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不开空调省电费——“不给中间商赚差价”骗了我们多少年?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描绘了一个没有中间环节、厂家直销,消费者得利的美好图景;可在现实中,却成了压垮无数小商户和经销商的“骗局”。
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太多真实案例:有人信了“去中间商”的鬼话贸然创业,结果赔得血本无归;有人几十年代理知名品牌,却被厂商当成“弃子”抛在一边;也有人撑着一家小店勉强糊口,每天为几块钱的毛利苦熬。
不要忘了,我们每个人不仅是消费者,同样也是生意人,或是打工人。
砍掉中间商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是中国营销界最洗脑的金句之一。某二手车平台的魔性广告把这句话喊遍大街小巷,并暗示只要干掉中间商,买卖双方就能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类似的口号在食品饮料行业也层出不穷:从直播电商吹嘘的“工厂直销”,到线下门店打出的“厂家直供”,不断地向消费者灌输一个观念——中间商是多余的,只会增加成本,干掉他们商品就更便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所谓“去中间商”,很多时候只是游戏玩家换了一批,中间利润该赚的一分也没少。
例如,去年,一位创业者在网上看到看到有人教创业新招——不用囤货,临期食品“一件代发”,号称没有中间商环节可以躺赚差价。她花189元办了会员入场,却发现感兴趣的SKP里就寥寥几个商品,毫无吸引力。原本想着当中间商赚点差价,结果反被更高一级的“中间商”收了智商税。
所谓工厂直供、去经销商化的新模式,有时只是换了马甲的中介赚差价游戏,把不明就里的小白变成待割的“韭菜”。电商平台更是把“省掉中间环节”当成卖点,但你以为平台,它就不是中间商吗?
平台补贴、流量倾斜,看似让利消费者,背后却是厂家和小商户在埋单:厂家直销压低价格抢市场,中间的小经销商生存空间被挤压;平台抽取佣金、推广费用节节高升,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供应链上。
没有中间商,自己就成了中间商——这虽是网络调侃,却一语成谶。
华中某城市,黄老板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早晨送完孩子,匆匆打开自家小店卷闸门,清点货架,开始一整天的“守店”。店里货架上摆满了各种白酒香烟,但门可罗雀。偶尔进来的三两个客人,多半也只是买瓶水、买包烟,很少有人问询柜台里那些上千元一瓶的名酒。
大背景是,白酒行业的利润“泡沫”正在被快速挤出,中小烟酒店进入了“微利时代”。高端白酒如今卖一瓶就要亏掉一两百块。高价进货、低价出售,“卖得越多亏得越多”,黄老板说。
小老板能怎么办?撑着不开空调省电费,只为在微利中多抠出几百块;密切关注微信群里价格波动,生怕某款产品又跌价让自己的库存贬值;每天算着帐,“一天至少卖多少才能勉强顶房租”。
时代的大潮汹涌而至,小店主们只能在风雨中勉强求生。小商户难,夹在厂家和终端之间的各级经销商的日子也同样难过。
河南一位乳品经销商在朋友圈吐槽:“进货价比拼多多卖价还高,这生意狗都不接。”
以蒙牛为例,旗下特仑苏牛奶(250ml*10盒装)经销商拿货价大约每箱46元,而商超零售价本该在60-70元。可现实是,各种新渠道乱价,零食折扣店卖不到60元还搭赠品,线上拼多多根据生产日期不同更是卖出35-46元的低价。
算下来,经销商从厂家拿货价竟高过消费者的买价。一位经销商表示,“大家干脆自己去网上买货算了,我们还怎么做生意?”
