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杂志评AI领域百大最有影响力人物 马斯克、奥特曼、黄仁勋等皆入选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08月29日 21:07
《时代》发布2025全球AI百人榜,马斯克等入选,强调人类主导未来。

8月28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周四,《时代》杂志发布了2025年度“TIME100 AI”榜单,评选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100大人物。

为完成本次评选,《时代》杂志的编辑与记者团队耗时数月对候选人进行深入调研,并广泛征询了行业领袖及数十位专家的推荐意见。最终名单汇聚了正在塑造人工智能未来的领导者、创新者、塑造者与思想家。

谈及这份榜单的意义,《时代》主编山姆·雅各布斯(Sam Jacobs)表示:“我们在2023年首次推出‘TIME100 AI’榜单时,正值OpenAI发布ChatGPT不久。那一里程碑让很多人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有能力媲美人类,甚至可能超越人类。而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榜单传递的是:AI的未来终究由人决定,而不是机器——这其中既包括创新者、倡导者和艺术家,也包括每一位关心技术走向的普通人。”

以下是2025年度“TIME100 AI”部分上榜人物及其入选理由:

一、领导者 (Leaders)

1.埃隆·马斯克(Elon Musk),xAI创始人

推荐理由:即便按马斯克一贯的高标准来看,2024年也堪称他风生水起的一年。其旗下AI公司xAI仅用122天,就将孟菲斯市一座废弃工厂改造成名为“巨像”(Colossus)的超级计算机。这座全球最大的超算中心建成后不久,xAI又迅速将其内部的英伟达GPU数量扩充至20万颗。今年2月,xAI推出第三代模型Grok 3,随后在7月又发布Grok 4,并称其为“全球最智能的AI系统”。

马斯克于2023年创立xAI,旨在打造不同于OpenAI的AI路径。他曾在2015年联合创办OpenAI,但后来批评其ChatGPT存在“过度觉醒”倾向。尽管xAI入局AI竞赛的时间较晚,但通过大规模投入加速追赶:今年7月,该公司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筹集了100亿美元,据传正以2000亿美元估值寻求新一轮融资。

不过,xAI目前仍处于追赶状态。其聊天机器人月活跃用户数虽已达3510万,但远落后于ChatGPT的7亿周活用户和Google Gemini的4.5亿月活用户。

2.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 , OpenAI 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在人工智能领域,真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往往并非科班出身的程序员。奥特曼虽然没有本科学位,却凭借卓越的商业谈判能力、政治敏锐度与个人魅力,不仅弥补了学历的短板,更展现出远超常人的领袖特质。

2025年的OpenAI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技术层面:他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周旋于特朗普政府、与各国元首斡旋、管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并能从容应对内部权力博弈的掌舵人——同时还要精准掌控堪比科技巨头的产品发布节奏。奥特曼成功驾驭了所有这些挑战,这也使他成为OpenAI有史以来最具实权的首席执行官。

如今,奥特曼持续主导着OpenAI源源不断的研究成果发布。今年8月初,万众期待的GPT-5正式亮相,他将其智能水平比喻为"博士级专家"。与此同时,他正着手重组OpenAI架构,推动这家明星机构向传统营利性公司模式靠拢。

3.黄仁勋 (Jensen Huang)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大多数CEO都梦想打造出人人渴望的产品,但对黄仁勋而言,实现这个梦想却演变成了一场地缘政治考验。市场对英伟达AI芯片的狂热需求,不仅助推公司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企业,更将其置于美国遏制中国技术崛起战略的矛盾中心。

黄仁勋周旋于特朗普政府的努力似乎初见成效。7月14日,在特朗普政府4月颁布禁令阻止英伟达向中国销售特供版H20芯片后,该公司最终获得恢复出口的许可。作为交换条件,英伟达需将相关销售额的15%上缴美国政府。

4.菲吉·西莫 (Fidji Simo) ,OpenAI 应用部门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今年5月,奥特曼宣布科技行业资深高管西莫加入OpenAI,出任新设立的应用部门首席执行官。奥特曼当时强调:"随着我们进入下一个增长阶段,西莫将专注于推动公司传统职能部门的规模化发展。"

西莫肩负着带领OpenAI实现盈利的重任,而她的职业履历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量身打造。作为生鲜电商Instacart前任CEO,她成功带领公司走出疫情后的低迷实现增长。更早之前在Facebook的十年任职期间,她主导构建了平台的商业化引擎,通过推出信息流广告和视频产品,将这个社交网络打造成盈利巨头。

