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Max上市计划启动,为何“米哈游们”频频布局AI?

星瀚律所·2025年08月27日 21:07
你玩的游戏里,早已遍地“人机”

引言:2025年8月,一则资本市场的消息引发了游戏与人工智能行业的双重关注——据媒体报道,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 MiniMax(稀宇科技)已秘密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计划在港股上市,预计估值超过40亿美元。翻阅MiniMax的融资历史会发现,早在2022年7月,游戏巨头米哈游就已在Pre-A轮参投了Minimax。

游戏行业与AI产业向来关系“暧昧”。莉莉丝与启元世界、巨人网络与LiblibAI、三七互娱与智谱、百川、月之暗面(Kimi)等,都是游戏公司直接或间接投资AI的实例。究竟是什么驱动了米哈游等头部厂商如此密集地投入AI赛道?

MiniMax融资历史(图源:36氪)

你玩的游戏里,早已遍地“人机”

一般玩家眼中,“AI +游戏”的化身可能是那些被“骂惨”了的人机。各类PVP游戏中,由电脑程序控制的NPCs被用来在实战模拟训练中充当对手,在正式比赛中也可能被用来替代“逃跑”的玩家。早期,这些人机的运作逻辑是基于给定的动作规则,不会自行判断游戏环境并作出相应调整;如今,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人机开始有了自主决策的能力,会根据真人玩家的位置、状态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开始打不过训练营里的那些角色了。

事实上,得益于生成式AI、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快速突破,AI在游戏研发、运营优化和用户体验上的应用正迎来爆发期。

投资MiniMax,并非是米哈游首次涉足AI领域。

早在2018-2020年,其便成立“逆熵研究部”,研发大模型“Glossa”并打造出了数字人“鹿鸣”,用于展示模型生成、动作捕捉、基于AI的半自动服装解算等技术。“逆熵”团队核心人物邢骏在2024年离职创业,成立上海半图科技,专注二次元3D虚拟角色。

2023年,《原神》火爆全球后,米哈游的下一款重磅作品《崩坏:星穹铁道》带着“超绝AI感”问世:《星铁》制作人宣称,已尝试将AI嵌入角色行为控制、3D建模调优、NPC台词生产等游戏创作过程中的各环节,并试图打造出“对话永不重复的智能NPC”,新游上线3天后,又发布了自研的AI生成工具“无尽的三月七”助推宣发

2024年,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卸任董事长后,在美国硅谷成立了AI创业公司Anuttacon,汇聚了微软、Meta、小鹏汽车、B站、米哈游等多领域人才,并在2025年3月公开首款AI原生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8月15日,该款游戏正式在Steam平台上发售,首发折扣价27元。

《Whispers from the Star》游戏界面,图源网络

2024年至今,米哈游先后成立了至少6家AI相关公司。2025年7月16日,更是全资成立了新公司“上海米哈游无定谷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5亿。

整个游戏行业也是遍地开花。启元世界先后于2018年、2021年接受莉莉丝的直接投资, 其游戏AI解决方案已被运用到了《万国觉醒》、《三国志战略版》等多款游戏之中;截止2024年底,三七互娱更是直接或间接投资了14家AI公司,其中不乏月之暗面、智谱AI、百川智能等。而巨人公司、完美世界也有相关动作。

国内游戏行业的两大巨头腾讯和网易在AI领域的布局则已进入深水区。腾讯AI Lab的赋能范围覆盖社交、游戏、内容、云计算等核心业务,在《和平精英》等游戏中实现智能队友、场景生成等创新应用;网易则形成伏羲实验室与互娱两大AI Lab实验室,《逆水寒》手游中可以实现同时有400+的智能NPC可以实时交互,并推出“有灵天工”美术生成平台,将AI应用于剧情动态生成、AIGC美术资源生产及AI Bot竞技等场景。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均采取"自研+投资"的复合策略,持续拓展AI在游戏中的边界

