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可半年收入13.4亿,前四大IP占11.1亿,股价暴跌17%
近日,布鲁可集团披露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计综合中期业绩,雷报据此获悉:
2025年上半年,布鲁可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3.38亿元,同比增长27.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97亿元,相较截至2024年上半年由亏转盈。
尽管业绩实现扭亏,但布鲁可上半年营收不及预测值(16.76亿),集团股价也在财报发布(8月22日)后一度跌超17%,逾五个月来新低。
下文将分析2025年上半年,布鲁可业绩的具体情况。
60+签约IP,19个商业化,前四大IP收入占83%,已花4420万募资做IP
财报中,布鲁可将玩具产品细分为两大类:【拼搭角色类玩具】、【积木玩具】。
2025年上半年,布鲁可总收入基本完全由【拼搭角色类玩具】产品贡献,收入13.25亿元,占比达到了99.1%。6个月内新推出273个SKU,占总收入的53.1%。包括但不限于初音未来、小黄人、酷洛米、名侦探柯南、芝麻街、奥特曼、变形金刚、漫威:无限传奇、宝可梦及火影忍者等IP。
按IP划分,布鲁可的IP组合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自主研发IP和授权IP。其中自主研发的IP有两个,即面向儿童发展的《百变布鲁可》和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英雄无限》,后者主要将《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等经典IP结合未来机甲和传统铁甲创意打造拼搭玩具。
具体到IP数量方面,布鲁可2024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布鲁可已签约了约50个IP,初步实现对全球主流IP的覆盖。2025年上半年,布鲁可新签约13个IP,总共签约了60余个IP。截至2025年6月30日,布鲁可已将19个IP商业化,共有925个SKU上市。
IP收入方面,2024年,布鲁可前四大IP为奥特曼(10.96亿)、变形金刚(4.54亿)、英雄无限(3.10亿)、假面骑士(1.70亿)。2025年上半年,布鲁可前四大IP的总收入占83.1%,计算可得约11.1亿元,单个IP各自贡献占比均超过10%,虽然半年报未详细披露具体IP收入,但奥特曼、变形金刚、假面骑士IP收入占比应当依旧保持稳定。
从营收结构透视,尽管布鲁可的IP组合矩阵持续扩张,但布鲁可短期内仍未摆脱以奥特曼为首的“头部IP依赖症”,IP多元化战略进展相对缓慢。
而从成本角度,尽管财务报告中不再具体披露IP授权费,但从过往数据也能看出,布鲁可的授权费年年攀升,2024年上半年仅半年的授权费(9123万元)就超过了过去三年(2021年-2023年)总和。
与此同时,半年报告中,布鲁可披露了自2025年1月10日港交所上市后,自全球发售收取的所得款项净额(经扣除包销佣金及全球发售相关的其他估计开支)约为17.90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
具体来看,布鲁可计划拿出IPO募集资金的20%用于“进一步丰富IP矩阵”,共计3.5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3.27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近半年来,布鲁可已使用4830万港元(约合人民币4420万元)做IP。
其中,1790万港元用于巩固并拓展IP授权;2240万港元用于增强IP授权合作开发;还有800万港元用于持续投资自有IP相关内容制作。据悉,2024年布鲁可就为自研IP《英雄无限》推出了动画长片,目前则尚未透露后续将开发的新内容。
2025年3月,布鲁可在上海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GPC」),邀请了上海新创华、孩之宝及环球影业等业务合作伙伴、经销商、BFC等。自7月起,布鲁可还有众多线下合作活动,例如作为独家合作伙伴参与「追光之旅·展望奥特曼60周年主题展」、亮相2025三丽鸥嗨翻节、宝可梦杭州大师赛等等。足见布鲁可对在中国市场的IP合作及运营的重视。
海外收入半年破亿,押注“9.9元盲盒”,IP溢价能力还在吗?
海外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无疑是布鲁可本份财报最亮眼的标签。2025年上半年,布鲁可海外市场收入1.11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120万元增长898.6%。其中,美国和印尼是收入最高的两个国家。
然而,拆解其增长动力后可以发现,这份成绩单更多依靠的是渠道铺货的“量”而非IP及品牌溢价的“质”,其长期可持续性及对利润的侵蚀,值得深究。
高达899%的海外增速背后,是布鲁可采取激进的“平价策略”与渠道合作模式快速抢占市场的结果。其核心打法是以9.9元人民币(约合1.3-1.5美元)的“变形金刚星辰版”盲盒这类极致性价比产品作为“敲门砖”,迅速打入北美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商超渠道及亚马逊电商平台。
客观来看,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起量快,精准命中了海外市场对高性价比玩具的需求,销量即是证明: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布鲁可的平价价格带产品(即零售价人民币9.9元)的收入达2.16亿元,销量达4860万盒。
风险也十分明显,低价意味着极低的毛利空间,还需扣除高昂的跨境物流、渠道分成和本地营销费用,最终能沉淀为净利润的部分十分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布鲁可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52.9%下滑约4.5%至48.4%。
另一方面,也能看出“IP溢价”在海外的失灵。布鲁可在国内市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奥特曼等头部IP的溢价产品。然而在海外,其重心却转向了“去溢价”的平价路线,这揭示了其在海外市场的IP影响力的真实现状。
首当其冲就是IP认知错位,对于海外消费者而言,布鲁可本身是一个新品牌,其品牌力远不及乐高、万代等巨头。即便手握“变形金刚”等授权,消费者购买的动机也更多是“一个便宜的变形金刚玩具”,而非“布鲁可出品的精品”。品牌价值未能通过IP赋能得到提升,反而有沦为“授权IP代工厂”的风险。
IP价值透支和续约风险同样存在。将“变形金刚”这样的顶级IP用于引流型低价产品,短期虽能冲量,但长期可能拉低该IP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锚定,为未来推出高单价产品设下障碍。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布鲁可曾在招股书中坦言,其授权协议通常为期一至三年,一般不会自动重续,然而“奥特曼”IP在亚洲九国的授权将于2025年(即今年)到期,中国区授权也将在2027年到期,在续约博弈中,布鲁可目前高度依赖该IP的营收结构,恐将削弱其议价能力。
IPO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也能从侧面印证布鲁可“重产品及渠道、轻品牌内容”的现状。具体来看,布鲁可计划将25%的募集资金(4.48亿港元)投入产品研发,另25%(4.48亿港元)用来强化产能、建设工厂;还有20%比例的募集资金(3.58亿港元)投入营销活动,其中的10%(1.79亿港元)用于中国及海外市场的推广。
相比之下,前文提到的投资于品牌内容制作的款项仅占5%(8950万港元)。这一定程度上证明,布鲁可扩张的优先级是先把产品做出来、把货卖出去,而非通过IP内容讲述品牌故事、构建情感连接来提升溢价能力。
总的来说,布鲁可的海外狂飙,展现了中国供应链与渠道能力的强大输出优势,但同时也暴露了IP运营的短板。用“白菜价”卖顶级IP的模式是一把双刃剑,虽能快速撕开市场口子,却未能真正建立品牌护城河。一旦版权方调整授权策略,或竞争对手采取同样策略,其优势将迅速瓦解。布鲁可若想真正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在品牌内容建设与自有IP出海上真正投入重金,实现从“卖货”到“卖品牌”的跨越,否则,当下的高增长恐难逃“虚火”之嫌。
尽管如此,布鲁可海外业务的初步成功,也为它未来讲一个“中国积木品牌全球化”的新故事,打开了至关重要的可能性窗口,要将可能性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力,考验才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报”,作者:青崖,编辑:努尔哈哈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