但OpenAI的处境在许多方面截然不同。尽管近期努力调整公司架构,OpenAI仍受非营利性董事会的约束——而西莫此前正是该董事会成员。这个董事会的核心使命是确保公司行为始终符合其创立初衷:确保比人类更强大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类。

5.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 Met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当中国竞争对手取代Meta成为开放权重AI领域的领跑者,而Meta自家Llama 4也未能收复失地时,扎克伯格选择了开启"钞能力"。这场豪赌始于143亿美元的挖角行动——28岁的Scale AI联合创始人汪韬携麾下数名顶尖工程师集体加盟。虽然批评者认为这是Meta追赶行业的孤注一掷,但这仅是扎克伯格亿万级人才收购狂潮的序幕。

在8月暂停招聘前,Meta已从竞争对手处挖来至少50名研究人员,阵容包括投资人兼企业家纳特·弗里德曼、Safe Superintelligence CEO丹尼尔·格罗斯、OpenAI研究员赵晟佳,以及三位曾助谷歌DeepMind团队斩获国际数学奥赛金牌的核心成员。

扎克伯格的战略根植于现代AI发展的三大支柱:海量数据、强大算力与顶尖人才。Meta凭借社交媒体帝国产生的浩瀚数据稳居第一项优势,而近期投入正是为了补齐另外两块拼图。他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个人超级智能"——用户可通过Meta智能眼镜与之交互,实现"所见即所感,所听即所应"的全天候智能陪伴。

6.安迪·贾西 (Andy Jassy) , 亚马逊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二十余年前,贾西主导创建的亚马逊云服务(AWS),如今已成长为支撑全球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设施——更被亚马逊视为引领当前人工智能浪潮的战略基石。在贾西的掌舵下,这家科技巨头正全面加速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过去一年间,亚马逊密集推出多款AI产品与服务:支持客户部署AI智能体的Amazon Bedrock AgentCore、基础模型套件Amazon Nova,以及生成式AI助手Amazon Q。公司还通过自研Trainium芯片与英伟达展开正面竞争。去年12月,AWS宣布与Anthropic合作打造超大规模AI超级计算机,计划部署数十万颗Trainium芯片。

在电商仓储领域,亚马逊率先部署了具备触觉感知功能的AI机器人Vulcan。据官方数据显示,全球约75%的亚马逊包裹配送均得到机器人技术辅助。公司目前正大规模培训仓库员工掌握机电一体化技能,并推出机器人技术学徒计划。

贾西同时指出,人工智能对白领岗位的冲击可能更为显著。在6月致员工的内部信中他坦言,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预计未来几年企业员工规模将逐步缩减。

7.达里奥·阿莫代伊 (Dario Amodei) , Anthropic 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阿莫代伊在今年六月进行了一次大胆行动:当多数顶尖人工智能企业对国会提出的"禁止各州十年内监管人工智能"议案保持沉默时,这位Anthropic首席执行官却在《纽约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公开反对该政策,直言"十年监管禁令过于简单粗暴"。最终,这项提案最终在参议院以99:1的悬殊票数遭到否决。

作为OpenAI的主要竞争对手,Anthropic始终以"负责任竞争者"的姿态参与AI竞赛——在积极开发更强大AI系统的同时,坚持倡导监管与安全措施。其聊天机器人Claude凭借出色的编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不仅获得AI学术界认可,也受到普通用户的广泛欢迎。据最新数据显示,该公司年化收入已突破40亿美元。

阿莫代伊逐渐展现出更敢于发声的公众形象。他在五月曾发出警示,称AI可能在未来一至五年引发大规模失业潮,美国半数初级白领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失业率或攀升至20%的历史高位。

8.梁文锋, DeepSeek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梁文锋在中国科技界素有"价格屠夫"之称。今年1月20日,其创立的DeepSeek发布自研大模型R1,直接对标OpenAI当时的最新模型,以极低的算力成本实现了与美国顶尖技术并驾齐驱。

媒体迅速聚焦"仅耗资600万美元训练成本"这一核心爆点,令OpenAI计划投入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等超大规模项目显得格外夸张。市场恐慌情绪引发连锁反应:投资者疯狂抛售英伟达等美国科技股,导致万亿市值瞬间蒸发。

