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很小众、但值得每个人培养的能力

Lachel·2025年08月15日 10:44
轻松好读不烧脑

在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

场景一:

面对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你试验了一种可能性,失败了。你是会沉溺在挫折感和无力感之中,还是能够立刻振作起来,动脑尝试新的做法?

场景二:

你相信一个旧的观念,突然间,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对它不利的证据和信息,你是会把自己的双眼蒙上,假装看不见,还是会对这个观念进行怀疑?

场景三:

当你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安排,突然发生了一些意外事件,打乱你的规划。你是会觉得非常生气,情绪失控,迁怒于别人,还是能够立刻恢复冷静,重新安排后面的事情?

不难看出,这三个场景中,其实有着一个共性,它们都需要一种这样的能力:能够迅速摆脱对于旧情景、旧情绪的沉浸,把注意力切换到新情境里面,思考和处理新的问题。

这种能力,就叫做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也是每个人都值得培养的能力。

01

什么是认知灵活性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心智,在两种或多种不同概念、视角、观念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也就是脱离旧状态、适应新状态的能力。

为什么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应对压力、面对挑战的心态和行为。

我们产生压力,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扰乱了我们的生活秩序。

我们知道:大脑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节能。为了节能,它会默认世界是稳定的,我们过往的经验,在未来也能适用;我们过往的状态,对未来也是一样的。

对它来说,平静才是一种常态,出现问题、打破平静,都是一种从常态变成非常态的转变。

所以,一旦出现问题,许多人就容易陷入这套模式里面:

1)烦恼: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好好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来打破我的生活状态?

2)恐惧: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棘手,它会不会很难办?会不会占用我很多时间精力?如果我处理不好,是不是会很麻烦?

3)回避:我能不能先做点别的,先拖着它?等到实在拖不下去了再去面对。也许拖着拖着,它就不见了呢。

这就是压力的来源。许多问题并不会自己消失,你越拖,它只会累积得越严重。只要它一天没有被解决,就会投射在我们的内心之上,形成一道阴影,让我们持续地感到压力。

02

进一步,如果时间持续太长,这种压力会变成慢性压力,会让我们食不知味、睡不安稳、难以专注、容易分心……

这种慢性压力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是固化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让大脑逐渐被同化,变得习惯这种模式:当遇到问题时,就自动自觉地产生压力。

这就会导致:一旦遇到问题,我们都会倾向于往负面的方向去考虑,倾向于把问题思考得非常严重。于是,问题还未真正发生,我们自己已经陷入对其的恐惧和担忧里面了。

为什么许多人特别容易陷入焦虑,特别容易感到恐慌和不安全?原因就在于: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缺乏良好的应对压力的能力和经验,导致他们的大脑习惯了压力模式,神经元的连接已经固化了。

这跟习得性无助和创伤应激,其实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并不一样,只是有共同点)。

它不但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让我们容易不开心,还会影响我们的状态,让我们更加难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毕竟,大脑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当我们需要用大量资源去应对压力所带来的焦虑、恐惧、担忧……时,剩下能够应对问题本身的资源,就非常捉襟见肘了。

03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认知灵活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固化的神经元连接,让我们摆脱压力模式,用全新的心态去接受和应对问题,

研究发现:认知灵活性跟大脑海马体里面的神经元连接重构,是相辅相成的。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

我们知道,记忆的形成需要依赖海马体,先在海马体内形成初步的记忆,然后再在海马体-前额叶皮质的连接里面,产生记忆印迹,将这段记忆索引到海马体里面。

所以,如果海马体的连接方式固化了,习惯了负面的思考方式,我们就容易对一切事物都产生负面的记忆,让大脑产生思维惯性。

如何改变这种思维惯性呢?这就需要重构海马体中神经元的连接方式,让我们能够跳出负面的思维框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新问题。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具备更高的认知灵活性,他的海马体神经元连接就越容易重构,也就是打破固有的连接,产生全新的连接。

那么,对于这样的人,他面对问题时,就更不容易产生压力,也就能够用更好的状态去应对挑战。

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下面这么两个循环:

长期处于慢性压力 → 神经元连接固化 → 更倾向于形成负面记忆 → 产生更多的压力……

而对于高认知灵活性的人,则是这样:高认知灵活性重构神经元连接 → 固化惯性被打破 → 面对问题能够形成正面记忆 → 更少的压力 → 更容易应对挑战 → 建立更良性的神经元连接……

我们的目标,就是从前者的负面循环,变成后者的正面循环。

04

一个高认知灵活性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不会觉得「这打破了我生活的秩序」,而是会很兴奋:又有新的场景可以尝试去对付、来探索我的能力边界了。

遭遇失败的时候,他不会感到沮丧,而是会觉得:这为我带来了全新的经验,让我知道这个方法的局限性,给我尝试新方法的机会。

面对不同立场和观念,他不会闭耳塞听,而是会精神一振:我的观点是不是不够完善?这个信息能否弥补它的缺陷,让我的认知更全面?

面对打乱安排的计划,他会自然而然地去应对:生活本来就会有很多不确定,能够随机应变才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

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他不会沉浸在情绪里,而是能快速抽离出来: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来尽快改善现在的处境?

面对意料之外的情形,他会有足够的松弛感:人生本来就是体验,好的坏的都能丰富我的人生,灵活应对也未尝不可。

……

05

那么,如何提高认知灵活性呢?

