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Robotaxi+不是如祺出行的解药
“出行服务的未来必然是Robotaxi。”如祺出行CEO蒋华在Robotaxi+战略发布会上表示,Robotaxi赛道已经进入比拼落地能力阶段,“能否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将决定玩家是否有资格在这个赛道走下去。“
在网约车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的情况下,如祺出行押宝Robotaxi,目前Robotaxi车队规模已突破300辆,运营站点超过4000个。并于今年7月启动“Robotaxi+”战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Robotaxi解决方案,并扩大车队和运营规模,为Robotaxi搭好基建。
这意味着“Robotaxi+”的“+”是从轻资产模式到重资产模式的转变,然而,如祺出行长期依赖第三方平台获取订单,自营平台流量未达预期,持续增长的第三方平台服务费用、司机服务费用和汽车服务站费用使收入成本增加,企业依然盈利承压。
如祺出行毛利率连续数年为负的状况,能否支撑“Robotaxi+”策略落地及Robotaxi的后续研发仍是未知数。
另外,网约车市场中的头部玩家——百度地图和滴滴出行也在布局Robotaxi,当头部玩家凭借资金、数据、流量优势构建各自品牌的Robotaxi生态,如祺出行所谓的“Robotaxi+”(将Robotaxi接入其他平台)将有落空风险。对于如祺出行来说,短期内实现Robotaxi商业化落地或仍是“宏大目标”。
01 从“Robotaxi”到“Robotaxi+”
目前,滴滴出行凭借先发优势在网约车市场中占据70%的份额,多数二线网约车品牌处于流量洼地,为提升盈利能力,部分品牌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例如,曹操出行聚焦“定制化”出行服务,而如祺出行则在Robotaxi赛道孤注一掷。
截至2025年,如祺出行的Robotaxi的发展道路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战略启动阶段。2021年,如祺出行开始推动Robotaxi的开发与商业化,并先后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达成合作,引入L4及以上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同年,广汽集团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达成合作,共同推进Robotaxi商业化。至此,如祺出行完成Robotaxi的技术和制造的拼图。
落地运营。2022年,如祺出行推出全球首个开放性Robotaxi运营科技平台,向第三方自动驾驶车辆开放接入。同年10月,在广州南沙将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xi结合,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营,如祺出行官方称为“全球首个实现Robotaxi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
扩张阶段。开启该模式一年后,如祺出行迈出Robotaxi扩张的步伐。2023年,如祺出行将站点从南沙延伸至深圳宝安、南山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平台自有Robotaxi车队规模突破100辆,安全运营里程累计超过100万公里。2024年,如祺出行港股上市后,车队规模达到300辆,运营站点4000+。
再到今年7月,如祺出行发布“Robotaxi+”战略。
相比之前的规划,如祺出行这次在推出Robotaxi开放性平台的基础上,聚合优质产业链资源,面向所有Robotaxi商业化参与方提供Robotaxi规模化运营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Robotaxi资产运营方案、Robotaxi运维方案等。
与此同时,发布“星火计划”和“星河计划”两大拓展计划。“星火计划”下,如祺出行致力于扩大Robotaxi运营范围和车队规模,依托以往经验,对外复制输出全套标准化Robotaxi运营模式,计划在未来5年覆盖100个核心城市,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超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
“星河计划”将在未来5年推动10亿级投资计划,在100个核心城市建设Robotaxi三级运维网络,包括如祺Robotaxi速应场、如祺Robotaxi维保站、如祺Robotaxi枢纽中心。
从Robotaxi到“Robotaxi+”,既是自动驾驶业务的升级,也是从“轻资产模式”到“重资产模式”的转变,不论是扩大车队规模,还是建立维保站,枢纽中心,均是对如祺出行资金实力的考验。
02 依赖第三方平台的如祺出行
但如祺出行或许并不具备充足的资金。
如祺出行财报显示,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6.27亿元、-6.93亿元和-5.6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0.7%、-7.0%和-1.4%,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且负债持续增加。2021-2023年,收入成本分别为12.59亿元、15.14亿元和23.12亿元,均超过当年收入并持续上涨。
收入成本高企背后的原因有三: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服务费用增加;司机服务费用增加和汽车服务站的成本增加。
