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之王,没能活成“电子茅台”
胶卷爱好者一觉醒来发现天塌了,还没等来全能400降价,网上就传出全球唯二胶卷生产商柯达即将倒闭的消息。
被称为“性价比之王”的柯达全能400依然是不少摄影爱好者常用的胶卷
没错,就是那家曾经的胶卷霸主、一代人的集体回忆、早已沦为“时代眼泪”的柯达,在2013年破产重组后经过12年辗转浮沉,又来到了倒闭边缘。
根据公司日前披露的财报,一笔5亿美元债务即将在12个月内到期,由于缺乏明确的融资渠道和可用偿还资金,按照美国证券交易会要求,柯达需要向投资者发布“持续经营能力”预警,特别在二季度营收、利润全线下滑的基础上,柯达这一操作被解读成“破产宣言”。
一夜之间,这家落寞的百年影像巨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批海内外媒体开始提前又一次缅怀、送别柯达,把柯达吓得赶紧出公告澄清,区区5亿美元自己还能还得起,公司早就计划动用员工养老金资金池来填这个债务大坑,一切都是“技术型调整”,不要怕。
然而这番说辞显然未能打消投资者顾虑,财报公布后柯达当日股价跌幅超过20%,形势不容乐观。不少人纷纷感慨曾经的行业巨头何以沦落至此,不过更多人困惑的是,柯达怎么还活着?
01 柯达还在用力地活着
就如经典的曼德拉效应一样,在不少人印象中,柯达这家过气公司似乎早已经被时代淘汰不复存在。
大伙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一方面是柯达引以为傲的胶卷市场这些年来不断收缩几乎退出主流视野,不过更大的可能是经过十多年转型,柯达早已不是我们记忆中的胶卷之王。
在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冲击下,徘徊倒闭边缘挣扎许久的柯达在2012年宣布破产保护,随后在花旗集团9.5亿美元贷款支持下完成重组。自此,拥有将近130年历史的“黄色巨人”走上漫长还债路。
柯达破产消息曾经引发广泛关注
重组后的柯达开始加大开发企业市场,在出售数码相机、消费级打印机等边缘业务后,柯达将主营业务聚焦在商用包装印刷和电影胶卷供应上,逐渐淡出普通消费者视线。
如今柯达主营业务已经转向商业印刷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柯达此前为了顺利重组已经出售或转让了过千项图像相关专利,但作为曾经的行业霸主,柯达依然手握大量喷墨、印刷、色彩管理等方面技术作为护城河,足以应付转型需求,商用印刷业务此后每年为柯达提供约70%左右的营收占比。
这一次转型便是5年。在这期间柯达捣鼓过运动摄影机,也推出过自家智能手机,但并没有掀起太多浪花。直到2018年初,柯达突然宣布进军区块链,大力拥抱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
柯达在2016年推出的Ektra手机
或许是吃过胶卷时代业务保守的亏,这次柯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先是宣布推出KODAKOne分发平台,允许个人和机构摄影师在平台上销售电子图片,结算用的虚拟货币则是柯达自己发行的“柯达币”(KODAKCoin)。柯达表示利用区块链技术,摄影师可以更加高效、根本地保护自己的作品权益。
消息一出,柯达股价一夜翻倍,迎来破产重组后首次爆红,打铁趁热,柯达紧接着又推出了“全民挖矿”的KashMiner服务,计划向投资者出租矿机来进一步扩大收入。
承载柯达挖矿美梦的KashMiner矿机
然而柯达这套区块链组合拳才刚耍完开头,眼看终于赶上时代红利,就惨遭官方以风险管控为由叫停,再次听到柯达与加密货币的相关消息,已经是同年年底,柯达被指拖欠技术开发商12万美元,柯达拥抱新技术的脚步戛然而止,一地鸡毛。
在这次试水加密货币失败后,柯达几乎彻底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股价连年下挫到2020年7月的每股2.1美元,市值仅为1.15亿美元,眼看就要触发退市预警。
然而大批被套牢的股民做梦也没想到,数日以后就迎来了解套的机会。
