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150亿的智元机器人,要证明自己不是“花瓶”

源媒汇·2025年08月15日 20:38
拿了钱是要还的。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资本热”向“商业化”挺进。

2025年8月12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落幕。不出所料,人形机器人依旧是大会上最耀眼的存在,尤其是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和松延动力的持续爆红,也让外界感慨知名投资人朱啸虎“退早了”。

数月前,朱啸虎曾称看不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并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企业。

上述观点发出后,不仅没有把资本市场的热情浇灭,反而引爆人形赛道的“热火”。

以朱啸虎的金沙江创投相继退出的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松延动力”)和星海图(北京)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海图”)为例,天眼查显示,2025年以来,两家公司已分别完成三轮、四轮融资。其中,星海图7月的最新一笔融资金额更超1亿美元。

令资本狂热的并非只有松延动力和星海图。天眼查显示,人形机器人网红企业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智元”),成立仅两年多时间,已完成十一轮融资,其中2025年以来也已完成四轮融资,投资方不乏正大集团、京东集团、蓝驰创投等知名机构。另据综合报道,在3月B轮融资后,智元的估值达到150亿元。

手里有钱的智元,也开始构建起自己的投资版图。天眼查显示,智元对外投资了28家企业,其中不乏灵猴机器人、玉树智能、软通天擎机器人、富兴电机、数字华夏、千觉机器人等多个机器人产业链企业。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投资之外,智元在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订单获取上,也有颇为亮眼的表现。而被朱啸虎吐槽“看不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路径”的行业共性问题,市场也从智元们频频斩获的巨额人形机器人订单中,看到了商业化落地的新希望。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也表示,未来几年,全行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每年翻番都是有保证的,如果有更大的技术突破,甚至未来2-3年突然一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王兴兴这一论调,无疑又为人形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那么,资本狂热与企业加速探索商业化路径之下,人形机器人的“花瓶”标签真的可以彻底撕掉了吗?

01 并不缺订单

当前,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质疑之声仍不绝于耳。

近日,创业黑马创始人刘文文在某活动上曾谈到,“人形机器人现在创业的人基本都会死,因为做人形机器人已经烧掉太多钱并且它无法替代人的物理功能。”

这句话背后,其实还是回到了长期困扰行业的两个问题:量产落地难和商业化难。

这一点,在人形机器人“一哥”优必选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优必选在营收稳定增长的情况之下依旧深陷亏损,并且这种亏损情况已持续多年。

此外,据综合报道,优必选2024年仅交付了10台人形机器人。

优必选其实并不缺订单。据2024年财报披露,东风柳汽将采购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并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居然智家拟于2025年底前采购部署500台优必选仿真人形机器人,合作期内计划销售10000台。

一个月前,优必选成功拿下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是目前已公开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中,单家公司单笔中标金额最大的采购订单,刷新人形领域的中标纪录。

除了不愁订单之外,优必选在工业场景的客户开拓和实训情况也非常可观。据披露,优必选已与富士康、比亚迪、吉利汽车、东风柳汽、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顺丰等知名企业合作,其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进入全球最多工厂实训。

集多重利好于一身的优必选,却并没有给市场带来意外之喜,反而盈利和交付能力都显得非常拉胯。

有了“一哥”的前车之鉴,智元在商业化上也铆足劲头“攻坚”。

8月11日,智元发布消息称,公司与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数千万元标的的项目合作,近百台远征A2-W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这是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

就在大约两个月前,智元与宇树科技联合拿下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标的项目总预算约为1.2亿元。该项目分为2个小采购包,其中采购包1采购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预算0.78亿元,由智元中标。

此外,天眼查显示,2025年以来,智元还相继中标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市上虞江科数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电机学院和福建龙溪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机器人相关项目,其中不乏预算上千万元的项目。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斩获巨额订单的同时,智元也在加速量产。据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对媒体透露,“智元线下量产的机器人已超2000台,预计今年出货量将达到数千台,现已在工业制造、仓储物流、电力巡检、交互引导四大场景实现突破性落地。”

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拿下订单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实现按时按量交付,才是对企业的真正考验。

即使跨过了交付这道关,也并不意味企业就可以高枕无忧。松延动力董事长姜哲源就曾对媒体表示:“即使产量达到预期,还存在一个风险,即机器人交付后的可靠性不够,出现大量损坏返修的情况,这也是公司无法承受的。”

02 具身智能短板待补齐

尽管商业订单火爆,人形机器人仍面临“灵魂”拷问。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王兴兴便表示,当前智能体机器人的整机硬件已经够用,最关键的挑战是模型问题而非数据问题;机器人大模型的临界点或将在未来3-5年的时间到来。

