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救了美图
曾被视为“时代眼泪”的美图公司,如今靠AI起死回生了,堪称科技版“爽文”。
8月18日,美图发布2025年上半年财报,公司实现营收18.2亿元,同比增长12.3%;调整后净利润为4.67亿元,同比增长71.3%。
而就在几年前,还是一番落寞的景象。
2018-2019年,业绩巨亏,手机、短视频、社交、电商等多元化业务纷纷折戟,股价狂跌,裁员收缩……美图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时代没有眼泪,都是我们自己的眼泪。”前段时间在和《晚点LatePost》对话中,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吴欣鸿如此说道。
乘着AI的东风,今年以来,美图的股价暴涨了近300%,当前市值约为478亿港元,终于恢复了2017年高光时刻的一半风采。
然而这个“爽文”,却终究落了俗套。
从野心勃勃的跨界扩张,到回归影像老手艺,美图仍未脱离“影像工具”的定位,与深度、专业的Adobe和征服美股的Figma相比,美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市值暴涨300%的背后,究竟有几分真材实料?认命的美图,还需如何证明自身价值?
AI拯救美图
几年以前,美图的处境还在危险的边缘。
“2018、2019年,我们巨亏,当时现金净流出23亿,账上只有不到30亿,意味着我们如果折腾下去,公司很快就弹尽粮绝了。”吴欣鸿在和《晚点》对话时回忆曾经的低谷。
当时的美图公司,多元化扩张戛然而止,放弃了手机(美图手机)、短视频(美拍)、电商等业务,并在短时间里裁员,员工数从3300多人瘦身到1300多人。
2013年到2021年,美图股价暴跌超过95%,市值蒸发约970亿港元。外界一度认为,美图不会再翻身了,但命运的转机已经悄然而至。
2022年,生成式AI爆发之下,影像工具易变现的特性吃到了第一口红利。不少人第一次开始对AI的使用,就是从影像工具开始的,例如AI一键美白、AI瘦脸、AI画质提升等功能。
到了2023年,ChatGPT大火,在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入场布局的同时,美图已经嗅到了AI影像工具的商机。
这一年,美图公司迎来了较大的变动——蔡文胜辞任董事长,吴欣鸿回归出任董事长兼CEO,并迅速带领美图抢占AI落地的先机。
围绕擅长的美颜向的产品和功能,美图推出一系列AIGC产品线,奠定了如今的产品和技术格局。以美图视觉大模型MiracleVision为地基,细分应用层百花齐放,既有面向普通用户的美图秀秀和美颜相机,也有面向B端用户的AI视觉创作工具WHEE、AI口播视频工具开拍、AI商业设计美图设计室2.0、AI数字人生成工具DreamAvatar等产品。
这些产品覆盖了消费者和企业对视觉创作、视频编辑、商业设计等多样化需求,对业绩的拉动效果十分明显。
2023年,与AI关联度最高的美图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的收入为13.27亿,同比增长52.8%,远高于其他业务增速。
美图能够借AI咸鱼翻身,有其内在逻辑。
一是,美图秀秀的诞生,本就在于满足了降低修图门槛的需求。
美图看到很少有人能熟练掌握Photoshop等专业图片处理软件,于是产生了做一款“傻瓜式”图片处理软件的想法。因为操作便捷,美颜效果好,美图秀秀迅速获得用户青睐,到2008年底,用户量就突破了100万。
如今有AI能力的加持,功能更加多样,使用更加简便。
偶尔兼职平面模特的小青,就是美图秀秀和Wink的重度用户。她十分认可美图各种APP:“要想快速达成不错的效果,美图秀秀比较方便,预设的滤镜+各种AI修图功能,出片的效果不会差。Wink修视频虽然功能不够多,但方便迅速也是很大的优势。”
简单直出易上手,能让用户慢慢产生依赖性,付费意愿也会随之增强,美图公司也就走通了付费模式。
二是,AI影像适合分享,与社交行为强关联,并且没有文化鸿沟,天然适合全球化。
例如今年2月风靡网络的“AI换装”功能,美颜相机海外版一举登顶新加坡、泰国、越南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总榜,美颜相机全球月活跃用户数突破7200万。
2025年上半年,美图公司的月活跃用户总数增长8.5%至2.8亿人,增长主要来自海外——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月活跃用户人数为9800万人,同比增长15.3%。
即使凭借AI自救于危局,美图仍无法高枕无忧。
难破工具属性的天花板
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工具属性的天花板在哪里?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吴欣鸿自己也曾有深深的“工具自卑”,容易被复制、用户易流失、变现困难等问题,无时无刻不笼罩在美图头上。
工具应用主要的变现渠道,无外乎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卖流量广告,二是卖付费会员。基于用户用后即走的特点,显然付费会员才更有想象空间。
在AI的带动下,美图公司的营收大头,已经完成了从在线广告向付费订阅的转变。
