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连锁疯狂扫货,炒菜机器人成“香饽饽”?
最近,中餐圈刮起了一阵“机器人旋风”。
京东七鲜小厨、锅圈、小菜园、老乡鸡这些连锁品牌,都在疯狂抢购炒菜机器人。
有人一次就砸 1 个亿买 2000 台,还有品牌直接把机器人搬进了上百家门店,甚至喊出 “3 年万店” 的扩张目标时,计划采购的机器人数量高达几万台。
这炒菜机器人到底是啥“神器”?能让餐企如此疯狂?
有人说它是 “降本利器”,一台能顶 2-3 个厨师,人力成本直降 40%;
也有人夸它是 “效率王者”,10 分钟的菜 3 分钟搞定,高峰时段还能不乱阵脚;
更有人看重它能让百家门店炒出一个味,完美解决中餐标准化的老大难问题。
但也有人犯嘀咕:这机器炒的菜,能有大厨颠勺的锅气吗?动辄几万块的价格,中小餐厅能扛得住吗?消费者真能接受这“没有灵魂” 的机器菜?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火得发烫的炒菜机器人,看看它到底是餐企的 “救命稻草”,还是被高估的 “概念产物”。
01
中餐连锁疯狂扫货,
炒菜机器人成“香饽饽”
今年京东旗下的“七鲜小厨” 的出现,让炒菜机器人再度备受关注。
据悉,七鲜小厨引入的“美膳狮” 炒菜机器人,由橡鹿科技研发,完美复刻了大厨的烹饪手法,还提供炒菜机 + 菜谱程序 + 后厨智能管理系统的完美闭环模式,最高功率可达 3500W,能真实还原爆炒过程。
一人即可操作三台设备,处理大量订单,一道原本需要 10 分钟的小炒黄牛肉仅需 3 分钟即可完成。若是按照其 3 年内构建万店的目标,其采购的炒菜机器人数量更是高达几万台。
除了京东在大面积采购、加码炒菜机器人,准备打造“社区小炒” 的还有锅圈。
根据界面报道,锅圈通过投资熊猫大师,准备借助炒菜机器人烹饪菜肴,解决家庭烹饪中 “不会做、做不好、做起来麻烦” 等难题,并开拓新门店项目店型 —— 锅圈小炒,目前该门店还处于筹备阶段,已计划近期落地。
除了锅圈和京东外,更早一些布局的还有小菜园、老乡鸡、霸碗等中式快餐品牌。
根据小菜园今年年初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小菜园自 2023 年就开始尝试炒菜机器人,到今年其门店自研的炒菜机已开发到第三代,计划用 1 亿元采购 2000 台单价 5 万元的炒菜机器人。
小菜园在招股书中称,炒菜机器人 “操作调味精准、菜品口感稳定”。
关于炒菜机器人,小菜园是寄予厚望的,如 2024 年小菜园董事会秘书余明珠就曾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炒菜机器人能发挥它的功能最大化,后厨是可以减少人员占比的,目前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观察。”
老乡鸡更是将其一半以上线下门店进行自动化武装。例如,老乡鸡招股书透露,截至 4 月,其有 388 家餐厅采用自动设备,涉及智能炒菜机器人、智能蒸柜、智能鸡汤炉等,更是表示将上市募集的资金一部分计划用于采购 3000 台炒菜机器人。
而霸碗早在 2016 年就开始自研炒菜机器人,历经多年,炒菜机器人完成三次迭代,目前已升至第三代,为单轴双支撑、原地旋转出菜,无需人工辅助。截至 2024 年末,霸碗全国门店超过 500 家,均配有炒菜机器人。
在上述品牌的加码下,越来越多餐企开始加入到炒菜机器人的“抢购浪潮” 中。农耕记、金鼎轩、米村拌饭等快餐品牌也不同程度用上了炒菜机器人。
香天下火锅在国内一些门店将炒饭工作 “外包” 给了机器人,海底捞几年前就有 70 多家门店用上了自动配锅机。
随着餐企需求量的猛增,头部炒菜机器人的咨询量和销量也相继暴涨。奥维云网监测显示,2024 年中国烹饪机器人线上市场销售额达 2.9 亿元,销量约 14 万台,同比大幅增长 54.4%。
还有佛山饪芯机器人有限公司 2024 年的订单量为 3000 多台,预计 2025 年炒菜机器人的订单将新增近万台。
而科沃斯旗下的炒菜机器人品牌添可,2025 年上半年已卖出约 1000 台商用炒菜机器人,合作商家达到 200 多个,上半年销量已是 2024 年全年的两倍多。
02
何为炒菜机器人,
有何能耐?