这位两年前从贸易行业转型AI的企业家,早已展现出颠覆传统行业格局的锐气。在R1震动全球之前,其极具攻击性的定价策略就曾引爆中国市场价格战,迫使百度、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将大模型服务价格大幅下调至原价的5%。

9.汪韬 (Alexandr Wang) ,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联合负责人

推荐理由:硅谷迎来新的权力组合:Scale AI联合创始人、28岁的汪韬与GitHub前首席执行官纳特·弗里德曼。他们都曾在2023年奥特曼被短暂罢免期间拒绝出任OpenAI临时CEO,如今正携手在Meta内部推动超级智能的研发——一种假想中超越人类智慧的AI系统。

在新职位上,汪韬担任首席人工智能官,弗里德曼则出任产品与应用研究副总裁。他们与Meta"快速行动,打破陈规"的企业文化高度契合,正迅速组建全明星研究团队,吸纳来自谷歌DeepMind、OpenAI等顶尖竞争对手的多名人才。与此同时,Meta正加速建设算力基础设施,力求尽快实现首个吉瓦级算力集群的投产。

在加盟Meta前夕联合撰写的政策文件中,汪韬曾指出超级智能AI可能成为"自核弹以来最危险的技术发展"。但如今,他正与弗里德曼在一家拥有全球超30亿用户的公司内部共同构建这项技术。

10.魏哲家 ,台积电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在芯片制造领域,台积电确实难逢对手。这家为苹果、英伟达和AMD等科技巨头生产尖端芯片的企业,正迎来业绩的强劲增长:2025年第二季度,其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61%,创下近32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引领这一成就的,是自1998年加入公司、2018年起担任CEO并于去年兼任董事长的魏哲家。

随着美国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台积电最先进的芯片技术,这家市值达1.2万亿美元的企业被推到了大国竞争的前沿。但凭借台积电坚实的财务实力和技術優勢,这位掌舵者从容应对着复杂局势。

今年3月,台积电宣布在美国追加1000亿美元的先进半导体制造投资,此前其在凤凰城已有650亿美元的项目稳步推进。这项投资将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笔外国直接投资,计划建设三座晶圆厂、两座先进封装设施和一个大型研发中心。

11.任正非 , 华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任正非始终秉持自我革新的理念。在他领导下,华为已发展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力量。最新技术评估显示,华为昇腾910C人工智能芯片在推理任务中的性能表现已达到英伟达H100芯片的60%,标志着该公司正成为中国挑战美国技术主导地位的关键支柱。

华为还推出了基于自主芯片组打造的CloudMatrix 384人工智能系统,并持续完善自研的鸿蒙操作系统。尽管面临美国严格的技术制裁,华为在2024年仍实现营收1180亿美元,同比增长22.4%,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发展韧性。

12.孙正义 (Masayoshi Son) ,软银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孙正义始终毫不讳言对人工智能变革力量的坚定信念。这位软银集团创始人去年向股东宣告自己"为实现超级人工智能(ASI)而生",近年来已将集团1800亿美元资产配置转向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包括控股芯片设计企业Arm、投资英国自动驾驶初创公司Wayve等重要布局。

孙正义预测,超级人工智能将在十年内达到"人类智能水平的万倍"。他已承诺与甲骨文、OpenAI及阿布扎比MGX合作,为硅谷备受瞩目的"星际之门"项目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该项目旨在大规模扩建美国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此外,孙正义还提出在亚利桑那州建设规模达万亿美元的AI与机器人综合体计划,未来可能携手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共同建立自由贸易区。

13.王兴兴 , 宇树科技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当数十台机器人在春晚上完成精准同步的舞蹈表演时,宇树科技迎来了高光时刻。然而创始人兼CEO王兴兴更专注于探索超越炫技的实用价值:"我们期待机器人能真正赋能人类生活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家庭服务、工业应用还是农业生产场景。"

据官方数据显示,宇树科技已占据全球机器狗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并推出全球最畅销的人形机器人产品线。凭借高性价比和卓越的耐用性,其产品获得国际专家的广泛认可,海外市场销售额贡献率已达50%。

虽然王兴兴明确将公司定位为硬件企业,但他坚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赋予机器人更强大的非预设任务处理能力,例如自主清洁陌生环境。"要让人工智能真正创造价值,解决人类现实难题,就必须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他强调,"这正是我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不可分割的根本原因。"

二、创新者 (Innovators)