2020年7月29日,柯达宣布获得美国政府根据《国防生产法案》借出的7.65亿美元贷款,正式进军制药行业,开始生产治疗新冠的抗疟疾药“羟氯喹”。
受这一利好消息影响,柯达股价当日股价暴涨最高超过600%,盘中最高突破每股30美元,据柯达方面介绍,柯达接下来将会承包全美25%抗疫原料药生产,并计划进一步提高制药业务在公司营收占比至3到4成。
严格来说,影像公司转型医药企业并非完全跨界,而是非常合理的业务拓展,专业对口。
从技术和材料层面来看,胶卷制造极其复杂,彩色胶卷上包含多达24层化学制剂和特种化学品,包括光敏剂、染料、成色剂等等,而柯达原有的制造工艺和基础设施,使其可以迅速启动这轮应对疫情仿制药的生产。
除了柯达外,像是奥林匹斯和富士等曾经的胶卷相机巨头也拥有庞大的医疗用品业务。
眼看胶卷霸主退场,新一代“药神”登台,但市场的热情似乎并未持续太久,在宣布大举进军制药行业一个多月后,柯达股价再次断崖式回落,自此长期徘徊在每股6美元左右。
如今,作为一家印刷为主、制药为辅的B端企业,柯达每年营收稳步保持在10亿美元左右,可以说基本摆脱破产危机,但这个数字与其巅峰期每年超过160亿美元的营收相比,已经相去甚远。
业务转型和战略创新问题依然困扰着这家百年老店,用力活着已经是柯达的全部。
02 百年辉煌化作烟云
与当下平庸与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柯达曾经的百年辉煌。
1888年,柯达创始人乔治·伊士曼推出了第一台柯达盒式相机,定价25美元。相比起当时市面上其他操作复杂繁琐且笨重的玻璃干版相机,这款柯达相机预装了足以进行100次曝光的胶卷,可以在操作过程中轻松携带和手持。
伊士曼为这款相机创作了一个经典的广告口号,“你只需要按下快门,剩下的尽管交给我们”,凭借着简单易用的颠覆性创新,柯达很快就成为了广告从业者的宠儿,柯达的标志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杂志、报纸和广告板上。
然而直到12年后,一款真正改变大众摄影的神器才正式登场,它就是在1900年推出的柯达布朗尼相机,1美元的售价彻底轰动市场,推出第一年就卖出15万台,后续更新的版本在此后数十年一直保持着极高的人气。
伊士曼手持柯达第一代布朗尼相机
柯达并不介意布朗尼卖得如此便宜,因为与之配套的还有15美分一卷的胶卷,这时候的柯达已经有了以后一直贯彻数十年的经营理念,低价卖产品,靠后续耗材也就是胶卷赚钱。
布朗尼相机的推出让摄影从精英爱好变成人人负担得起的日常娱乐。在这之后,柯达作为影像行业的王者见证并记录了美国在20世纪崛起的几乎所有重要时刻。
如果美国梦真的存在,那么柯达就是其最忠实的布道者。
一战结束后美国迎来“咆哮的二十年代”,经济繁荣、工业化浪潮到来,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兴起,柯达创造的大众摄影成为记录这个蓬勃社会的最佳工具,深刻塑造了美国大众消费社会的面貌。
1930年,已经是胶卷行业王者的柯达被纳入道琼斯工业指数,直到二战结束后,柯达相机已经成为美国家庭的标配,成为当时美式生活记录、旅游出行等场景的标配。
此时的柯达已经是一家拥有超过10万名员工的巨无霸,其在纽约州罗切斯特的工厂群被称为“柯达城”,是当时美国规模最大的工业园区之一,与福特等美国精神象征一样,柯达也是当时美国大企业制度的典型代表,大规模生产、全产业链整合、高福利雇佣见证美国制造业霸权的巅峰。
不过,相比起商业上的成功,柯达之于美国社会的意义更多是对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辉煌见证和记录。
作为官方影像合作伙伴,柯达除了长期记录并传播着美国奥运会、世博会等各种世界盛事外,还为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设备和耗材,成为美国好莱坞大片成功背后的无名功臣。
不仅如此,柯达的身影还频繁出现在20世纪中后期的太空热中。
早在60年代中期,柯达定制的照相系统便伴随NASA发射的5架月球飞行器登上太空,参与拍摄了月球超过99%的表面,在后续进行的登月计划中,柯达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著名的登月照是由哈苏拍摄,但是柯达提供的特殊立体彩色摄像机却成为当时拍摄月球地面岩石、灰尘以及其他微小特征的重要设备。