要搞明白餐企为何加码炒菜机器人,我们就得先弄清楚何为炒菜机器人,以及它具备哪些特定功效,如此,在探讨餐企今年大力加码炒菜机器人采购的原因时,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背后的逻辑。
那何为炒菜机器人呢?所谓炒菜机器人,本质上是将厨师烹饪工艺中的自动翻炒、调味、控温等整个过程,转化为机器能够识别、解读的语言,进而利用机械设备、自动控制、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模拟、完成甚至自动完成烤、炸、蒸、烹等烹饪技巧,以及运用厨师所掌握的大量烹饪知识和方法。
炒菜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前后,也有说最早能追溯到本世纪初。
其应用方面,世界第一台会做中国菜的机器人由繁星科技在 2005 年成功研发出来;
到了 2017 年,炒菜机器人开始进入技术迭代阶段,AI 加炒菜机器人应运而生;
尤其到了 2022 年,更是提出了 AI 技术提升炒菜机器人无感服务人的理念;截止到 2025 年,炒菜机器人才进入规模化阶段。
目前中国智能炒菜机的市场规模,已经从 2020 年的 15.5 亿元,增至 2022 年的 38.7 亿元,更有人预测未来炒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大关。
经过多年的研发,炒菜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不少核心功能。
一是全自动的烹饪过程,从头料到出锅仅需 2-4 分钟,远超人工,只需简单设置,便可自动化完成烹饪过程。
二是多功能烹饪,无论是炒、煮、蒸、煲,商业机器人都可以应用。
三是精准控温,因为炒菜机器人搭载了 AI 控温算法,能够 1:1 复刻大厨的火候配方与手法,能在 15 秒内将锅温升至 300°,并实现温度的精准控制。
四是标准化,通过预设程序装置,将所有菜谱提前输入给炒菜机器人,让它们按照程序方法烹饪出一致的菜品。
五是一键烹饪,炒菜机器人已经覆盖了八大菜系的经典菜品,所有系统都可以调用云菜谱,实现一键自动烹饪、标准化出餐,通过云端管理实现了百城千店同步更新菜谱。
在这些功能的加持下,针对具体场景,炒菜机器人也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家用炒菜机器人,另一种是商用炒菜机器人。所谓家用,就是面对家庭用户,用于日常便捷烹饪,解决人们做饭需求。
研发出的这种家用炒菜机器人支持手机 APP 远程控制,可以提前设置好菜谱、预约烹饪时间,比如上班族下班前设定好晚餐,回家就能直接吃热菜。
这种机器人往往体积更小,更接近于普通的电饭煲,可放置在家庭的橱柜中,而且部分还自带清洗功能,用完可以直接冲一下。其功能除了炒菜之外,还可以炖汤、煮汤、烘焙。
目前,家用炒菜机器人并未在 C 端市场掀起太大水花,市场上备受关注的还是商用机器人。商用机器人专为餐厅、快餐厅、中央厨房等商业场景设计,用于批量快速出餐,满足高频烹饪需求。
目前商用机器人分为几种:敞开式智能炒菜机器人、封闭式智能炒菜机器人、滚筒式炒菜机器人以及托盘式炒菜机器人。
其中滚筒式炒菜机器人容量大,节能效果好,一人可以操作三台,适合做团餐和大锅饭;
封闭式炒菜机器人能有效避免异物进入油锅等问题,减少后厨环境污染,且声音较小;
敞开式智能炒菜机器人锅底底部采用行星式翻炒,受热更均匀,锅体耐受温度可达 400°C,能快速实现高温爆炒;
至于托盘式炒菜机器人,可以直接用于料理包制作,或者一些配好的净菜制作。
03
中餐后厨掀起“机器人风暴”,
炒菜机器人凭啥成“香饽饽”?
最近,中餐连锁行业掀起一股“机器人风暴”,众多商家纷纷大批量抢购炒菜机器人,这一现象着实让人好奇。炒菜机器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有何能耐,竟让中餐连锁企业如此为之疯狂?
1、首先,大幅削减人工成本,直击厨师招工难题。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且采用连锁模式的餐企来说,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人力成本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力成本高昂。如四川熊喵大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向《21CBH》记者透露,他的餐饮生意规模鼎盛之时,需要管理 600 多名厨师 。仅厨师团队这一项,一个月发放工资就高达八九百万元。
二是招工难度大。人力社保局数据表明,厨师已连续三年位列全国最缺工职业,外卖员群体平均年龄 25 岁,而厨师群体平均年龄达 45 岁.