大模型六小龙中,玩得“最花”的一个

大模型厂商正呈现百花齐放姿态,之所以能从中脱颖而出,吸引米哈游、腾讯、阿里巴巴等资本持续押注,可能是因为MiniMax是国内大模型六小龙中玩得“最花”的一个。

这家公司成立于2021年,由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闫俊杰创立,专注大型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研发,倡导“与用户共创智能”(Intelligence with Everyone)。MiniMax是国内表现Tier 0一档的大模型初创公司之一,与智谱 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阶跃星辰和零一万物并称中国“大模型六小龙”。

图源:网络

自2021年成立起,MiniMax就确立了文本(NLP)、语音(Speech)、视觉(Vision)三模态基础大模型的研发路线,核心投入包括:大语言模型(LLM)训练,支持多轮对话、角色人格设定、内部知识检索;即时语音识别(ASR)、语音合成(TTS)、情感语音生成,优化延迟与情绪表现力; 图像生成与理解(包括角色立绘、场景生成、物体识别),结合多模态理解,实现图文语音互通的交互能力。

基于对上述不同模态信息的融合与相互调用,MiniMax已经打造出多款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

24年12月至25年2月,旗下视频生成APP“海螺AI”连续登顶全球AI产品榜的“出海总榜”和“视频生成”类,强势战胜快手的可灵和 Open AI 的 Sora。

图源:海螺AI & MiniMax

在海外原生成长的虚拟伴侣软件Talkie,原理是综合了文本、视觉、语音的智能体,能够玩场景对话和限定剧情,去年的营收接近7000万美金。不过,24年年底因为交互角色碰触到了监管红线,接连被美、日的应用商店下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MiniMax官网感受下国内版的Talkie——星野。

图源:网络

从MiniMax的产品路线不难看出,多模态融合下的生成式大模型,已经具备成为驱动游戏内容生产核心引擎的诸多要素。

从最生动的游戏,最彻底的“降本增效”

对游戏公司来说,开发成本的水涨船高,以及游戏玩家越难琢磨的体验要求,坚定了他们布局AI的想法。GDC官方发布的《2025年游戏产业报告》中显示,52%的开发者所在的公司正在使用AI工具开发游戏,也有36%的个人开发者使用AI工具去催生游戏创意与落地。

01 降本

一个典型的游戏开发团队中,策划、美术和程序构成了核心骨架,细分下来又涵盖系统设计、数值平衡、关卡构建、引擎与界面开发、客户端与服务器、2D与3D美术、原画、角色、场景以及动画等近二十种职能,外加音频设计与质量测试等支持环节。如此庞杂的分工,也意味着极高的人力成本——策划、美术团队、程序员、测试岗位等,都是确保游戏产品内容高度与稳定性的刚性投入。

除了人力开支,技术层面,商业化游戏引擎如Unity或Unreal需要支付不菲的授权费用,大中型项目可能高达数十万美元;为支撑游戏运行与数据存储,服务器租赁每月也需数千到数万美元;3D建模、动画制作、音频编辑等各类开发工具的采购与升级则构成了另一笔年度支出,往往动辄数十万元。

与此同时,美术与音频资源的制作费用越来越高——一张高质量原画的价格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一套完整的动画和特效制作累计花费可达几十万元,而音乐和音效方面,聘请专业团队创作主题曲、背景音乐及环境音效,同样需要数万元乃至更高的预算。

对顶级3A游戏来说,他们的研发成本普遍来到9000万美元到2亿美元之间,而回本线更是高达3亿到3.5亿美元。也就是说,PS5上的一个游戏产品,至少要卖700万套以上,才能不亏。

正因如此,如何在不牺牲品质的前提下降低人力与资源消耗、缩短制作周期、提升创作效率,成为游戏公司争相寻找的突破口。

索尼前总裁吉田修平接受采访时谈到游戏开放成本高企的问题(图源:网络)

