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扎堆卷“凉感”,不全因天气热

懒熊体育·2025年08月29日 08:03
接班“防晒”,“凉感”能热多久?

中国市场到底有多卷?过去几年,各大运动品牌乃至部分休闲服装品牌一起杀入最终卷得风生水起的防晒衣赛道,如今有的产品标出的UPF防晒值,已经突破2000大关。

这怎么理解呢?通常来说,中国国标下最高防护等级标识是UPF 50+。以UPF 50为例,它表示仅有1/50的紫外线可穿透织物,即是阻挡率可达98%,再高的话尤其到2000实用意义已经不大。

而当UPF50与UPF2000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差无几,防晒已成标配时,去年开始,品牌们又不约而同地在产品名前加上“凉感”标签。根据抖音同期搜索指数对比,“凉感”搜索量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为6776,2023年小幅增长至7182,2024年则飙升至4.8万,同比增长264.50%,今年则突破5.4万,继续增长41.23%。

而据CBNData显示,防晒凉感面料制成的“夏日薄系”单品站外声量同比激增190%。与此同时,“冰感”“冷感”“绵绵冰”等词汇也一度涌现,虽声量不敌“凉感”,但也一并成为夏日凉感经济的衍生热词。

各大品牌在相应的产品概念上也纷纷开动引擎:安踏推出冰肤科技系列,阿迪达斯的冰风Tee宣传搭载CLIMACOOL清风科技,一度引领防晒服的蕉下推出 AirLoop3.0 黑科技凉感纤维,鸿星尔克极地云冰棉T恤甚至拿出了一种独特的官方认证——“世界持续凉感时间最长的棉质T恤”......

“凉感”悄然成为最近两夏炙手可热的卖点,但这股风因何而起,又将刮向何方?

凉感爆火的背后:营销觉醒,而非技术革命

“凉感”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特定材料或技术,在与皮肤接触时能瞬间或持续地带来凉爽触感的物理体验。

这一概念其实比预想的更早进入你的生活,比如夏天常见的夏凉被、凉席等家纺类产品,就是最早的符合凉感属性的夏日单品。

“凉感其实是个非常本土化的概念。”功能性纺织材料专家杨雪告诉懒熊体育。“欧美户外运动品牌在春夏波段仍以吸湿速干概念为主,凉感不是刚需。而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消费者,使用功能性服装的场景以日常出行和轻户外为主,对凉感更敏感,也更容易被这一概念打动。一些欧美户外品牌,他们会顺应亚太市场的需求,比如北面在国内市场的短裤和T恤产品上,就引入了凉感概念作为夏季产品的宣传点”。

据ResearchAndMarkets发布的《2025年凉爽面料市场报告》,预计亚太地区在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9.1%,创下最快增长纪录。

为什么凉感在亚太尤其是中国爆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户外消费阶段的差异。

与欧美相对成熟的户外文化相比,中国的户外消费还处在一个更生活化、更轻量化的阶段。欧美市场的主流户外活动以高强度项目为主,对装备的要求更偏向防水、防风、耐磨等“硬核性能”。而在中国,受城市生活方式和户外参与习惯影响,更多人选择的是“轻户外”活动,比如周末的郊野徒步、城市慢跑、露营、钓鱼等。

小红书在《2025运动户外场景白皮书》中指出,影响用户运动户外行为的六大趋势中,“轻量体验”位列首位。换句话说,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并不是应对极限挑战,更多追求的是舒适、美观以及体感友好。

凉感服饰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比普通T恤更有功能卖点,又比专业运动服更日常实穿。

再叠加不断刷新的高温纪录,从冰凉贴、凉感抱枕到凉感服饰,日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降温消费”市场。与欧美消费者需要在极限环境下保持干爽不同,中国消费者的痛点更集中于日常生活场景——挤地铁时的闷热、通勤路上的暴晒、周末公园散步的遮阳防晒,而凉感技术所带来的瞬时降温体验,恰好精准命中了这一更具普适性的日常需求,也因此成为运动品牌如今切入夏日经济的突破口。

在市场端,随着UPF防晒值营销进入疲劳期,消费者司空见惯,难以再被越来越高的防晒值打动,品牌之间的防晒竞争日益同质化,新品牌也难以借此脱颖而出。

“凉感”作为一个相对新鲜、易于理解的概念,则成功接棒,成为了品牌,尤其是新消费品牌,在夏季营销中实现差异化竞争的新尝试。更重要的是,“一触即凉”这个概念几乎不需要教育成本,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就能直观展示,极大降低推广成本。

