点,足以让人捧腹大笑。

NeurIPS 2025审稿建议中,竟犯下了「谁是Adam」这样的低级错误,网友直呼离谱。

著名机器学习研究员Dan Roy张口大骂,「NeurIPS评审现如今就是垃圾」!

网友深情感谢,ICCV审稿人用ChatGPT堆砌出言辞华丽、泛泛而谈的评论。

再加上,论文作者还学会钻空子,抓住审稿人用LLM审稿的机会,在文中插入「隐身好评提示」。

这也成为了审稿质量下滑的罪魁祸首之一,也是学术会议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本该是公平的竞技场。NeurIPS这场「拒收风波」,失去的不只是400篇论文,而是无数研究者的信任。

参考资料:

https://x.com/xwang_lk/status/1960360698942468362

https://x.com/MarkSchmidtUBC/status/1959302293054275663

https://www.reddit.com/r/MachineLearning/comments/1n4bebi/d_neurips_is_pushing_to_sacs_to_reject_already/

https://x.com/rao2z/status/1962223246146928931

https://aaai.org/conference/aaai/aaai-26/review-process-updat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桃子 好困,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ChatGPT继续稳居首位,但谷歌通过多产品矩阵策略大幅缩小差距,其通用助手Gemini在网页端获得ChatGPT约12%的访问量,位列第二。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