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花362亿拿地,净利润仅2.1亿,绿城还在被“老库存”拖累
2025年上半年,绿城中国交出的中报数据虽然有滑坡,半年度营收533.68亿元,是2022年以来最差的一年,同比“史上最强”的2024年半年度数据减少了23.28%,但又是2008年以来营收第四多的一个半年。
如果考虑到绿城在过去三年半内耗费近2000亿元拿地,常年排在行业TOP5,有持续冲高规模的动力和土储基础,所以今年上半年暂时的营收下降就算不上业绩埋雷。
绿城管理层也解释说,上半年结转面积同比下降22.7%,导致收入同比下降,主要是受到交付节奏的影响。预计下半年的交付量将会增加,全年整体收入与去年基本持平。
但市场还是对绿城的这份中期业绩依然有很强的质疑。8月25日,地产股整体飘红,亏损百亿的万科A股价上涨9.15%,销售额同比下降56.15%的新城控股股价上涨2.25%,绿城中国的涨幅却只有1.12%,跑输大部分房企。8月26日,地产股回调,绿城的股价跌幅又大于万科和新城。一句话概括就是:涨得慢且少,跌得快且多。
因为,绿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极低的净利润,以及超300亿元的现房库存。
绿城2025中期业绩会
01
净利润2.1亿,创历史新低
今年上半年,绿城中国交出的净利润只有2.1亿元,创上市以来最低纪录,相比去年同期降幅高达89.74%。净利率从2024年同期的3.1%,骤降至0.39%。
绿城管理层解释,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结算收入下降;二是公司今年持续积极推动长库存去化,带来一定价格折损,中期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19.33亿元,进而拉低了股东应占利润。
关键问题是结算收入的规模,下半年可以拉回来,但资产减值损失的不确定性却非常强。
图片来源:雪球
2021年至今,绿城合计计提了约100亿元的资产减值,这些相关资产大部分是2021年之前的项目,绿城对这部分资产执行了流动性、安全性优先的政策,牺牲了盈利性。例如西安西咸新区和庐项目从楼面价1.6万/㎡降至1.5万/㎡销售,亏损集中体现在本期。
上半年14个新交付项目为绿城贡献了约22亿元利润,其中上海外滩兰亭2期收入近50亿元,占总收的比例接近1/10,项目毛利率高达35%,但新项目的正向盈利被老库存项目的亏损抵消。
根据绿城公告信息,其2024年末的已竣工待售物业(含现房库存)约为450亿元,占总存货的18%,2025年上半年处理2021年及以前的老项目库存190亿元,其中竣工待售物业净减少60亿元,但新增竣工面积约100亿元,剩余待处理库存近800亿元,推测权益库存将超300亿元,或接近400亿元。
这部分库存在销售过程中是否还需要计提资产减值,目前需要继续打个问号。有分析估算认为,对这部分老库存,绿城还需要计提大约百亿的资产减值金额。
针对未来还有多大金额减值的问题,绿城执行总裁耿忠强没有直接回答,他表示:“具体数字很难预估,因为市场环境会变,公司自身的经营策略也会做一个适时调整。我相信长库存面临减值压力,是当下每一家房企都不可回避的难题。”
绿城中国资产表
在业绩会上,绿城中国执行董事、副总裁李骏表示,2025年上半年,绿城在销售策略上,一手抓首开兑现,一手抓存量去化。上半年一共推出17个首开项目和分期,其中价格的项目兑现率达到88%,去化兑现率达到82%,两个指标均优于2024年全年水平。
另一方面,绿城也在加速推动2021年及以前的库存去化。公司净利润何时回升?核心要看绿城对这些老项目的“甩包袱”能力和速度。
目前,绿城的现房库存周转天数仍达487天,高于行业均值。据申万宏源预测,绿城中国2025年净利润约10.1亿元,仍恢复缓慢。
02
保持相对高杠杆,继续提升规模
从公开数据来看,绿城的财务安全性和流动性指标在全面优化。
2025年6月底,总借贷加权平均利息成本为3.6%,较2024年同期的4.0%下降40个基点;于2025年6月30日,银行存款及现金(包括抵押银行存款)约为人民币667.95亿元,为一年内到期借款余额的2.9倍,创历史新高;债务结构持续优化,短债占比为16.3%,创历史新低;平均拿地至经营性回正周期较去年进一步提速7%至11.5个月,拿地至交付提速4%至25.3个月。新项目的销售速度也不成问题。
但绿城仍然是一家传统模式的地产公司。2025年上半年,533.68亿元营收中,物业销售收入占比93.0%,这意味着绿城没有“第二增长曲线”和比较强的经营性业务来充当稳定器。
在地产开发之外,项目管理收入占比2.6%,持有物业运营收入等占比2.6%,设计及装修收入占比1.8%。合计业绩贡献占比只有7%。
在物业销售之外,绿城比较强的业务是代建业务。不过,目前也碰到了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2025年上半年绿城实现项目管理服务收入人民币13.6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16.40亿元减少17.0%。
绿城解释:“主要是近年代建行业竞争加剧,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影响存在滞后效应,代建收入整体下降。”
本质上是因为代建业务虽然是轻资产模式,但业绩仍然与地产物业销售的市场息息相关,市场波动轨迹也基本重合,绿城可以靠着产品力赚取一定的利润,但无法形成一个独立性较强的互补型业务。
此外,设计及装修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9.6亿元,同比下降37%;酒店运营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4.53亿元,同比减少7%;投资性物业租金收入1.31亿元,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
“副业”业务同步呈现大面积的业绩缩减,摆在绿城管理层面前得问题是继续做一家传统得地产公司,还是在业务结构上有所变化。
李骏判断,未来房地产市场将发生三个变化:政策导向由去杠杆,转为防风险;市场需求由普涨转为分化;行业竞争由规模扩张转为质量的较量。
但从实际动作来看,绿城仍在追求规模化。2025年上半年,绿城新增项目35个,总建筑面积约355万平方米,权益土地款36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35%,预计新增货值达907亿元,在行业内排行第三。
今年以来,绿城频频高溢价拿地。2025年5月7日,绿城以13.93亿元竞得西安港务区 GW1-21-12地块,楼面价10110.89元/㎡,溢价率15.8%,成为年内西安首个溢价成交项目;5月27日,绿城以7.81 亿元竞得佛山禅城区金城街地块,楼面价11846元 /㎡,溢价率27.37%,刷新区域楼面价纪录;7月23日,绿城以46.67亿元竞得苏州工业园区苏园土挂04号地块,楼面价65242元/㎡,溢价率8.74%,刷新江苏省住宅地块楼面价纪录;7月25日,上海虹口区北外滩地区hk315-11地块被绿城以约64.72亿元竞得,成交楼面价达约12.66万/㎡,溢价率达46.33%,创下近年来上海公开土拍溢价率新高。
近几年保持高强度拿地,使得绿城的杠杆率一直保持在较高位置。2021年末、2022年末、2023年末、2024年末、2025年第二季度末五个节点的净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2.0%、62.6%、63.8%、56.6%、63.9%。
截至2025年6月底,绿城总负债3987.91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1.1%。其中,有息负债1430.27亿元,较2024年底的1371.87亿元增加58.4亿元,增长明显。
绿城执行总裁耿忠强也承认,与同行相比,公司负债率偏高,公司整体优化负债结构、压降负债总额的方向不会变,下半年绿城的拿地节奏会放缓一些,预计到2025年年底,今年总的降负债幅度跟去年相当。但公司并不会一味地追求降低负债率,而是会在去库存、降负债、谋发展之间做好平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可栖”,作者:小屋见大屋,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