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条越早知道越好的道理
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7条对我影响很深的道理。
它们是我这些年来的经验之谈,也是我走了很多弯路之后的感受和心得。
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帮你打开一些思路和可能性。
1. 一切都是概率,我们能做的不是控制结果,而是改变概率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许多因素影响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这件事发生的概率。这些因素,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逆向的,把所有的概率加总起来,就是这件事发生的概率。
但在这些因素里面,有许多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们可能取决于其他人,可能取决于大环境……而有些是完全随机的,我们一般把它们叫作「运气」。剩下能够被我们控制和干预的,很可能并不会很多。
随便打个比方:一件事情可能受100个因素影响,其中可能只有10个因素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它们加起来可能只占了20%的概率。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们也只能决定20%的概率。剩下的80%,可能由其他因素和运气决定。
当然,上述的数字都是我随便一说的。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控制的的确不多。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线性因果的幻觉,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到那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已。
因此,一个更好的思路是:把「我做了A,一定能得到B」的想法换掉,用「我做了A,它能提高B发生的概率」来替代它。
我做了很多安排和准备,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能够规避掉风险,只是在我能控制的范围内,尽可能降低「发生坏事情」的概率。最终结果如何,并不是我的行动能够决定的。
我好好锻炼、注意饮食和作息,并不能百分百确保我不会生病,只是降低了我生病的概率。我改掉熬夜,生病的概率可能降低2%;不喝含糖饮料,生病概率可能降低1%;每天锻炼身体,生病概率可能降低4%……
诸如此类。把自己的行为、思考和最终的结果松绑,用概率的视角去看待一切。
我们并不需要追求100%,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增加好事发生的概率,降低坏事发生的概率。并最终在结果发生时,无论是好是坏,无论大概率小概率,都去接受它。
2. 想要得到什么,得首先把自己放到可能性里面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扰:我很厉害,很优秀,但总是得不到充足的机会,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问题在于:机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得想办法去展示自己,才有可能被别人看到,才有可能被机会垂青。
很多时候,一个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在别人眼中很成功的人,一定比别人懂得更多、认知更深刻吗?不一定。很可能只是因为什么呢?在每一个别人选择「算了」「下次吧」「再看看」的关口,他都选择了「试一试」。
如果你想寻求改变,那么不管你多忙、多没时间、没准备好……你所要考虑的,永远都是:我如何能够挤出时间去做出一些行动,来提高好事发生的概率?
你完全不去做,它就是0%;你去做了,它可能是5%、10%……尽管可能很微小,但它是可以累积的。日积月累,事情就会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倾斜。
这跟抽奖的道理是一样的。你想中奖,首先得把自己放进奖池里。即使中奖的概率很低,但你可以不断尝试,10次、100次、1000次……
只要你累积得足够多,你一直没有成功的概率,就会变得极其微小。
3. 越注重结果,把结果看得越重,它可能反而越不会如我们所愿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幸福的悖论」,它是积极心理学领域一个很前沿的成果,指的是:
当你越努力地去追求幸福时,你反而会越容易感到不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当你非常用力去追求幸福时,你实际上相当于提高了自己的期望值。你会在内心想象:我只要做成了这件事,就可以获得快乐/满足/奖赏/幸福了……
这种想象会不断提高我们的期望,把我们对奖赏的期望值拉得非常高。
但大多数时候,一件事情的奖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实际跟想象的落差,就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失落。此时,你就会产生质疑:我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劳动、心血……但得到的却这么少,这岂不是太不公平了?
正是这一点,使得我们越努力追求幸福,越难以真正感受到幸福。
我们知道,幸福来源于实际得到的奖赏跟预期的奖赏之差。差值为正,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差值越大,感受到的幸福越大。一旦差值变成负数,那自然就感觉不到幸福了。
所以,一个建议是: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注重结果。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感受过程里自己才能的发挥,克服问题的经历,思考的感受,动手的手感,以及任何一丝一毫的成就感、满足感、充实感……
也就是说,从做这件事本身获得反馈,而不是从它的结果得到反馈。
这样一来,这件事情就变成了:我已经从它本身得到了奖赏,那么做完它之后的奖赏,就完全是额外的了。如果足够多,那很好,是意外之喜;如果不够多,那也不要紧,反正它完全是额外的,多多益善。
4. 把行动作为默认选项,当陷入思考中、想不明白时,就动手去做
我们经常执着于去做一些很复杂、很麻烦的事情,但却常常忘了:要做好一件事,许多时候并不需要那么复杂,只需要专注于最简单、最直接的目标就好。
就像写作。使用什么工具写作,建立什么样的流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这些重要吗?可能也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什么?可能就是最简单的做法:多写。
同样,读书、学习、建立知识体系,市面上有大量的方法和教程,它们可能也很有用,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同样是最简单的做法:多看。
你想让身体保持健康,不需要去做太复杂的锻炼,只需要多起来活动,做做拉伸和伸展,不要一直久坐,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想让情绪保持健康?那就多晒晒太阳,投入到你手头上在做的事情,平静地接受脑海中的念头,不要胡思乱想就好。
想让大脑保持健康?那就多出门散步,闲暇时读点需要动脑的书,多跟朋友谈天说地,就差不多了。