价格体系失控只是开始,更大的风险在后头。
厂商为了冲业绩,往往层层压货,把渠道当仓库。曾有一位在北京经营冷饮产品多年的老经销商,帮厂家打下华北市场,可到头来却因厂方年年压货,厂家欠付的市场费用超过千万元。最终这位辛苦半辈子的经销商只能宣布破产,个人也背上巨债被法院列为限高人员。
然而,这并非孤例——一些大品牌把经销商当成了“提款机”和“背锅侠”,行情好时拼命压货,销量下滑就翻脸不认人。曾经并肩打天下的合作伙伴,说弃就弃、成了厂家的“弃子”。
此外,有的品牌自己在电商平台大搞直销、杀价抢客时,对线下合作的经销商也毫不手软。
例如,近两年,不少品牌为了追求渠道多元化,一边发展传统商超和夫妻店网络,一边开拓线上团购、拼多多等新兴电商;但因缺乏统筹管理,结果就是官方渠道和非官方渠道价格大乱,经销商两头受气:上游拿货不给优惠,下游客户嫌你报价高。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听起来爽快,在厂家眼里似乎意味着渠道扁平化、效率提升。但对经销商群体来说,却往往意味着被迫走钢丝: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稍有不慎就亏损累累。
沉浮与循环
既然中间商这么难,当初为何要有经销商这种模式?
在传统流通体系中,中间商承担了物流配送、资金周转、市场开拓、售后维护等大量职能,其价值一度被严重低估。中国商业社会早年把商人视作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可事实证明,没有这些“贩子”,商品很难高效率地从厂家走向千家万户。
一直以来,经销商就像润滑油,连接着生产和消费。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渠道变革骤然提速,昔日被视为功臣的经销商、小店主们,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落后产能”。电商、新零售的滚滚浪潮中,厂商纷纷寻找更“高效”的直达消费者路径,中间环节被挤压在所难免。
当直播带货喊出“全网最低价”,当工厂自营店宣称“去掉层层代理,人家卖199我只卖99”,消费者欢呼的同时,背后的代价无人细说。
正如白象方便面在渠道遭遇的恶性循环:电商平台打出超低折扣,冲击线下销量;经销商库存积压,不得不低价甩卖“大日期”(临期)产品;消费者养成等打折产品的习惯,新品上市更难动销;经销商资金链紧绷,只能提前抛货换现,进一步拉低市价……如此循环往复,价格体系崩坏,品牌形象受损,线下渠道更是加雪上加霜。
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品牌元气大伤,中间商血本无归,而消费者表面占了便宜,其实也难享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如果没有经销商和批发商,厂家难道要亲自联系成千上万的终端门店,甚至每一位散客吗?即便厂家愿意,消费者也未必有能力直接从工厂按批发价买到一件商品。事实上,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现实存在的渠道环节没有一个是多余的。每一层级都通过专业化分工提供其价值,否则早已被淘汰。
举 个简单例子:山东果农自产的苹果在村头可能5毛一斤,上海超市卖5块一斤,中间经历了采摘、分选、运输、仓储、零售等环节。如果果农自己挑着担子跑到上海去卖,路费人工摊进去,说不定要卖到50块一斤还可能赔本。
中间商通过规模效应和专业运营,把这些环节做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他们降低的是整体交易成本,而不是凭空增加成本。
正因为中间商默默扮演着风险缓冲器、推广员和服务商等多重角色,他们获取的差价本质上是对劳务和风险的补偿。如果真不给中间商留任何利润,那剩下的只有冰冷的低价而没有服务。渠道运转缺乏服务支撑,最终损害的还是品牌和消费者利益。
所以,在现实市场中,从来没有哪家主流平台或厂商真正做到零差价运营——声称不赚差价的,不是尚未倒闭,就是另有所图。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与其沉迷于砍掉中间商的神话,不如脚踏实地地完善渠道分工,让每分钱花得其所、让每份利润都有其价值支撑。这才是保障产业链长久健康、维护消费者和商家共同利益的长远之道。
正如一句俗话:“你贪的便宜,最后都会变成更大的代价还回去。”与其等骗局戳破,不如一开始就看穿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不浪费读者时间的,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