彭军,小马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作为估值达5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正引领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革新浪潮。这家2016年创立于硅谷的公司,最初以中国市场为核心,如今已将业务拓展至欧洲、东亚及中东地区。

目前,小马智行正处于从技术研发向大规模商业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并将2025年确立为"量产元年",计划在年底前组建超过1000辆规模的自动驾驶车队。今年5月,该公司与优步(Uber)达成战略合作,率先在中东地区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并计划以此为起点,通过平台化运营将服务扩展至全球更多市场。

彭军表示:"全球化发展是我们必然的战略选择,因为移动出行的需求无处不在。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创造积极影响,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使命所在。"

三、塑造者 (Shapers)

1.斯图尔特·罗素 (Stuart Russell) ,国际安全与伦理人工智能协会联合创始人

推荐理由:自2013年以来,罗素教授就持续发出警示:在尚未掌握可靠控制方法的前提下,开发超越人类智能的AI系统可能对文明构成毁灭性威胁。

罗素将这场构建先进AI系统(通常被模糊地称为"通用人工智能/AGI",即指在几乎所有认知领域超越人类能力的系统)的竞赛,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技术项目"。据其估算,若未来几年承诺的数千亿美元投资全部落实,即使计入通货膨胀因素,其投入规模也可能达到曼哈顿计划的25倍。

他谨慎评估发展前景:认为AGI有50%的概率因进展速度不及投资者预期而停滞不前,仅有30%的概率在现有技术范式下实现突破。

罗素指出,除非发生重大灾难性事件,否则政府层面不太可能出台实质性的AI监管法规。尽管建立有效监管体系需要攻克技术验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等多重难题,但他强调人类历史上曾通过集体行动成功修复臭氧层和确立克隆人禁令,这证明通过全球协作应对技术风险并非不可能。

罗素曾用一个令人警醒的隐喻描述现状:"这就像全人类正登上一架从未经过全面测试的新型飞机。它即将起飞却永不着陆......发动机不能失效,导航系统不能故障,高度计不能失灵。这架承载着整个人类的飞机必须永远保持飞行且永不坠毁——这就是我们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

2.李飞飞,斯坦福大学教授兼 World Labs 首席执行官

推荐理由:被誉为"AI教母"的李飞飞在21世纪初为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的开创性工作推动了深度学习革命的发展。如今作为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的联席主任,她领导的这个顶尖研究机构正在为全球人工智能政策制定提供战略咨询。

2024年9月,李飞飞与三位合作者从AI先驱杰弗里·辛顿等知名投资者处成功为World Labs融资2.3亿美元。她执掌的这家初创企业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大世界模型",其目标是让AI系统能像ChatGPT理解自然语言那样,深度感知和解析三维物理世界。

研究团队期待通过这些创新,使用户能够像探索虚拟游戏世界一样构建可自由漫游的3D环境,该技术预计将在飞行模拟训练、复杂物理实验和智慧城市规划等领域产生重要应用价值。

3.彼得·蒂尔 (Peter Thiel),Founders Fund 合伙人

推荐理由:蒂尔的影响力深刻烙印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从早期投资DeepMind到指导OpenAI创始人奥特曼,他还曾为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提供战略咨询,助其巩固对Facebook的控制权,并成功实现从技术极客到受千禧代欢迎的商业领袖的形象转型。

如今蒂尔的影响力已超越硅谷,深入渗透美国权力核心。作为2016年首位公开支持特朗普竞选总统的科技巨头,在特朗普第二届任期内,其门生与长期合作伙伴已成为塑造国家AI政策的关键力量。

这种影响在最高决策层体现得尤为显著:与他共同创立PayPal的大卫·萨克斯现任特朗普政府AI与加密货币事务总监,主导国家AI战略制定;副总统J.D.万斯的政治生涯始于蒂尔创纪录的1500万美元政治献金;蒂尔投资基金前幕僚长迈克尔·克拉齐奥斯则成为特朗普政策制定的核心智囊。

四、思想家 (Thinkers)

1.Joanne Jang,OpenAI 模型行为主管

推荐理由:Joanne Jang将其使命定义为"在避免伤害和尊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赋能用户实现目标"。她强调:"AI实验室员工不应充当用户创作内容的最终仲裁者。"

然而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践需要技术突破。虽然关键词过滤相对容易,但处理边缘案例极具挑战性。Joanne Jang从实际挫折中认识到:"为全球用户设定恰当的默认行为模式,是艺术与科学的精妙结合。"