其中,第三方出行平台服务费用增加将进一步制约盈利。
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又称聚合平台,即不直接拥有车辆和司机,而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多家网约车平台的运力资源,通过统一入口为乘客提供“一键叫车”服务的第三方平台。例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和美团打车等。
由于“一键打车”服务的便利,用户不必切换软件打车,加上互联网大厂本身自带流量,用户加速流向聚合平台,从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获取订单成为网约车品牌重要的获客途径。
2022年-2023年,如祺出行来自第三方聚合平台的订单比例从28%增加到了59%。在2024年的财报中也提到,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获得的订单量增加。
明显看出,如祺出行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伴随第三方订单量增加而来的是不断攀升的佣金(第三方平台服务费用)。2021-2023年,如祺出行向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支付的佣金分别为691万、2669万、9551万,占其网约车服务收入的比例上涨至5.3%。
与其说是借助第三方平台获客,不如说是“花钱买流量”。更严峻的是,买来的流量难以留存。第三方平台遵循优先低价和高响应运力的流量分配机制,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就是哪个品牌的价格更低或者能更快速满足匹配需求就选择哪家,并没有特定选择偏向,这就决定了第三方平台获取的订单往往无法转化为自身平台的用户,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如祺出行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如祺出行年度乘客留存率分别为31.7%、31.0%和27.8%,呈下降趋势。
在用户对网约车自有平台的粘度无法提升时,品牌只能再次在流量端加码,增加从第三方平台的订单数量,这意味着佣金可能再次走高,增加公司收入成本,挤压公司盈利空间。
除此之外,长期从第三方平台获取订单,让渡客户整体数据,难以构建精确的客户画像,不利于自身平台生态的建设和业务模式的调整。
03 头部品牌自建Robotaxi生态,如祺出行“Robotaxi+”如何继续?
除了资金端承压,网约车市场中头部玩家自建Robotaxi平台对如祺出行落实“Robotaxi+”也是挑战。
“Robotaxi+”可以拆解为两部分:Robotaxi 是生产工具,聚合平台是分发渠道。如祺出行原本的计划是,用广汽的量产车型把单车成本压到 2.1 元/公里,再通过聚合模式把运力卖给所有流量入口。但问题在于,最大的流量入口——百度地图、滴滴出行、高德打车——要么已经自己做Robotaxi,要么正在做。
百度方面,萝卜快跑已在全球36座城市实现Robotaxi商业化运营,中国境内车队规模突破1000辆,累计服务1.1亿人次,且成为国内首个宣布单城盈利并同步向海外规模化扩张的Robotaxi玩家。百度地图日均调用量超过 10 亿次,在这个流量池中,默认优先推荐的是萝卜快跑,几乎不给第三方Robotaxi留下入口。
滴滴自动驾驶最新的C轮融资在2024年10月,融资金额高达21.3亿元,融资用途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有了资金,在Robotaxi赛道上,合适的合作伙伴也至关重要。
滴滴选择与广汽埃安携手上桌Robotaxi,广汽埃安负责造车,滴滴自动驾驶包揽了 L4 级智驾技术与运营服务。媒体报道,合作的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已在测试阶段,按照计划,量产车将以混合派单形式接入滴滴出行网络。
与百度相似的是,滴滴作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同样拥有高年活跃用户和日均交易量,让滴滴积累大量出行场景与真实路况数据,反哺提升运营效率,且可以凭借完善的服务网络与用户基础加速Robotaxi普及。
而这是如祺出行所缺少的。如祺自营平台流量匮乏,依赖第三方平台获取订单,过程中实则让渡各类数据,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难以利用数据反哺Robotaxi运营效率。
此外,滴滴出行已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建设慧桔港,作为L4级Robotaxi全流程自动运维中心,帮助滴滴加速Robotaxi商业化落地。
虽然广汽是如祺出行的股东之一,但显然,广汽并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时与如祺、滴滴合作,押注Robotaxi,而滴滴在资金、数据、流量方面又比如祺更具优势,百度虽然未与广汽合作,但同样上述方面占据优势,如祺的“Robotaxi+”朋友圈似乎面临被迫排除头部玩家的问题。
矛盾的是,如祺出行又依赖头部平台的流量获客,若把它们排除在外,如祺Robotaxi或将面临订单减少的风险,降本增效难以实现,Robotaxi商业化落地仍难以顺利。
如祺想要用Robotaxi为“武器”,以“赢家”的身份出现在网约车赛道,技术、数据与资本缺一不可,而目前的如祺不具备充足的条件,招股书中的2026年实现Robotaxi商业化,让无人驾驶价格低于有人驾驶的规划,短期内或仍停留在纸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市值水晶”,作者:宋火火,编辑:大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