02 增效

今年ChinaJoy的现场,游戏公司与To B的模型公司频频联手亮剑。

以前,“人机”队友是用来骂人的,现在已然成为玩家在游戏里的作战同伴。《永劫无间》里的AI队友它们不仅能帮助玩家投身战斗,还能主动完成策略性行动。此外,这些 AI 队友还能和玩家闲聊互动,为玩家带来情感上的慰藉,陪伴他们一同畅游游戏世界。

此时的 AI,不再是破坏游戏平衡的外挂,而是游戏自身机制的一部分。它让非玩家角色(NPC)从单纯的 “功能性工具” 转变为有血有肉的 “鲜活角色”,也让玩家从单纯的 “指令下达者” 蜕变为深度的 “剧情参与者”。

《永劫无间》里的 AI 队友(图源:极客公园)

轰动全球的《黑神话·悟空》,除了游戏内核外,带来极大视觉震撼的场景,也是基于现实取景和扫描,再运用AI技术去噪所实现的

图源:游戏科学

别让被AI赋能的“童趣”披上黑暗外壳

此前,趣丸网络副总裁庄明浩向全天候科技表示,米哈游、莉莉丝等游戏公司“可能会担心核心的版权、对风格的控制、数据的泄露等问题,所以他们更多的还是自己做投资,或者成立AI lab。”游戏公司除了担心自己的资源被侵犯外,也要注意运用AI过程中产生的侵权风险。

01 “老生常谈”的训练数据侵权问题

本文主角MiniMax,今年就陷入了侵权风波。据AIGverse和MLex披露,今年1月,爱奇艺正式向MiniMax提起著作权侵权诉讼,认为MiniMax使用了爱奇艺享有著作权的图片视频素材进行模型训练,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约10万人民币。案件由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受理,目前仍处于审理中,未公开宣判。

爱奇艺方面的指控直指生成式AI的核心商业逻辑——在缺乏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利用受版权保护的影视素材作为算法训练数据。MiniMax与海螺AI、Talkie、星野此前已在多模态文本、语音、视频生成领域积累了大量用户与市场影响力,一旦败诉,不仅可能面临经济赔偿和相关功能下架的风险,还可能对整个AIGC行业的业务模式产生示范效应。与此同时,业界也在关注,该案的审理结果或将成为国内AI版权合规判定的一个重要参考,被后续类似案件引用。

02 不可遗忘的产品内容“正能量”

AI陪伴类产品在全球范围的兴起,最初被寄望于缓解孤独、提供情绪支持,甚至为青少年的社交、学习和心理健康带来辅助。但随着赛道的迅速膨胀,合规争议与监管风险也不断累积,特别是在面向未成年用户的内容生态中,暗藏了不少隐患。由于部分产品为了快速拉动用户量和营收,缺乏完善的内容审核与分级机制,擦边、低俗、诱导性对话等问题频频出现。一旦监管尺度收紧,平台就可能面临下架、严重整改乃至关停,这类“监管一紧、产品扑街”的情况并不罕见,前文的Talkie被美日下架就是典型之一。

所以,为保障AI陪伴类产品的健康发展,企业还是要建立严格的内容分级与过滤体系,对未成年用户自动屏蔽擦边、暴力、诱导性对话等不适宜信息,并结合AI与人工双重审核确保算法推荐不越线;在产品设计中也应该以正向引导为主,引导AI陪伴更多提供学习、创作、健康社交等积极内容,使互动不仅满足情感需求,还能促进认知发展;同时,从企业到平台应主动接受并配合监管部门的安全评估,在数据收集与隐私保护上遵循最小化原则,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存储与商业化利用。

结尾:

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此前曾说:“未来只有两类人适合开发游戏:顶尖天才团队和AI赋能的业余创作者。”希望AI可以是游戏创作史上最伟大的“拓荒者”,带来那些曾在梦中才得一见的瑰丽画面,或是天马行空、直抵想象之境的奇思妙想;也期待懂得在技术与伦理、效率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的公司,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笑到最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瀚微法苑”,作者:星瀚,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