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太让人生气了,戴 Tiffany 能克得住吗?

果壳·2025年08月23日 08:48
生活太失控了,先克制那个活蹦乱跳的领导

去年刮过的“Tiffany克领导”风今年又刮起来了,主推单品是这个爱心小牌牌:

品牌方甚至出了一款有24个爱心小牌牌的手链,咱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方便大家团购,24个人一人一个:

在小红书上,就有用户发起“拼团”邀请

去年刮这股风时,据说缘由是“Tiffany”发音与“踢翻你”相似,因此能克走讨厌的领导,让自己的工作轻松一些。

打开小红书随手一翻,就能翻到不少人信誓旦旦地说“克走了三个领导”,或是“虽然没克走,但领导倒霉了”,令被领导折腾得不行的上班族们心旌摇曳,恨不得立刻下单拥有这玄学神器。

甚至还有用户分享了“克”走领导的完整时间线

更有甚者表示领导根本配不上Tiffany,于是用回形针制作了造型相似的手链,效果也是杠杠的:

右图:Tiffany Hardwear手链

现在,在各位发出“消费主义陷阱”的声音之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其实有其合理甚至可取之处。

当领导成为行走的“失控感制造机”

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都需要控制感(need for control)。

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周边环境,并且自己的行为能产生预期的结果,这对我们个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今天你想吃西瓜,于是来到水果摊前挑挑拣拣,拍拍瓜听听声音,还要跟老板讨价还价。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行使你的“控制权”。当你切开西瓜,发现果然又甜又沙,那种“我就知道这瓜不错”的满足感,远超过别人随手递给你一块西瓜的快乐。

而对于上班占了大部分清醒时间的人来说,领导的靠谱程度,是ta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控制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个人可以能力很强、行事很稳当,但就因为拥有一个不靠谱的领导而干活干到崩溃。

在一条标题为《大家有对自己的领导产生生理性厌恶的吗》的帖子中,大家纷纷吐露真言。

这样的领导时常帮助我们温习一些成语:

朝令夕改:昨天要这样的版本,今天又要那样的版本,还说是你昨天听错了;

为所欲为:决策全凭个人心情,工作没有一套流程和审核标准,什么时候想找下属就什么时候找;

阴晴不定: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场合,你不知道ta什么时候高兴,什么时候生气……

当我们必须向这样的领导汇报时,工作就处处充满失控感:我们很难预测对方的行为,进而很难预料自己所做的工作能产生的结果。

这时候我们可能就会生出一些追求稳定、可控的生活方式的心情,比如回家种地——地里的土豆可不会半夜突然打电话过来喊人加班。

生活需要一个“敌人”

其实,如果生活其他方面都一帆风顺,领导再不靠谱也罪不至“被克”。但问题就在于,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随机分布的、不可预测的危机,时刻暗示着失控的风险。

面对这种普遍的失控感,人们找到了一个应对策略——把领导标注为一个具体的“敌人”。这是因为除了亲密、信任的关系,我们还需要一些敌对关系(enemyship)。

敌对关系指的是一种充满敌意的、一方积极寻求另一方的失败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令人不快,但是它却有着重要的心理功能。

工作太苦,需要给自己树立一个“针对”的对象 | pixabay

当生活中充斥着模糊无形的威胁时,我们会感到深深的无力。但如果能找到一个“具体的敌人”,将对未知因素的恐惧都倾注在ta身上,焦虑反而会减轻——与虚无缥缈的风险不同,具体的敌人是可以对抗的。

因此,拥有一个需要对抗的“敌人”, 能让我们更少地感知风险威胁,在失控的生活中重新找回一丝掌控感。

花钱买个错觉,不亏

除了将领导视为生活中的敌人,想要重拾控制感,行动也很重要。

“购买一个银质的爱心小牌牌”这一具体的行动,就是一种为了重获控制感而做的努力。即便这个小牌牌客观上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他们有所行动了——光是这种行动,就能带来一种“事情还在掌控中”的错觉。

耶鲁大学的埃伦·J·兰格(Ellen J. Langer)在1975年提出了“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这一概念,指的是人们对成功的期望过度高于客观概率的现象。尤其当我们付出了努力、做出了选择(比如花钱购买爱心小牌牌)时,这种错觉会更加强烈。

虽说是“错觉”,但是它确实能提升人们面对客观事物时的自信。对于陷入无助的人来说,哪怕是虚幻的控制感,也比完全的失控好得多。通过了这种仪式化的行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出口,安置那些无处可放的焦虑和愤怒,重拾对生活的掌控。

毕竟,如果长期处在对生活失控、对结果缺乏信心的状态中,人是有可能因为长期的无助感而患上抑郁的。

如此看来,购买“克领导”手链的朋友们,不过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内心的安宁罢了。希望这个小小的仪式,真的能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

当然,以上这些相对积极的心理过程,都只会发生在真正理解这件事是为了重拾控制感和安置情绪的人身上。

银质小牌牌并不能真的“克领导”,但它或许能帮助我们释放情绪,重拾自信,进而获得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包括职场上的困境。

最重要的不是对抗谁,而是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可能是一个小牌牌,可能是一个习惯,也可能是一种信念——这些看似微小的支撑,恰恰是我们在风浪中稳住自己的方式。

真正能“克”一切困难的,是强大的你。

参考文献

[1] Leotti, L. A., Iyengar, S. S., & Ochsner, K. N. (2010). Born to choose: The origins and value of the need 

for control.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4(10), 457-463.

[2] Adams, G. (2005). The cultural grounding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Enemyship in North American and West African worl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 948 –968.

[3] Sullivan, D., Landau, M. J., & Rothschild, Z. K. (2010). An existential function of enemyship: evidence that people attribute influence to personal and political enemies to compensate for threats to contro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8(3), 43

[4] Langer, E. J. (1975). The illusion of contro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2(2), 311. 

[5] Mineka, S., & Hendersen, R. W. (1985). Controllability and predictability in acquired motivat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作者:阿蓝

编辑:八云

题图来源:小红书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果壳”(ID:Guokr42),作者:阿蓝,36氪经授权发布。

+1
5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近日,“东方甄选前CEO孙东旭或将离职”的消息在网络引发舆论关注。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