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能让能源系统复制一次智能驾驶吗

零态LT·2025年08月25日 16:34
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模型在掂量代价

头图|

自动驾驶不是在造车,而是在训练一个能读懂世界的大脑。正如能源系统的智能化,也不是在堆设备,而是在打造一个能自我感知、权衡、决策的“数智体”。

它们本质上走的是同一条路,让大模型不仅能理解语言,还能掌控现实。

只是,在能源领域,它正掀起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主战场不在煤炭、光伏、风电,而在算法、模型、智能体。掌控电网的,不再是调度员,而是那个背后懂物理、会博弈、能进化的能源AI。

那么,是谁在训练能源大模型?它能否像智能驾驶那样,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决策”?

想训练大模型那样训练电网可行吗

根据天眼查媒体综合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电力系统预计2030年将攀升至20亿千瓦。

这时候,AI不是锦上添花的小工具,而是整张电网的“神经中枢”。它能掐准负荷脉搏、盯紧风光出力,还会把储能和水电精准派上用场,把电从哪来、往哪送、怎么配,全链路一体化统筹。

面对用电高峰、出力低谷的双重起伏,它能在毫秒级里权衡利弊、下判断、动资源,真正做到了靠AI调电。

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角,换人了。

2025年,能源行业大模型扎堆上新,不是炫技,而是真实落地。

而就在6月28日,亮出“千亿级”底牌的,则是国家能源集团,其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正式发布,不仅横向覆盖火电、水电、风电等业务线,更纵向打通设备检修、电力交易、安全管理等75个场景,部署了超过41个智能体。

▲图:全球首个千亿级发电行业大模型“擎源”发布

此外,“大瓦特·驭电”由南方电网发布,是电力系统智能仿真大模型。它能将传统需要几天运算的大电网,运行模拟压缩到“秒级响应”,为调度优化、事故分析、电力规划插上AI之翼。

过去的电力系统,全靠人顶。调度员凭经验拉平负荷,工程师靠听声摸温查设备,交易员看盘拍价全靠感觉。如今,这一切都在被模型“接管”,而且学得比人还快。

它怎么做到的?

关键是“分层建模”。底层有个L0通用大脑,能看图、懂语义、识趋势,打下全局调度的基本功;往上走,L1到L3按火电、风电、核电一层层细化,直接学会怎么预测功率、调设备、保安全。

人们不再训练一个工具,而是在培养一个能理解整个能源系统的“超脑”。每一度电背后,不再是人拍板,而是AI掂量过无数次代价后做出的选择。这不是技术升级,是能源系统智慧的进化。

譬如,在风电场的某块风机上,“擎源”可以接入振动、温度等实时信号,自动判断叶片是否即将疲劳断裂;在调度中心,大模型可以结合气象、水文、负荷变化等多源数据,自动生成最优发电与输配组合方案。

当然,这种智能背后,需要的不是几个专家拍脑袋,而是产业链条重塑。以“擎源”模型为例,其连接的是全球最大装机量、万亿级数据资产、千人级AI团队和百余个已验证业务场景。

人们可能低估了这场变革的尺度,就像当年没人料到,一部手机能把相机、MP3、电话、游戏机全都装进兜里。

现在,同样没人敢轻易相信,一个AI模型,真能同时搞定调度、交易、负荷预测和设备养护。

但它真的来了,能源大模型,正在把这些全打通,就像自动驾驶一样,把过去拆分的系统,变成一个会自我思考的整体。

这不是辅助工具,是一场认知方式的再构。

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模型在“掂量代价”

AI,在能源领域面临的重大考验,是应对变革带来的复杂决策挑战。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136号文,宣告新能源正式“入市”。新能源资产过去享有的固定电价与全额保障被取消,开始直面市场竞争,必须自主参与现货、中长期、辅助服务等多层级电力市场。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机制变动,背后,没有哪个决策是轻松的。每一次报单、每一笔交易、每一个曲线,都可能牵动利润甚至发展。如果说过去拼的是站点多不多、资源好不好,那么今天比的是系统能不能实时掂量代价。而AI,就成了那个能在复杂不确定中,构建风控闭环的核心角色。