也就是说,具身智能模型是智能体机器人目前的一大短板。

在这一点上,智元算是有点远见,2025年一季度其发布了国内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据了解,该模型具有泛化能力,可在极少数据甚至零样本下泛化到新场景、新任务,降低了具身模型的使用门槛,降低了后训练成本。

在此驱动下,智元也想效仿苹果,打造极致体验和闭环生态。“商业模式上,我们不太会走安卓的模式。智元作为本体厂商,更多是提供软硬件一体化、极致优化的产品给客户,更像苹果和特斯拉。安卓的体验在流畅度和安全性上不如iOS,我希望我们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极致体验。”姚卯青曾谈到。

智元的野心远不止于此。8月8日,深圳玉树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玉树智能”)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智元,注册资本升至5263.16万元。天眼查显示,玉树智能是A股上市公司玉禾田旗下控股公司。

上述消息传出后,玉禾田股价出现暴涨。Wind数据显示,8月8日至8月13日,玉禾田股价涨跌幅为57.31%。

图片来源于Wind

在入股玉树智能前一个月,智元通过一笔反向收购,引发资本市场巨震。7月8日晚间,上纬新材发布公告称,智元旗下持股平台将斥资约21亿元,通过“协议转让+要约收购”的方式,收购公司66.99%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智元机器人实控人邓泰华,将成为上纬新材的实控人。

消息发出后,wind数据显示,7月8日至8月5日,上纬新材的股价从7.78元/股飙至110.48元/股,涨跌幅为1320.05%。

除此之外,智元还通过合资、控股、战略投资以及联合研发等多种方式,密集织造了一个横跨材料、零部件、制造与下游应用的垂直整合产业生态网。例如前文提及的上纬新材,便处于产业上游材料端;而整机交付则携手蓝思科技、商业化落地联手大丰实业等,智元机器人正在串联起一个具身智能“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智元还与百事中国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品牌人形机器人“百事蓝宝”,并在足坛明星贝克汉姆的见证下,由机器人精准完成递送饮品、太极表演等高难度交互任务。这也意味着,人形机器人正从生产力工具向品牌IP的华丽转型。

一系列动作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加速商业化落地。

03 商业化急切

这一点,从智元在四足机器人的布局上便可窥得一二。

“四足机器人在我们的‘灵犀’产品线下会有布局。四足机器人作为一个成本较低、稳定性好、相对成熟的产品,我们在市场端也收到了很多需求,比如个人陪伴、家庭巡逻看护等。”姚卯青曾透露。

一般而言,为了快速“回血”,人形机器人企业都会选择终端需求更明显、技术难度更低的四足机器人作为商业化首选。比如宇树科技能够在同行依旧深陷亏损的境况下,连续多年实现盈利的关键便在于此。

不过,姚卯青也表示,智元切入四足领域,不是为了“内卷”,而是希望通过更多的机器人产品和行业应用,来更好地理解市场对智能化的需求,获取更多数据和反馈,为智元的人形机器人发展提供指引。同时,四足和人形的供应链很多是复用的,四足的量产有助于关键零部件的降本、提升质量和一致性。

即便如此,市场仍然能够感受到智元在商业化上的“急切”。

这份急切,或许源于两个方面:第一,在资本市场上融了那么多钱、吹了那么多牛,总要拿出点硬核东西,来证明自己与那些只会“花拳绣腿”的同行不同;第二,想要继续推进IPO,加速商业化提升盈利能力,无疑是向市场证明自己最好的方式。

智元的急迫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行业已经来到了最关键时刻。

在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王兴兴就曾谈到:“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走到‘ChatGPT时刻’的前夜,最快1-2年就能迎来这一时刻;在未来2到5年,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重心是端到端的具身智能AI模型。”

与此同时,智元还面临另外一个“不稳定”因素——高端人才流失。

8月6日,《职场Bonus》发布消息称,智元机器人灵犀事业部总裁魏强、联合创始人闫维新离职,现由彭志辉轮值灵犀事业部总裁。

此外,《职场Bonus》还透露,2024年下半年至今,从智元离职的高端人才还包括:前算法总监、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高祎、前生产制造总经理张绍政、前AI算法总监任广辉等。

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尚处于上半场,行业技术风向瞬息万变,而高端人才恰恰是其中的关键变量。

针对高端人才流失以及商业化等问题,源媒汇向智元方面致函询问,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对于智元来说,在资本狂热追逐和订单纷至沓来的喜悦之外,更应冷静思考一下,如何通过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彻底摘掉“花瓶”的帽子。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源媒汇”,作者:谢春生,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智元机器人
我要联系
通用人形机器人提供商

下一篇

Karen Teo表示,新一代中国团队的心态更“工具化”与“面向问题”,把AI视为打造产品与服务的关键能力,而非高门槛的“黑盒”,“他们没有被AI吓倒,而是张开双臂拥抱AI。”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