凉感概念走红背后还有一层逻辑。以T恤这个品类来说,T恤本身是最基础、最日常化的品类,消费者需求巨大,但在定价上又长期处于低价竞争,品牌亟需新的功能卖点来实现溢价。一件T恤如果仅仅是基础款,消费者对它的心理价位很难突破百元区间,但如果加上“凉感”“防晒”“抗菌”等功能叙事,便有了更高定价、更强购买理由的空间。

与此同时,凉感类产品在市场推广中也往往被赋予了环保寓意。一方面,穿着具备凉感功能的衣物,使用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空调、电扇等制冷设备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材料研发者正在尝试引入可再生原料,如生物基聚酯纤维,或循环利用工艺,将凉感功能与可持续路径结合起来。

相较于单纯依靠“快销爆款”驱动的生产逻辑,这类功能性纤维凭借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将品牌营销理念推升至与纺织行业正在推进的“低碳、环保、可持续”转型方向相契合。

因此,在市场需求与品牌营销的双层驱动下,“凉感”这一概念被成功包装,成为了近两年各大品牌广泛推广的新宠。

不过,尽管这几年各种新兴凉感技术喜报频传,但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从技术理论上来讲其实并没有什么质的飞跃。”也就是仍围绕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三种核心原理。

“凉感”技术,早已有之

多位受访者都向懒熊体育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许多常见的化学合成纤维类或人造纤维类面料,如锦纶、莫代尔、莱赛尔这些天生就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可以产生所谓的凉感。姚蔚铭进一步指出:“近两年品牌方可能发现消费者对这个比较买账,会拿已有的面料直接去送检,有些则可以直接达到接触凉感标准。”

当然,这种天然凉感往往较为初级,市面上主打凉感的功能性产品,在工艺上还是更为讲究的。

从纺织品的角度来说,根据《凉感面料的开发及性能表征》的归纳,其产生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增强面料的导热性能,如添加玉石粉、云母片等矿物质,增强面料的导热效果,从而促进热量向外散发。

早在2000年代初期,中国纺织企业,如恒申集团、新乡化纤就已开始研发凉感纤维,在面料中添加云母、玉石粉等制作出改性涤纶,但主要用于出口代工,未直接面向消费者宣传。

除此之外,还有在面料表面添加凉感硅油、薄荷醇、木糖醇等整理助剂来实现凉感效果,这种方法不仅工艺简便,而且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但可持续性较差,清洗多次后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是提高织物的吸湿导水能力,通过水分或汗液的蒸发带走微环境中的热量,这也是很多吸汗速干类产品的实现原理。

优衣库的AIRism系列,部分产品通过使用涤纶(Polyester)+氨纶(Spandex)混纺的材质,采用超细网状纤维结构,同时提高面料的导热性能和织物的吸湿导水能力,实现凉感速干功效。

还有像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国内外运动品牌广泛应用的Coolcore技术,就是利用自然界多种纤维截面的优势,如丝的三角形、棉的豆形、中空羊毛等,开发出独特纤维形状,通过“吸收→扩散→蒸发”三步结构,实现快速降温。据Coolcore官方介绍,其面料可将皮肤表面温度降低20%–30%。

三是借助微胶囊相变材料,将人体的热量传递到织物中,并进行快速吸收和转化。

The North Face、Columbia等高端户外品牌所使用的Outlast®技术就运用的是这一原理。Outlast®最早由NASA开发,用在宇航服手套里,帮助宇航员抵御太空里的极端温差,后来被引入纺织品领域。它的原理很有意思,衣服里的微胶囊会像一个个“小空调”,当体温升高超过设定点时,它们会吸收热量、融化,让人感觉凉爽;而当气温变低,它们又会凝固释放热量,起到保温作用。

图源:chiuvention

那么,判断“凉感”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在一众品牌中选择符合凉感需求的产品?

其实,早在2017年,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已联合发布了GB/T 35263-2017《纺织品接触瞬间凉感性能的检测和评价》,为凉感产品提供行业标准。当接触凉感系数(Q-max)≥0.15 J/(cm²·s)时判定其具凉感性能,数值越大,表明凉感性能越优。

不过这一标准只定义“接触瞬间凉感”,也是很多商家在产品页面所标注的凉感指数,但衣物穿上后凉感是否可持续,则并不纳入这一评价系数中。

这也是不少消费者反馈,刚穿上凉快,但过一会儿就变热的原因。

德美化工纺织品化学工程师姚蔚铭向懒熊体育介绍,“其实除了瞬间凉感标准,还有另一标准,即接触持续凉感性能的检测和评价标准(T/CNGA 23-2021),它会计算你穿上这个面料一个小时之后还有多凉。”

目前,市面上还鲜有使用这一标准的产品。不过我们也关注到,像蕉内这一类主打防晒用品的品牌,已经在产品详情页标明“持续凉感”,尽管测评标准仍然延用的是上述的GB/T 35263-2017,也就是瞬间凉感指数。

“凉感”,最终将走向何方?