伴随后续更新的包括Instamatic在内的多款胶卷相机热销,柯达的业绩在数码相机普及之前一路狂飙,无人克敌,柯达的扩张与辉煌,几乎对应着美国从工业化、世界大战到战后繁荣的每个关键阶段。
1963年问世的instamatic累计销量破亿,后来成为社交软件instagram的名称原型
美式家庭生活标准、战后国家崛起、文化产业爆发,所有这些美国辉煌最后浓缩成经典的 “柯达时刻”,即一切美好快乐的珍贵瞬间。
时过境迁,曾经被认为是幸福与成功的“柯达时刻”,如今已经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即一家大企业在市场竞争面临颠覆性技术冲击时,若不能及时适应和转型,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如同柯达的陨落一样。
03 没能活成“电子茅台”
新时代的船不仅装不下柯达这个“旧时代的残党”,就连一点点的情怀红利也没留给它。
随着近年来复古种草潮在网上蔓延,年轻人开始买爆各种电子古董,从已经停产的CCD相机、撕拉片,到不断靠情怀更新的拍立得、复刻相机,只要跟复古二字沾边,随时都会成为下一个“断货王”。
在AI、智能机器人等未来科技的冲击下,处于创新周期交界的年轻人试图从这些旧物件中寻找某种“经济上行期的美”,虚无的人们沉浸在怀旧的狂欢,在不再流行的过时科技中感受属于旧时代特有的氛围感,感受有关进步、希望与乐观的错位记忆。
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当代年轻人追求想象中的美好,复古经济成为当下一种既小众又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
除了柯达以外,几乎所有老公司都吃到了这波情怀红利。
一度在倒闭边缘徘徊的宝丽来重新支棱起来撑起拍立得相机半边天;理光时隔20年推出新款胶卷机宾得Pentax 17引发抢购潮;而这轮复古潮最大的获益者,无疑是如今被戏称为“电子茅台”的富士。
从年初售价将近3000元的拍立得instax WIDE EVO,到6月份公布的4999元数码胶卷相机X-half,富士成功将复古玩具卖出了“理财价”,却依然阻挡不了众多年轻人把这些硬通货抢到断货。
然而富士实际上并不靠这些“美丽废物”续命,藏在这种轻易拿捏消费者情怀的面具之下,是一个背后庞大多元的商业帝国,覆盖影像、医疗和电子材料等领域,已经成为一家年营收3万亿日元规模的巨头。
富士在1934年创立时几乎完全对标、模仿柯达,同样地,当柯达在90年代后期胶卷业务遭遇重创时,富士同样面临着艰难的转型问题。
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走马上任的新任CEO古森重隆开启了外号“VISION75”的转型计划,在他的主导下,富士选择收缩胶卷业务,并且同步拓展数码影像、光学元件,医疗健康等与原先技术特点高度贴合的转型赛道。
这个转型计划看似多元背后,关键在于主动“做减法”,即果断放弃曾经躺着也能赚钱的胶卷业务,与此同时,柯达对于胶卷利润的执念直到破产那一刻才正式放下。
当1975年柯达工程师史蒂芬·沙森研发出全球首款数码相机时,再一次改变世界的机会原本握在柯达手中,然而为了胶卷业务的持续性高额利润,柯达并没有推进其进一步商业化,直到1991年柯达选择涉足数码相机领域时,尼康、卡西欧、东芝、柯尼卡、美能达等将近20家日本企业,也已经相继投身到数码相机战场。
柯达的断层领先优势不在,更糟糕的是,柯达的销售团队为了维持胶卷销售的高额利润,并不热衷推广数码相机,进一步加快了柯达的陨落。
而当柯达终于决定放弃曾经引以为傲的胶卷、影像业务时,复古潮却来了。就跟20年前错过数码影像时代一样,柯达这次也没赶上情怀红利。
或许,对如今的柯达而言,空谈情怀误事,努力赚钱还债才是正道,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熟悉的柯达确实早已“死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作者:酷玩实验室,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