4月25日OpenAI发布GPT-4o更新后,用户很快发现系统异常:新版模型会过度迎合用户,包括认同有害偏见、煽动极端情绪甚至鼓动冲动行为。这种谄媚倾向源于新的训练方法。研究人员通过用户点赞数据训练模型预测最受欢迎的回答,却意外制造出过度奉承的AI系统。

更新发布数日内,OpenAI紧急回退版本,但异常行为持续显现。《纽约时报》6月报道指出,ChatGPT的交互已严重扭曲部分用户的现实认知。为此,OpenAI不仅聘请法医精神病学家介入,还实施了包括长时间使用提醒在内的多项安全措施。

OpenAI的改进方案包括限制ChatGPT对个人决策提供确定性回答。然而前安全研究员史蒂文·阿德勒指出,此次事件暴露了安全体系的漏洞:"即使尖端AI公司声称重视模型行为规范,我们也不能假定他们已建立完善的核查机制。"值得注意的是,OpenAI的《模型规范》早已明确规定"禁止谄媚"条款。

2.约书亚·本吉奥 (Yoshua Bengio),LawZero 联合主席兼科学总监

推荐理由: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AI教父"的本吉奥自2023年初以来持续发出警示,强调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灾难性风险。尽管最新研究已经证实其部分最严峻的预言(包括AI系统欺骗用户的能力),全球开发生成超人类智能系统的竞赛却愈发激烈。

面对日益紧迫的形势,本吉奥在今年六月做出重大决定:离开他于20世纪90年代创立的著名AI实验室Mila,转而成立专注于安全研究的非营利组织LawZero。该机构已获得盖茨基金会、施密特科学基金会等机构3500万美元的慈善资助,致力于开发具有根本性突破的"非代理性科学家AI"。与能够自主完成任务的传统系统不同,这种新型AI虽然缺乏自主行为能力,但能够生成科学假设并加速科研进程,从而"帮助人类应对最重大的挑战"。

本吉奥指出,最核心的挑战在于确保未来AI系统始终处于人类的绝对控制之下。"我们可以将非代理AI作为安全护栏,通过它们预测代理AI的行为是否构成危险,"他解释道,"这实际上为整个行业的AI系统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

3.杰弗里·迪恩 (Jeffrey Dean) ,谷歌首席科学家

推荐理由:作为谷歌的第30号员工,迪恩帮助这家初创公司成长为计算领域的巨头,开发了在数千台服务器间处理海量数据的关键技术。

早在当前人工智能热潮兴起之前,迪恩就已开始布局谷歌的AI战略。2013年,当语音识别模型显示出应用潜力时,他通过初步计算发现,部署该模型需要使谷歌的CPU数量增加一倍。他坚信存在更高效解决方案,并组建团队开发了专用的机器学习芯片,最终实现了30至80倍的能效提升。这些名为TPU(张量处理单元)的芯片至今仍在训练谷歌的主要AI模型,成为相对于依赖第三方芯片的AI公司的重要竞争优势。

2017年,迪恩领导的团队提出了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为当今AI的重大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当OpenAI将这项创新转化为首个现象级AI产品ChatGPT时,谷歌一度面临挑战。

如果说在ChatGPT发布后谷歌曾被视为AI领域的追随者,那么如今它已经重新确立领导地位。2023年,迪恩推动合并了谷歌大脑和DeepMind两大AI研究部门,并将合并后开发的AI系统命名为Gemini。目前,Gemini在能力上与OpenAI的最新模型不相上下。

4.Karen Hao,作家

推荐理由:记者Karen Hao在ChatGPT引爆全球热潮的数年前,就已开始追踪报道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OpenAI的动态。她将调查成果凝聚成畅销书《AI帝国》,不仅在硅谷更在全球范围引发震动。

该书论证了AI产业正在成为"新型帝国",并提出关键命题:人工智能应如何治理?由谁掌握决策权?通过剖析行业龙头企业的飞速成长与文化特质,Hao帮助读者理解构建这项技术所耗费的空前资源与人力成本。