以某项功能作为卖点,当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但营销的终点始终要回归产品本质。

“凉感”不是品牌们追逐的第一个概念,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纳米抗菌”“石墨烯发热衣”很快就淹没在茫茫市场里,但像防晒、防水、速干这类功能,随着气候与消费习惯的变化,逐渐沉淀为产品基本配置。一个功能究竟是昙花一现的营销概念,还是能够沉淀为产品的核心价值,最终取决于是否能满足用户的现实需求、是否在真实场景中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以此对照“凉感”,它的核心诉求是“夏季高温下的舒适体验”。这个需求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并非伪命题,相反,它有望成为消费者的日常刚需。

与凉感在原理上有相通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同根同源,但比起还在起步阶段的凉感,历史更为悠久、应用更为广泛的另一概念——速干,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完成了演进。

20世纪中叶,国外一些运动爱好者和探险家尝试用涤纶、锦纶等化纤替代传统棉质衣物,解决出汗后湿冷的问题,虽然达到了速干效果,但透气性差、排汗性不足,穿着体验并不理想。真正的转折出现在1970-80年代。随着纺织技术进步,科学家通过控制纤维截面与织物孔径,实现了导湿排汗和透气性的提升。美国杜邦公司在1986年推出的CoolMax®面料,也成为了速干衣发展的里程碑。此后,Columbia、Patagonia等户外运动品牌纷纷将其引入产品,速干这一概念也逐渐走向更大的市场。

进入21世纪,速干已经成为户外装备的“基础配置”,很多中国户外运动品牌,例如探路者、凯乐石等也大规模引进,而2013年优衣库的AIRism系列,则把速干概念从户外扩展到都市日常。如今,速干面料已普遍叠加抗菌、防臭、防晒等功能,沉淀为运动户外乃至通勤场景的刚需。有了速干的成功经验,“凉感”能否像速干一样成为行业内的“常青树”,它的下一步发展则颇为关键。

当被问及凉感的未来发展方向时,姚蔚铭向懒熊体育直言:“(接触)凉感绝对不是下一个卷的方向。”

“因为凉感的话它就跟防晒衣的防晒指数UPF一样,门槛不高。真正的行业技术难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持续凉感”。目前大多数凉感产品只能在穿着初期提供瞬时凉感,能不能解决穿着一个小时之后的凉感问题才是突破;第二是“遮热性”。现有的防晒衣大多是吸收紫外线来实现防护,但能量是守恒的,吸收之后能量会转化为热量,衣物反而会更闷热。未来好的防晒服会去做反射型防晒,通过加入高浓度二氧化钛等材料,像镜子一样将紫外线反射出去,减少身体升温。”姚蔚铭解释道。

此外,凉感毕竟是一种触觉体验,受环境温度、使用场景、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较大,消费者靠体感很难判断它到底是实际功效还是营销概念。况且即使有相应的检测标准,但与动辄上千的UPF值相比,凉感指数达到0.3以上已经属于高水平,显然缺乏可营销的空间。因此,如何让用户能更直接的感知到“凉感”技术的进步以及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成为关键问题。

“有的品牌目前在开发凉感的功能性直观可视化,比如在今年春夏新品中,迪桑特和本来(UR母公司旗下的户外品牌),不约而同在后背位置设计了凉感印花,让凉感实现功能性外显,这可能是品牌未来在产品开发以及后期营销上新的方向。还有就是叠加吸湿速干、抗菌、防晒、耐磨等复合功能属性及多场景应用的材料,在未来会更具优势。”杨雪向懒熊体育指出。除此之外,如何通过衣物的面料,更好地调节保持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身体温度,也是材料技术下一步可以突破的方向。

另外,技术IP化与品牌化的能力同样关键。国际材料品牌如CoolMax®、GORE-TEX®、Sorona®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成功地将材料技术标签化,而国内供应链虽与国外知名面料品牌的技术差距不大,却大多停留在代工和原料供应层面,尚未建立起打造材料技术IP的理念。

“现在不少国内终端品牌会选择和原材料品牌进行深度合作,从纤维源头进行研发、应用开发和后期推广,利用已在C端建立消费者认知的材料IP赋能产品的科技、功能性及环保属性,更好的在市场上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消费者对于材料IP的认同转化为对品牌产品的购买认同。”杨雪提到。

由此可见,一个概念能否穿越周期、绵延生长,技术进步与品牌营销缺一不可。

当“凉感”这颗种子在消费者心中种下,未来是顺流而上还是昙花一现,时间和市场会给出答案。但留给它的时间有限,毕竟下一个概念,可能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薛慧慧,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针对社会关注的“有车主反映50升油箱被加了67.96升汽油”问题,成都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官方通报。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