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当下,许多核心厨师、技术骨干为了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更高的职位,开始频繁更换工作,这使得厨师的离职率进一步攀升。
而炒菜机器人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炒菜机器人可以替代厨师的部分工作,一人能够操作多台炒菜机器人。
操作人员根据智能菜谱,可自动投料、自动翻炒,同时还能自动将配好的食材倒入锅中。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例如,香天下餐饮董事长朱全提到,一台炒菜机器人能节省 2 - 3 名人工 ;湘味快餐“霸碗”每家门店配备 3 台炒菜机后,员工仅需1名。
更有业内人士表示,投入炒菜机器人后,门店人力成本大幅缩减 40%,出餐效率从以前的 5 - 10 分钟缩短至 2 - 3 分钟。
2、其次,全力缓解高峰重压,强势打破中餐“现炒” 模式 “烟火低效” 的困局。
在传统的中餐餐饮场景里,尤其是高峰时段,常常面临一个显著问题,即“烟火低效” 矛盾突出。
所谓 “烟火低效”,指的是厨师需要在高温油锅的明火台前,依靠手工操作完成配料、翻炒、调味等步骤。每道菜的炒制时间相当长,大概在十分钟左右。特别是当门店客流激增时,厨师就会陷入订单堆积、手忙脚乱、出品延迟的恶性循环。
这会导致菜品方面,顾客等待时长大幅增加,出品甚至可能慢至 20 分钟以上 。另外,在高峰期,厨师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很容易因疲劳而出现失误,比如盐放多了、火候过头等,这会影响菜品品质,进而对门店口碑产生不良影响。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传统现场烹饪模式存在三大局限性。
其一,人工依赖性强。中餐极为讲究锅气和火候的精准掌握,严重依赖厨师的个人经验与手法,难以通过简单培训实现快速复制,所以对人工的依赖程度很高。
其二,操作流程复杂。从备菜、切片,再到翻炒、调味,需要多个步骤协同配合。而且在高峰期,厨师需要处理大量菜单,注意力严重分散,这使得整个操作流程变得更为繁杂。
其三,环境限制效率。现场烹饪依靠明火灶台加热,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加热速度慢,油烟大,并且单灶台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种菜品,受到物理空间和能量的限制,效率较为低下。
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餐企希望借助炒菜机器人重构烹饪流程,通过标准化、自动化技术突破传统限制。
一炒菜机器人内置智能系统,能预设每道菜的最佳火候、翻炒频率和时间,将每道菜的制作时间压缩至固定的 2 - 3 分钟,实现精准控温。
二,通过机械臂自动完成投料、翻炒、出锅的全过程,避免了人工导致的放料误差和翻炒不均等情况,达成流水式操作。
三单机可同时处理两到三种不同菜品,效率相当于 2 - 3 个厨师,实现了多灶协同作用。
通过上述优势的叠加,炒菜机器人有效解决了“烟火低效” 的困境。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炒菜机器人不再只是科学畅想,而是越发被餐企寄予厚望,有望打破 “烟火低效” 的困局 。
3、最后,炒菜机器人正成为加速行业规模化与连锁化的关键 "引擎"。
如京东准备通过现炒机器人 + 社区现炒模式,投入十亿资金,剑指万家门店;而小菜园为了加速扩张,更是投资一亿购买机器人,为规模增长打地基等。炒菜机器人之所以能成为加速行业规模化与连锁化的关键 "引擎",原因如下:
一是新店开业效率提升。小菜园在招股书中表示,使用机器人后新店盈利周期从 12 个月压缩至 8 个月。
二是标准复制能力增强。芯厨师 AI 炒菜机器人显著提升人效,一名操作员可同时管理 3-4 台设备,人力成本降低 58%;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后厨面积压缩至 0.67㎡,大幅降低门店选址对后厨空间的要求。
三是机器人将成为连锁品牌扩张的核心工具,同时驱动中央厨房、预制菜包、冷链物流与智能终端的高效整合。
四是通过精准控制温度、时间、调料配比,将大师级配方转化为稳定程序,搭配云端菜谱管理系统实现跨门店标准化复制,确保口味一致性,有效实现 "千店一味"。
五是配备智能菜谱系统,支持一键调用标准化菜谱,减少对厨师的依赖;同时通过中央厨房集中采购食材,降低采购成本。
而上述优势刚好打破了传统模式的结构性局限:
首先,中餐烹饪讲究 "锅气" 与手工技艺,需依赖厨师长期经验积累,无法通过简单复制实现规模化;
其次,传统设备无法精准控制火候、时间、调料用量,且缺乏智能化调度能力,导致烹饪效率低下;
最后,食材预处理、菜谱研发与门店需求脱节。
04
餐企疯抢炒菜机器人,
后厨革命真的来了?