尽管关于OpenAI的报道已屡见不鲜,《AI帝国》却瞬间击中了文化神经。通过这部作品,Hao正从根本上塑造着人们对这场AI革命核心企业的认知与理解。

5.薛澜,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推荐理由:去年11月,当多国政府AI安全机构在旧金山首次举行国际会议时,中国的缺席引起关注。尽管中国已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但当时尚未建立对应的国家级安全机构。虽然中方有专家以个人身份受邀参会,却未能参与成员机构专属的正式会议。这让清华大学教授薛澜深刻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安全,必须让所有主要参与者都纳入合作网络。"

这一事件促使薛澜和他的团队加快解决问题。在今年二月巴黎人工智能行动峰会召开前,他们宣布成立"中国人工智能安全与发展协会"。薛澜介绍,与美国和英国新设立的机构不同,该协会是在政府"全力支持"下,协调现有各类资源的组织。

该协会邀请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担任"精神领袖",实际协调工作则由薛澜主要负责。作为国家人工智能治理专家委员会主任,他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桥梁"——连接姚期智等科技专家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的沟通。

附完整名单:

领导者 (Leaders):

马修·普林斯 (Matthew Prince) - Cloudflar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 xAI 创始人

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 - Open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黄仁勋 (Jensen Huang) -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

菲吉·西莫 (Fidji Simo) - OpenAI 应用部门首席执行官

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 Meta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安迪·贾西 (Andy Jassy) - 亚马逊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艾莉·K·米勒 (Allie K. Miller) - Open Machine 首席执行官

达里奥·阿莫代伊 (Dario Amodei) - Anthropic 首席执行官

斯特莱夫·马希依瓦 (Strive Masiyiwa) - Cassava Technologies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 (Cristiano Amon) - 高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梁文锋 - DeepSeek首席执行官

汪韬 (Alexandr Wang) 和纳特·弗里德曼 (Nat Friedman) - 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联合负责人

拉维·库马尔 (Ravi Kumar S) - Cognizant首席执行官

魏哲家 - 台积电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大卫·霍尔兹 (David Holz) - Midjourney创始人

任正非 - 华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史蒂夫·霍夫曼 (Steve Huffman) - Reddit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孙正义 (Masayoshi Son) - 软银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亚当·埃文斯 (Adam Evans) - Salesforce AI 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

雷内·哈斯 (Rene Haas) - Arm 首席执行官

王兴兴 - 宇树科技首席执行官

阿姆农·沙舒亚 (Amnon Shashua) - Mobileye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创新者 (Innovators)

娜塔莎·里昂 (Natasha Lyonne) - Asteria Film Co. 联合创始人

雷菲克·安纳多尔 (Refik Anadol) - 艺术家

亚历克斯·布拉尼亚 (Alex Blania) - Tools for Humanity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迈克·克里格 (Mike Krieger) - Anthropic 首席产品官

迈斯拉·拉古 (Maithra Raghu) - Samaya 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里克·鲁宾 (Rick Rubin) - 音乐制作人

马蒂·斯塔尼舍夫斯基 (Mati Staniszewski) - ElevenLabs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佩吉·约翰逊 (Peggy Johnson) - Agility Robotics 首席执行官

彭军 - 小马智行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塔雷克·阿明 (Tareq Amin) - Humain 首席执行官

姆菲凯伊·马卡伊 (Mfikeyi Makayi) - KoBold Metals Africa 首席执行官

萨姆·罗德里格斯 (Sam Rodriques) - FutureHouse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安迪·帕森斯 (Andy Parsons) - Adobe 内容真实性高级总监

纳夫里娜·辛格 (Navrina Singh) - Credo AI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David Ha - Sakana AI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Edwin Chen - Surge AI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普里娅·东蒂 (Priya Donti) - 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艾伦·戴斯科因斯(Alan Descoins) - Tryolabs 首席执行官

卡库尔·斯里瓦斯塔瓦 (Kakul Srivastava) - Splice 首席执行官

Brandon Tseng - Shield AI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丹妮丝·赫尔辛 (Denise Herzing) - Wild Dolphin Project 创始人兼研究总监

米特什·卡普拉(Mitesh Khapra) - 印度马德拉斯理工学院副教授

安娜·海伦娜·乌尔布里希 (Ana Helena Ulbrich) - NoHarm 联合创始人兼总监

杰夫·利克 (Jeff Leek) - 弗雷德·哈钦森癌症中心副总裁兼首席数据官

塑造者 (Shapers)

