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来了,但要小心
7月数据显示,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而非银存款大增2.14万亿,说明居民储蓄正在通过证券账户进入股市。公募基金发行回暖,险资加大权益配置,外资也在美联储降息背景下加速流入。
8月20日,A股指数再次刷新近十年来的新高,上证指数最高达到3767点,距离3800点大关仅一步之遥。全天两市成交额虽不如8月18日,但仍然保持在2万亿以上的高位,最终成交2.41万亿。
8月18日上午10时许,A股市值总和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与此同时,上证指数也一举突破3731点的关键关口创近十年新高,两市成交额高达2.76万亿。
朋友圈里“牛回来了”的呼声此起彼伏,各路券商营销闻风而动,这熟悉的场景仿佛让人们回到了那些激情燃烧的投资岁月。
(券商营销短信)
市场沸腾:数据告诉你有多火
最近的A股市场就像坐上了火箭。
8月20日,市场全天先降后升,沪指、深成指、科创50指数均创年内新高,市场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个股涨多跌少,全市场超3600只个股上涨。
日内共有86股涨停。焦点股方面,济民健康晋级5连板,汽车产业链的腾龙股份6天5板,算力产业链的电子城7天5板、汉钟精机4连板,机器人叠加消费电子概念的科森科技4连板。
“牛市旗手”的金融板块此前表现已十分亮眼。例如指南针之前连续两个交易日收获20cm涨停,从“924行情”启动至今,股价已经暴涨4倍;同花顺、财富趋势在8月18日当天大涨15%,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就连“券商一哥”中信证券也被东方财富紧追不舍,后者市值达到4500亿元,距离中信证券的4700亿仅一步之遥。
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场情绪的持续升温。
更具标志性的是,8月13日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这是另一个历史性时刻。与此同时,两融余额也传来重磅消息:截至8月1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合计达到20056.89亿元,时隔十年重新站上2万亿元大关,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67.36亿元。成交量和两融余额的双双破万亿。
最近的各种现象就像给市场注入了强心剂,让投资者信心倍增。
牛市推手:这些因素在发力
牛市的到来从来不是偶然,背后是多重利好因素的共振。
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7月出口数据在复杂的全球贸易环境中逆势增长,给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CPI和PPI环比数据也在改善,说明物价水平在向好发展,企业盈利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方面更是“组合拳”不断。2025年以来,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操作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让股市“不差钱”。在行业政策上,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领域得到大力支持,引导资金流向最有潜力的产业。
全球货币政策也很给力,美联储将在9月大概率大幅降息,全球主要央行也都在放水,这让A股成为国际资金眼中的“香饽饽”。
资金面上更是“粮草充足”。除了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居民资金、机构资金、外资都在加速入市。
7月数据显示,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而非银存款大增2.14万亿,说明居民储蓄正在通过证券账户进入股市。公募基金发行回暖,险资加大权益配置,外资也在美联储降息背景下加速流入。这些资金形成合力,推动股市不断走高。
历史对比:这次和2015年不同
提到两融余额破2万亿,很多投资者会想起2015年的牛市。
回望历史,上一次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是在 2015年5月20日-2015年7月1日期间,共有30个交易日两融余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峰值出现在2015年6月18日,达22666.35亿元 。当时正处于杠杆牛市的加速阶段,市场情绪极度亢奋,上证指数在6月12日创下5178.19点的阶段性高点。
随后市场急转直下,出现连续猛烈回调,杠杆资金踩踏,融资盘大规模平仓导致流动性危机,两融余额在短短20个交易日内锐减近40%,至7月10日跌破1.3万亿元 。形成了牛市之后的“股灾”,“熔断”等词也是那会流行起来,相信很多老股民都记忆犹新。
不过有专家表示,现在和2015年有很大不同。2015年是“快牛”、“疯牛”,场内融资和场外配资疯狂加杠杆,最终导致泡沫破裂。而现在严格管控场外配资,市场是“慢牛”行情,这种稳步上涨更有利于持续。而且经过多年发展,市场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已经显著提升,投资者也更理性成熟。
冷静思考:牛市中更要保持良好心态
虽然最近的牛市行情令人兴奋,但风险也不能忽视。
巨量成交和两融余额大增背后,隐藏着潜在风险。
一方面,部分板块和个股可能存在估值过高的问题,一旦市场情绪变化,容易出现回调。另一方面,杠杆资金增加会加大市场波动,如果走势不及预期,融资盘平仓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在牛市行情中,最危险的莫过于投资者被赚钱效应冲昏头脑而陷入贪功冒进的误区,实际上牛市反而更容易让投资者亏钱。
当指数持续走高、身边人都在谈论股市盈利时,许多人会失去理性判断,盲目跟风追涨那些已经大幅上涨的热门股。他们往往忽视个股的基本面和估值水平,仅凭“别人都在买”、“股价还会涨”的心态入场,殊不知此时股价可能已处于高位,一旦市场风向转变,高位接盘者将面临巨大损失。
对此,著名投资人段永平曾多次强调:“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不明白的东西不碰。” 在他看来,投资的本质是对企业价值的判断,而非追逐市场情绪或短期价格波动。牛市中那些被资金爆炒的热门股,若脱离了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和成长逻辑,最终只会是 “空中楼阁”。他举例说:“就像你不会因为一家商店门口排起长队就盲目加盟,买股票也不能因为股价在涨就跟风买入,你得搞清楚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
加杠杆操作在牛市中更是大忌,一些投资者看到市场上涨便急于通过融资、配资等方式放大资金规模,渴望快速实现财富翻倍。但杠杆是把双刃剑,在市场上涨时能放大收益,可一旦市场出现回调,亏损也会同步放大,甚至可能在短期内被强制平仓,一夜之间血本无归。在2015年牛市中,无数投资者因高杠杆遭遇惨痛教训,这样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段永平对杠杆的态度一向明确而坚决:“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因为市场短期波动是不可预测的,杠杆会让你在极端情况下失去选择权。” 他曾在访谈中提到,即便是对自己极度看好的公司,也绝不会使用杠杆买入,因为“市场非理性的时间可能比你能承受亏损的时间更长”。牛市中看似确定的上涨趋势,往往隐藏着突发的回调风险,而杠杆会将这种风险无限放大,最终摧毁投资者的本金和心态。
此外,牛市中板块轮动速度快,不少投资者频繁交易、追涨杀跌,试图抓住每一个热点板块,结果往往是在不断的买卖中付出高额手续费,还可能因错过主升浪或踩错节奏而亏损。
更有甚者,在牛市后期才被赚钱效应吸引入市,此时市场风险已累积到较高水平,他们满怀期待地投入资金,却恰好赶上市场调整,成为牛市最后的“接盘侠”。
因此,在牛市中投资者更应保持冷静,坚守投资原则,合理控制仓位,远离杠杆,不盲目追逐热点,选择估值合理、质地优良的标的长期持有,才能真正在牛市中实现稳健盈利,而非沦为风险的牺牲品。
结语
当前A股的火热行情让投资者重拾激情,但牛市中更需理性。尽管经济复苏、政策支持等为市场注入动力,且与2015年相比风险可控,但高估值、杠杆风险仍需警惕。投资者应坚守原则,远离盲目追涨和高杠杆,聚焦优质标的长期持有,方能在行情中稳健前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来咖智库”(ID:laikazk),作者:金刀,编辑:G3007,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