从目前来看,很多人对炒菜机器人还是比较看好的。
一方面,其市场规模在持续增长。行业研究机构指出,预计到 2030 年,智能烹饪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 12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7.35%。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大力鼓励和推动智能机器人发展。例如,在北京、深圳等地,对智能餐饮设备给予 15%-20% 的购置补贴,中央财政还设立了 50 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相关技术研发。
整体而言,智能机器人,尤其是烹饪炒菜机器人,发展前景良好,市场对其寄予厚望。
然而,炒菜机器人若想真正走进厨房,实现普及化,仍面临诸多难题。
1、首先,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投资炒菜机器人的初始成本过高成为一大障碍。
当下,真正采购炒菜机器人的大多是拥有百家甚至千家规模的门店,且多为中式炒菜馆,很少有中小型企业涉足。究其原因,在于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据了解,市场上炒菜机器人单价在 3-5 万元不等,部分企业的炒菜机器人售价更是高达 12 万元。以小菜园为例,花费 1 亿元仅购置了 3000 台炒菜机器人,单价达 5 万元。
除采购成本外,虽然从长期看炒菜机器人能够降低成本,但其回款周期较长。设备投入回收一般需要 1 年到 1 年半以上,这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了现金流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场上出现了租赁模式。目前,一台售价 3.6 万元的炒菜机器人,市场月租大约在 2500 元。如今,不少外卖店和堂食店已开始青睐这种租赁模式。
2、其次,炒菜机器人还要面对技术适配度方面的严峻挑战。
当下的炒菜机器人追求的是“千店一味” 这种相对统一的模式来进行适配,但这种 “一刀切” 的方式很难满足现实中多样化的需求。
在烹饪模拟方面,尽管炒菜机器人尝试模拟中餐极为看重的锅气,甚至努力模仿颠锅动作,然而在食材受热均匀程度以及力道控制上,与经验老到的顶尖厨师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
从菜品多样性来讲,中式菜品讲究“一菜一格”,厨师精湛的颠勺技巧以及对火候的精妙把控,能让一道菜衍生出千变万化的风味。但炒菜机器人受限于程序设定,明显不具备如此灵活多变的创造能力。
在场景适应层面,炒菜机器人对于快餐、简餐这类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品类能够较好应对。然而,一旦涉及那些依然依赖复杂烹饪技巧或者需要个性调味的精品菜、招牌菜,它就显得力不从心。
至于食材处理环节,面对不同食材,炒菜机器人在形态识别以及预处理上,目前还难以自动完成,仍需依赖人工操作。复杂的切配工序以及特殊的食材处理要求,严重限制了炒菜机器人实现全流程自动化。
由此可见,就具体使用场景、菜品复杂程度以及烹饪复杂程度而言,炒菜机器人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尚无法完全取代人工。
它现阶段仅能承担厨师工作中那些简单、机械、重复的部分,像负责研发新菜品的厨师,其重要性依然无可替代。正因如此,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未来研发型厨师的身价很可能持续上涨。
3、最后,消费者对炒菜机器人的认知和接受度,也是中小企业和餐企要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这些年,随着消费者对知情权和确定性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他们原本已不再满足于规模化生产带来的价格优势。
而且很多消费者对传统烹饪有着深厚情感,普遍认为机器炒制的菜品缺乏手工炒制的灵魂。
数据调研显示,35 岁以上的群体对机器人炒菜的抵触情绪高达 42%,认为其缺乏烟火气。还有部分餐厅引进机器人后,比如杭州某食堂,虽然效率提高了,但很多老员工还是选择去传统窗口排队。
所以,仍有一部分消费者对机器炒菜的概念模糊,对其味道存在较大偏见和负面认知,觉得机器炒的菜不如人工炒的美味。
这种负面认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认为机器炒菜缺少传统烹饪的锅气和厨师的匠心,就像流水线产品,没有灵魂;
二是部分消费者觉得设备实际功能与宣传存在差距,比如备菜仍需手动完成,并未真正解放人力;
三是高端机型价格较贵但功能有限,部分消费者认为性价比低。
为解决这些问题,市场衍生出了三种解决方案:
有的推出“机器 + 员工” 的组合模式,比如机器完成标准化烹饪,人工补充个性化调味和摆盘,平衡效率与情感需求;
有的开设线下体验店并进行直播,展示设备运作过程,直观呈现技术的可靠性;
还有的则注重保留厨师的部分人工操作环节,满足消费者对传统烹饪的情感需求。
即便如此,人们对烹饪的情感联结和心理认知,仍需要时间来逐步转变。
小结:
炒菜机器人成中餐连锁“新宠”,京东、锅圈、小菜园等品牌批量采购,2024 年市场销量同比大增 54.4%。
其通过全自动烹饪、精准控温、标准化出餐等功能,解决人力成本高、招工难、效率低等痛点,助力企业规模化扩张。
但普及仍存阻碍:中小型餐企面临初始成本高、回款周期长的压力;技术上,在菜品多样性、复杂烹饪及全流程自动化方面有局限;消费者认知上,35 岁以上群体 42% 有抵触情绪,认为缺烟火气和匠心。
未来或呈现“机器 + 人工” 模式,机器负责标准化操作,厨师专注研发调味。
行业智能化转型已加速,但其最终走向仍需时间检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饮O2O”,作者:专注餐饮业创新的餐饮O2O,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