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难戴”,但为何厂商却停不下来?
01 小米退货、苹果难销
苹果Vision Pro,曾被寄予厚望,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2024年末,彭博社报道其销量不足50万台,使用率也不高,MacRumors更是发文指出,因市场需求疲软,苹果或已停产Vision Pro。这款售价高昂且缺少“杀手级应用”的产品,终究没能成为市场上的爆款,出货量十分有限,成了科技行业的一个遗憾。
与此同时,轻量化AI眼镜却异军突起。
自2022年11月ChatGPT问世后,AI技术席卷科技行业,智能眼镜领域也随之发生变革。曾经,智能眼镜主要分为AR、VR两类,但使用体验不佳,出货量与智能手机相比差距巨大。
不过,“all in”元宇宙的Meta联合雷朋推出了AI眼镜Ray - Ban Meta,彻底抛弃了传统AR、VR设备臃肿的元器件,引入AI技术,实现了拍照、录像、通话、AI问答等功能。
AI眼镜虽火,却也并非完美无缺。
它缺少显示能力,在体验层面存在巨大短板。
就像雷鸟创新CEO李宏伟所说:“我们不单需要AI技术,还需要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
网友去日本旅行,带了小米AI眼镜,本想借助其翻译功能方便交流,结果发现翻译日文菜单时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蹦,效率极低,还不如用手机拍照翻译。
目前AI眼镜离不开手机,拍摄的照片、视频等内容需导入手机查看,调整设置也离不开手机App。
这表明,AI眼镜难以像智能手机一样承载更多信息,成为大众计算平台。
在小米退货、苹果难销、AI眼镜存在劣势的情况下,vivo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加码MR设备。
2025年8月13日,vivo官宣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将于8月21日发布。从宣传海报来看,其外观与Vision Pro类似,采用环绕式头戴设计和编织材质头带。
产品经理透露,vivo Vision非常轻,跟AirPods Max差不多,拥有简约质感与优雅气质,体验还很“上头”。
而且,vivo Vision价格明显低于Vision Pro,数码博主爆料称其价格低于2万元,比Vision Pro低30%左右。
vivo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或许是对MR设备和AI眼镜的优劣有着独到理解。MR设备拥有显示屏,可以缝合虚拟世界与现实环境之间的“裂痕”,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网友体验Vision Pro后表示:“Vision Pro比一般的VR眼镜震撼得多,非常清晰,看视频非常爽。而且还能一键切换虚拟和现实,感觉非常科幻。”
但网友也没有购买,因为觉得“投入产出比不理想”,佩戴时间长很累,花3万元购买不划算。
这正是Vision Pro被市场抛弃的关键原因,缺乏“杀手级应用”且价格昂贵。
不过,vivo Vision针对性地补足了Vision Pro的诸多短板,其重量控制得很好,长期佩戴舒适性优于Vision Pro。
同时,显示规格可能是行业Top级,硬件上了高通骁龙4nm平台,交互和内容目标对标苹果。
而且,考虑到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Vision Pro近7日成交均价为1.6万元,为了吸引消费者,vivo Vision价格或许不会高于1.6万元。
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看,vivo推出vivo Vision有着更为高远的目标。
2025年3月,vivo执行副总宣布成立机器人Lab,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影像两大技术驱动,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vivo Vision更高维度的战略价值,是成为机器人的“眼睛”。其外壳拥有多个传感器,包括采集空间信息的LiDAR、结构光深度以及红外传感器。
如果vivo Vision可以大规模出货,vivo就能通过采集到的海量实时空间数据,不断优化空间识别能力,为人形机器人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02 AI眼镜为什么难戴?
智能眼镜,这个听起来酷炫至极,仿佛科幻电影中走出的科技产物,却并未如预期般迅速普及,是为什么?