我们往往囿于思考,经常会陷入分析、思考、决策……的怪圈里面,企图把一切都想清楚、想明白,找到最优解。但很多时候,更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往往就是立刻去行动。
动起来,从行动中获得反馈,再根据反馈来调整——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就比许多思维技巧和方法论都有用。
因此,我想对你说的是:请把行动作为默认选项。
当你陷入犹豫和徘徊的时候,当你不知道如何抉择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陷入过度分析和准备的时候……请立刻让自己动起来。
不论做什么都好,从最简单的行动做起,让自己保持行动的手感和状态。
5. 我们并不需要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只需要把重要的事情尽量做好就行
许多事情都有这么一个特征:把它做到70分,可能要花30分力气;但想把它做到100分,可能就要花80分的力气。
所以,如果对一切事物都要求做到完美,就会导致这么一个结果: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只要它发生了,你都会觉得很严重,都会对它严阵以待。你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懈怠而把「本可以做到完美」的事情没有做到完美,因此你会鼓起精神去面对每件事情。
但这样一来,你就会陷入一个怪圈:你的生活几乎都是在「救火」,几乎都在疲于奔命,很少会有享受过程的时候。
也就是说:许多问题可能本身并不困难,是你过度追求完美的心态,使它变得困难。
但实际上,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遵循二八定律的:我们工作和生活80%的质量,可能是由20%重要的事情决定的。
我们有必要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吗?其实没必要,我们只需要把这最重要的20%做到完美,剩下的80%做到合格就可以了。
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识别生活中不同事情的重要性。分辨出哪些是重要的、优先的、值得花费精力去做的;哪些是次要的、可做可不做、只用做到合格就好的。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这就需要你对生活有更多的经历和复盘了。但最首要的就是:放下「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的心态,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有闲暇去考虑:如何评判问题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不要害怕自己会犯错 —— 犯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要能够从犯错中学到经验,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更不要害怕自己没能满足别人的期待 —— 我们的生活首先是要让自己舒服,要对自己有所交待,要对自己负责。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满足别人的期待。
做到自己所能做的,没必要对结果背负上太多的心理负担。我们只需要让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
6. 问题是客观的,但是难不难、能不能解决,其实是主观的。它由我们的心态决定
当我们遭遇困难时,身体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我们的大脑会先扫描周围环境。当它觉察到困难的存在时,就会发出一个信号,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以此来应对挑战。
这时,如果我们内心深处认为难以应对目前的状态,认为这个状态是难以控制的,大脑就会产生这样的判断:我是不安全的,需要节省能量。那么,我们的状态就会被约束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免浪费能量。
这就会导致我们瞻前顾后、束手束脚,难以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如果时间一长,大脑就会感到焦躁,因为它不知道这种危险的状态还要持续多久。为了规避危险,它只能一直让我们处于应激状态之中。这就形成了「慢性压力」。
这种慢性压力实质上是对身体的一种透支,因此它会导致焦虑,损害我们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对身心造成损害。
反过来,如果我们觉得能够解决目前的问题,大脑会怎么样呢?它就会释放能量,把状态调适到最佳,以便于一鼓作气、摧枯拉朽地把面前的障碍解决掉。这就是「兴奋」。它的实质,就是用高度的身体唤醒来回应压力。
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来自内心的激情,会感到浑身充满力量,斗志十足 —— 这其实就是大脑释放能量的表现。它把能量集中在了当前的问题上,让我们能够用120%的状态去面对它。
于是,这种压力就会更容易消除,不会长时间地困扰我们,也就不会堆积形成慢性压力。
所以,当你感到紧张时,当你面临压力时,一个有效的办法,不是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而是转变自己的思路,告诉自己:
既然这个问题无法逃避,那我不妨把它当成一种挑战,来测试我的能力,看看我又成长了多少。
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兴奋起来,让大脑释放能量,让全身进入一个更佳的状态。这或许是一种更好的做法。
7. 有时候,追求有趣可能比追求有用更重要:快乐本身就是最大的「有用」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总是告诉我们,要追求「有用」,要把某个目标作为唯一的追求,除此之外都是没用的,只会浪费时间。
读书的时候,这个目标可能是成绩;毕业之后,这个目标可能是收入。这就导致一件事:许多人的生活可能过得并不差,但你要问他是否快乐,好像也不怎么快乐。
实际上,什么才是令人满足的生活?是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那么一两件你发自内心地喜欢,能够从中获得乐趣,不需要考虑成本,也不需要考虑所谓「收益」的事情。
但也正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影响,许多人面对这个问题时总是一脸茫然: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情,也没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在生活中努力抽出10-20%的时间,去尝试一些平时比较少涉猎的领域,拓展生活的可能性。可以是学习一些新领域,入门一些技能,也可以是参与一些社群和活动,寻找一些契合自己的爱好。
在这个过程中,无需关注投入产出比,你唯一要关注的就是:当你投入其中的时候,你能否感受到「快乐」。
不要患得患失,更不要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 快乐也是一种收获,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收获,请不要忽视它。
生活不是一条笔直的路,而是一条河流。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从此岸更快地抵达彼岸,而是让这趟渡航更有趣、更充实一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