斯图尔特·罗素 (Stuart Russell) - 国际安全与伦理人工智能协会联合创始人

李飞飞 - 斯坦福大学教授兼 World Labs 首席执行官

彼得·蒂尔 (Peter Thiel) - Founders Fund 合伙人

大卫·萨克斯 (David Sacks) - 白宫人工智能与加密货币事务负责人

亨娜·维尔库宁 (Henna Virkkunen) - 欧盟委员会技术主权、安全与民主执行副主席

彼得·凯尔 (Peter Kyle) - 英国科学、创新与技术大臣

克里斯·莱哈恩 (Chris Lehane) - OpenAI 全球事务主管

玛莎·布莱克本 (Marsha Blackburn) - 美国田纳西州参议员

杰弗里·凯斯勒 (Jeffrey Kessler) -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副部长

约书亚·库什纳 (Joshua Kushner) - Thrive Capital 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

保拉·因加比尔 (Paula Ingabire) - 卢旺达信息通信技术和创新部长

布鲁斯·里德 (Bruce Reed) - Common Sense Media 人工智能部门负责人

克拉拉·沙帕兹 (Clara Chappaz) - 法国人工智能与数字事务部长

塔赫农·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 (Sheikh Tahnoun bin Zayed Al Nahyan) - 阿联酋国家安全顾问、G42 董事长

克里斯·墨菲 (Chris Murphy) - 美国康涅狄格州参议员

蔡斯·洛克米勒 (Chase Lochmiller) - Crusoe Energy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埃利斯顿·贝里 (Elliston Berry) - 反对人工智能危害活动家

道格·马蒂 (Doug Matty) - 美国国防部首席数字与人工智能官

亚历克斯·博雷斯 (Alex Bores) - 纽约州众议员

博松·蒂贾尼 (Bosun Tijani) - 尼日利亚通信、创新和数字经济部长

邓肯·克拉布特里-爱尔兰 (Duncan Crabtree-Ireland) - 美国演员工会-美国电视和广播艺人联合会 (SAG-AFTRA) 执行董事

兰迪·温加滕 (Randi Weingarten) - 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

埃德·牛顿-雷克斯 (Ed Newton-Rex) - Fairly Trained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米拉格罗斯·米切利 (Milagros Miceli) - Data Workers' Inquiry 创始人

阿布舍克·辛格 (Abhishek Singh) - 印度人工智能计划IndiaAI Mission首席执行官

梅根·加西亚 (Megan Garcia) - 反对聊天机器人危害活动家

奥利弗·伊洛特 (Oliver Ilott) - 英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所长

思想家 (Thinkers)

Joanne Jang - OpenAI 模型行为主管

约书亚·本吉奥 (Yoshua Bengio) - LawZero 联合主席兼科学总监

杰弗里·迪恩 (Jeffrey Dean) - 谷歌首席科学家

丹尼尔·科科塔伊洛 (Daniel Kokotajlo) - 人工智能研究员 

崔艺珍 (Yejin Choi) - 斯坦福大学教授

雅库布·帕霍茨基 (Jakub Pachocki) - OpenAI 首席科学家

贾里德·卡普兰 (Jared Kaplan) - Anthropic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

Karen Hao - 作家

教皇利奥十四世 (Pope Leo XIV) - 天主教教会领袖

辛西娅·布雷泽尔 (Cynthia Breazeal) - 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学习院长

凯尔·菲什 (Kyle Fish) - Anthropic 模型福利主管

马里乌斯·霍布哈恩 (Marius Hobbhahn) - Apollo Research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乔什·伍德沃德 (Josh Woodward) - 谷歌实验室和Gemini副总裁

雷吉娜·巴尔齐莱 (Regina Barzilay)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安东·科里内克 (Anton Korinek) - 弗吉尼亚大学教授

哈特穆特·内文 (Hartmut Neven) - 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创始人兼负责人 

拉塔尼亚·斯威尼 (Latanya Sweeney) - 哈佛大学教授

迈尔斯·康格里夫 (Miles Congreve) - Isomorphic Labs 首席科学官

海迪·克拉夫 (Heidy Khlaaf) - AI Now Institute 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 

本杰明·罗斯曼(Benjamin Rosman) - MIND Institute 创始主任

保拉·里考特·基哈诺 (Paola Ricaurte Quijano) - 蒙特雷科技大学教授

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 日本艺术家

戴维德·扬乔 (Dávid Jancsó) - 电影剪辑师

薛澜 -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本文来自“腾讯科技”,作者:金鹿,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当下看销售,未来看土地;一孔窥豹,拿地有道!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