第一电量焦虑,如影随形。
眼镜,作为贴身佩戴之物,舒适度无疑是首要考量。市面上最轻的眼镜,轻若无物,戴久了几乎无感。
智能眼镜要想达到同样的舒适度,却面临着重重挑战。
它要在有限的重量内,塞进电池、芯片、摄像头等一系列电子元件,留给电池的空间,实在是小得可怜。
有人或许会问,就不能研发出小体积、大电量的电池吗?这便涉及到了“能量密度”的问题。
想象一下电池是个行李箱,能量密度就是它能装多少东西。现在的锂电池,已经是全球最成熟的技术,装得满满当当。想要再塞更多?要么换箱子,但目前没有更好的选择;要么硬塞,可那结果,可能是爆炸。
以秋果计划的Wigain XR眼镜为例,其眼镜机身内置600毫安电池,再搭配6000毫安电池的station,才勉强保证了长久续航。
第二不够人性化。
智能眼镜,光能显示信息还远远不够,还得能方便地操作。
衡量一个计算平台好不好用,关键看“交互带宽”——输入和输出的效率。
电脑,如同高速公路,键盘打字快准狠,鼠标指哪打哪,画图、写小说、做表格,样样精通。手机,则像水泥马路,屏幕戳来戳去,效率已大打折扣。打字慢,操作精度差,没人真用手机写几十万字或做精细设计图,它主要是用来“看”的。
而智能眼镜,要想在操作上更进一步,就必须找到更高效、更人性化的交互方式。
最后,摄像头带来的信任危机。
这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社会契约”的范畴。
一个基本的默契是,没我同意,你不能拍我。用手机拍别人,动作明显,对方能察觉,能选择同意或拒绝。但智能眼镜的摄像头,却让“拍摄”这个动作变得隐秘起来。
我戴着眼镜看你,是在看你?在录你?还是发呆?你根本不知道!
这和无人机刚出来时引发的恐慌如出一辙。后来无人机有了“电子围栏”,系统限制飞行区域,才逐渐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智能眼镜,同样需要这样的“信任围栏”。这需要各大眼镜厂商和相关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去建立和完善。
03 AI眼镜:巨头扎堆却难获用户心,为何厂商仍“执迷不悟”?
在AI眼镜市场,尽管用户反馈冷淡,厂商却依旧热情高涨,前赴后继地投身其中。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与考量?
首当其冲,就是大环境支持!
在科技行业,随着AI技术逐渐成熟,具身智能已成为一大风口。
头豹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为4186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6328亿元。众多科技公司纷纷瞄准机器人赛道,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要成为空间机器人企业,字节开发的机器人也已累计量产超千台。宇树科技CEO王兴兴认为,通用AI大规模成熟后,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制造一台人形机器人。
不过,眼下的AI行业,尤其是面向消费者的C端领域,还是陷入一个尴尬的瓶颈期:热闹有余,赚钱无门。各类AI产品层出不穷,形态多样,但大多只是用户“用得上”,远未达到“离不开”的程度。
即便是ChatGPT这样的明星产品,也主要局限在办公场景,难以成为真正的“杀手级应用”。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些AI应用依然依附于手机和PC这些传统终端,难以突破原有生态的束缚,开辟新的天地。
这不,早期的AR眼镜产品曾试图打入消费市场,但因体验有限、覆盖场景太少,最终未能成功。随着大模型和云端协同能力走向成熟,AI眼镜的潜能被真正激活。
“不过,大厂们还在孜孜不倦迭代ing”。
以阿里的夸克眼镜为例,它试图将导航、支付、比价等服务无缝整合,打造“无感化”的场景闭环,实现“看一眼即支付”“实时比价”这样的流畅体验。
AI眼镜被寄予厚望,被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核心的移动入口,Meta、小米等巨头更是将其定位为“随身AI助理”的终极载体。
更重要的是,和纯软件应用相比,智能硬件提供了一条更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硬件本身就能卖钱,后续还能通过内容订阅、增值服务等方式扩展盈利模式,为用户提供更直观、沉浸、便捷的体验。
市场数据也给出了积极反馈: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大幅增长,中国市场更是夸张,同比增长显著。小米的首款AI眼镜也取得了开门红,3天卖5万副,线下断货,一下就把国内对AI眼镜的关注度给拉起来了。光是今年二季度,就有多家巨头纷纷上新AI眼镜,如今,阿里也加入了这场战局。
但用户对AI眼镜的实际反馈还是不如厂商预期。
调研显示,只有少数用户是被AI功能吸引,大部分使用频率集中在拍照和立体声,且对AI功能满意者寥寥。用户使用AI眼镜,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歌、拍照。虽然各家厂商看似都有点“独门绝技”,但整个市场仍处于“启蒙”阶段,远没有哪家能筑起真正的“护城河”。佩戴不适、续航短板、AI交互体验生硬等问题依然明显,大家都在摸索试探,呈现的是“群雄混战”的格局。
但即便如此,厂商们依然没有放弃,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需要经历这样的阵痛期。
在这场“群雄混战”中,谁能够率先突破瓶颈,解决用户痛点,谁就能在这场科技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赢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值之家”,作者:孙鑫鑫,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