2019年时,美图的广告收入占比高达76.9%。2023年业务重新划分后,公司收入来源主要为影像与设计产品、广告、美业解决方案(测肤及化妆品门店服务)和其他。2025年上半年,以订阅制为主的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收入占比达到了74.2%,远高于广告业务的23.8%。
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既涉及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To C产品,也包含To B的生产力场景,如收入增长迅猛的美图设计室。
美图设计室是在2022年推出的AI设计产品,聚焦电商场景,帮助用户一站式生成商品物料。2024年,其收入达到了2亿元,同比翻倍,成为美图有史以来收入增长最快的产品,也是美图向B端“生产力”拓展的典型代表。
吴欣鸿认为,影像设计领域的生产力工具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假设C端产品渗透率是15%的话,生产力工具的天花板会更高。”
问题在于,美图能不能触及这个天花板?目前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横向来看,美图与同领域老牌巨头Adobe和亮眼新秀Figma相比,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
论专业深度,Adobe是横贯于前的大山,Photoshop、Primiere Pro早已成为修照片、剪辑视频的必备工具,已然在全世界范围内攫取了海量客户。目前,有超过40%的商业级内容制作者们会使用Adobe的产品。
论颠覆性,Figma凭借“垂直AI+云协作版Adobe”模式,吸引了95%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和78%的《福布斯》世界2000企业,超1000家企业每年付费超10万美元。
虽然其AI产品是今年5月份刚上市的,但内嵌于Figma生态中,从而在操作上更接近用户工作流。从这一点看,Figma在AI上大放异彩将是大概率事件。巨大的潜力,也让Figma成为今年最大的IPO,目前市值约为426亿美元。
相比之下,美图乘上AI的东风发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付费订阅用户数为1540万,付费渗透率也仅为5.5%,离吴欣鸿假设的15%甚至更高,还有很大的差距。他曾提到,世界范围内有些影像或设计相关的生产力产品,订阅渗透率能做到了50%甚至100%。
虽然凭借AI换装、AI发型等热点功能,美图的海外MAU增长明显,但这些产品容易被模仿,且缺乏像Figma那样的平台化协作,73.6%的毛利率也与Figma高达90%的毛利率相去甚远。
生产力工具领域,美图还要面对全流程创作的剪映和Adobe全家桶的强势竞争,在全面性、专业深度等方面明显处于下风。
不过,美图在生产力方面已经抱上了大腿。今年5月,阿里向美图投资2.5亿美元。双方将在多领域展开合作:阿里会在其电商平台优先推广美图AI电商工具,美图则承诺三年内向阿里采购不少于5.6亿元云服务。
打铁还需自身硬,美图要突破工具属性的桎梏,不能满足于现状,还需探索新的模式。
认命的吴欣鸿
“1、战略要与能力匹配;2、不能随便消耗资源;3、要有核心竞争力。”这是美图烧掉42个亿,换来的3个领悟。
实力配不上野心,真的有摧毁一家公司的力量与风险。美图过往几年,就犯了太多错误。
2013年至2018年,美图像无头苍蝇一样热衷于追逐各种风口,拓展出各种并不擅长的业务。
最典型的就是美图手机,依靠美颜与自拍功能瞄准了女性市场。高峰时期一年出货量达75万台,营收15亿元,一度成为美图最大的收入来源。
2017年,美图手机卖出接近160万部手机,但进入2018年,随着手机行业的竞争愈加内卷,美颜功能成为手机厂商的标配,本来几乎没有对手的美图手机,优势便荡然无存了。还有追求短视频风口的美拍,最终也因未能全心投入,算法迭代慢而被抖音超越。
“从2008年到2018年,美图刚好10年,因为我个人的认知局限,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从2019年开始意识到,我可能是公司的一个瓶颈,后来我慢慢放权,在战略、组织上做出一些调整。”吴欣鸿如此反思美图的坎坷。
据吴欣鸿所述,美图盲目的多元化都是因为他,时任董事长的蔡文胜是背锅的。他承认自身的认知局限,成为了公司发展的瓶颈。
当时美图陷入了导流的思维困局,一心想把美图秀秀的流量导向手机、美拍社区、电商等业务。而对流量的无限渴求,本质上是焦虑于美图工具属性的局限,可惜的是,这一困境至今仍旧无法摆脱。
如今,吴欣鸿回归掌权后,美图也早已回到擅长的影像工具主业上。美图在做的仍旧是敏锐发现细微功能需求,然后利用自身在修图的技术经验,迅速推出新功能或产品抢占市场。
即使经过多次的跌倒与反思,清晰认识到了自身和美图的能力边界,但吴欣鸿还是没能找到摆脱工具属性的出路。
“我们现在从工具自卑走到了工具自信。”这可以说是一种清醒,也是一种认命。
资本市场一路上涨的反应,说明对于美图的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美图能否在AI时代逆天改命,就交给时间给出答案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蓝媒汇”,作者:封华,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