大体上有两个方向:第一,是锻炼思维切换的能力;第二,是锻炼自己面对压力时,不要沉浸进去的能力。

分享几点我的经验:

1. 试着使用不同的思考方式

要培养认知灵活性,最基础的一点,就是训练思维的切换能力。

一个小建议是:有意识地换一种自己平时比较少用的、不太擅长的做法,去应对不同的场景,观察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如果你平时习惯表达、提意见、提建议,那么试一试少说话,多聆听。

如果你平时习惯用理性去思考和审视一切问题,那么试一试不要那么理性,偶尔用感性、情绪的方式去理解对方。

如果你平时习惯一定要给事物区分对错,那么不妨退一步,不要那么在意对错,而是去考虑:它有没有用?它能否满足别人的需要?

比如:朋友来找你倾诉,一定是希望你给他建议吗?其实很多时候,他需要的可能是聆听、陪伴和情绪出口。那么这时,比起理性地去分析问题,用一种更柔软的姿态表达接纳和理解,可能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再比如,别人讲了一些在你看来「错误」的观点,就一定是错误的吗?有没有可能,你们都只是看到了一件事物不同的侧面呢?有没有可能,你们对话题的理解其实是存在偏差和误解的呢?退一万步说,哪怕对方的观点真的是错误的,但如果他从中切切实实获得了力量和支撑,真的有必要去批驳他吗?

这可以帮助我们熟悉思维的切换模式。这样,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可以更加「无缝」地切换思维。

2. 保持足够的开放性

认知灵活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开放。

它需要思维在不同的观念和思想中切换。那么显而易见,如果你的生活十分封闭,那么当然就没有什么空间可供切换。久而久之,你的思维也会同样变得封闭,更容易钻牛角尖。

所以,不妨试着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和视野,试着去认识一些不同的人,接触一些不同的生活,让自己了解: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可能性。

这能够非常有效地刺激大脑,帮助拓宽大脑的预测框架,让大脑重新构建连接,从而为认知灵活性腾出更多空间。

我非常建议抽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时间 —— 比如我常说的「15%法则」,来拓展自己的眼界。

具体可以做些什么呢?

  • 参加一些线上的社群,跟不同的人群交流,拓宽自己接触的圈子;
  • 参加一些线下的活动,培养一种能够长时间践行的爱好,同时结识同频的人;
  • 跟一些有意思的人做一下访谈、来一场深度谈话,了解不同的行业和生活模式;
  • 报一个学习班,学一门技能,涉足一个行业,试着深入了解这个领域和从业者的现状;

……

见识过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你就更不容易对眼前的事物患得患失。

3. 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

如何让自己在面对压力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快速从压力的困扰之下抽离出来?

有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办法:想办法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需要做得很好、很专业,但一定要有独立于工作和生活之外的「心灵花园」。

这些爱好可以是什么呢?唱歌,画画,写作,手工,烹饪……什么都可以。它们的意义在于让你意识到:我的生活并不仅仅是「责任」,我也是可以拥有「有趣」的。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在追求世俗的「有用」,但却很少能够去考虑:其实「有趣」也可以是一种有用。毕竟,过好生命本身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你除了工作之外,还有一些日常的兴趣爱好,有做得很棒的特长,有获得过肯定的作品,有一帮知心的朋友,甚至,你明确地知道,自己是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的 —— 那么,当你面对压力时,你就会更有底气。

能够压过你所害怕事物的,永远是你所热爱的东西。

这些兴趣可以是什么呢?我举一些例子:

  • 学一门乐器,学唱歌,编制自己的歌单;
  • 学跳舞,做瑜伽,或其他你喜欢的健身方式;
  • 养植物,养宠物,像照料孩子一样照顾它们;
  • 做饮料,泡茶,冲咖啡,研究茶叶和咖啡豆;
  • 做饭,学新的菜式,自己改良菜谱;
  • 做手工,做模型,折纸,编织,画画;
  • 讲故事,写小说,写剧本,说不定还能发表出来;
  • 玩游戏,做攻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 做播客,写文章,建一个自媒体账号,聚拢同频的人;

……

4. 试着转变自己的心态

我们难以应对压力,其实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太过关注结果了。

然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不在于达到某种状态,而在于你去追求它的过程。

正如游戏的乐趣并不在于通关,而在于过程之中的体验一样。你通关了,达到某种状态了,接下来的才是无尽的空虚。

人生也一样。如果你把达到某种状态作为目标,那么你一定会有得失心。有了得失心,当你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败、意外、不顺利时,就特别容易感到沮丧 —— 因为这些东西,都在阻碍你达到目标的努力,在扩大着你跟目标之间的距离。

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在人生过程中的体验上,把一切遭遇和境况,都视为你在体验「人生」这款游戏 —— 那么你就更容易释然。

因为,如果你被恐惧,焦虑,失落……所侵扰,如果你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沉溺于痛苦之中,无法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么,你只是在不断地让自己遭受损失,不断地放弃你本该可以从人生中获得的感受跟体验。

毕竟,人生永远没有一个正确答案,并没有一个目标摆在那里,需要你去实现。

有意义的,只有每个人在体验人生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点一滴。

与你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

+1
21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互联网经理人,高效管理达人。公众号:L先生说

下一篇

作为行业领头羊,CAA面临不小挑战。

1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