自动生成多场景信息实时动态报告,做出要不要出清、需不需要对冲的实时判断,这些也都能让AI大展拳脚,更不用说可以实时获取电站出力、市场节点价格、设备运行状态和气象信息。

而这一整套机制的成立,建立在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交易算法系统与风险引擎之间的全链条打通上。未来的能源交易员,可能不是最懂市场的那个人,而是最信任模型的那个人。

AI能将气象、水情、设备状态、市场价格等数据融入统一决策系统,把人类经验中那些感觉这单划算、设备应该稳住这样的判断,转化为数学建模与策略优化。

它知道现在投低价可能白忙一场、晚两小时投标或许利润更大,于是不再一味追求“上得快”,而是追求“划得来”。

设备检修上,大模型不再等出故障才来处理,而是提出建议:“这个轴承还能撑28小时,但超过就有80%的概率出现轻微异常”。于是,运维不再凭经验听声辨异。

调度运行中,AI也不是辅助参考,而是主动建议甚至自动执行。

像“大瓦特·驭电”这样的智能仿真模型,能在几秒内跑出千万级数据模拟,预测不同调度方案的安全风险、负荷平衡能力和经济成本。

根据天眼查综合信息显示,模型是基于海量数据推演、多轮验证和持续反馈形成的科学决策依据。比如,在新能源功率预测上,AI模型引入时间序列建模+深度学习+物理融合建模,甚至还带先验知识注入,提前让模型知道沙尘天气会影响光伏效率、风切变会扰动风电出力。

模型掂量的代价,也不只是电费和效率,还有安全、可持续、用户体验。

这,正是能源系统进入智能决策时代的标志。

能源大脑之争,是AI“新基建”的新战场

如果说过去的大模型竞争,还停留在谁能做得更像通用人工大模型,那么到了能源行业,大模型比拼就换了维度。

谁能为产业创造“调度权”?谁能在能源系统中赢得“思考权”?

这是一场真正的新基建较量。

天眼查媒体综合信息显示,今天的大模型,不只是语料库里的聪明脑袋,而是变成整个能源系统的中控大脑。不是讲得明白,而是算得精准、调得下来、省得了钱。谁能拥有这样的能源大脑,谁就拥有了整个行业未来的话语权。

而这套“新协议”,谁先写,谁先掌握。别忘了,大模型跑得快,背后是算力、数据、算法三者的组合拳。而能源行业有一项天然优势:超大体量、极高复杂性、深闭环的数据体系。

一个国家级能源集团的数据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AI实验场。

所以,能源大脑本质上不是哪个模型更快、哪个输出更准,而是能真正掌握一整套建模范式与运营模式。这是底层掌控力,是未来能源系统算法层级的主导权。

何况,技术定义场景,场景反哺标准。

一旦某个企业率先跑通50+场景、部署百个智能体、实现实时调度闭环,它就有可能掌握行业未来的参考标准。这种先行者优势最终演化为算法框架的规则构建。

它不是盖厂房,不是建铁塔,而是建算法、建标准、建协议。

当然,能源系统未来不缺电,但缺“聪明的电”。

就像智能驾驶不是看车的发动机,而是看谁掌控了感知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的闭环,能源系统未来的核心也不是发多少、供多少,而是谁更懂怎么调、怎么省、怎么协同。

谁能训练出下一个能源超级大模型,谁就能构建一个更高维度的能源秩序。

而这,正是大模型真正进入生产力核心地带的标志。

所以,终局是什么?

是每个电厂、每块光伏板、每个风机,都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挂接在一个能思考的能源网络上;是智能调度、运维、交易、安全全部并行,人类只是提问,AI随时回答;是能源AI像水、电、路网一样,变成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相对于智能驾驶的风驰电掣,这里的试炼则更深,也更慢。因为,每一个判断,都必须对得起整片电网的稳定。

如果说AI的第一轮爆发是理解语言,那第二轮,可能是理解能量。而真正值得想象的,是当它嵌入整张能源网络之中,人们面对的,或许不是一个会回答的AI,而是一个能主动托住一座座城市光明的智慧底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零态LT”(ID:LingTai_LT),作者:林飞雪,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大变局。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