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小号要没了,又少一个保护隐私的盾牌
阿里小号要停止运营这个消息传出后,不少网民直呼“天塌了”。两周前阿里通信方面发布的公告显示,因运营商管控要求,阿里小号相关业务将从7月29日起停止续费,建议用户尽快换绑各种平台账号的手机号码。
据悉,阿里小号是阿里旗下虚拟通讯运营商阿里通信基于虚拟号提供的隐私保护服务,其原理是用户开通后需设置呼叫转移,此后用户就可以在各种平台绑定自己的小号,当短信抵达小号后会被自动转发到其他号码。通过这样的一个“小号”,用户就能免受各式各样的电话/短信骚扰。
自从2014年上线以来,作为“隐私保护神器”的阿里小号收获了一大批拥趸,由此也导致了其停运后,用户换绑账号的工作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程。
随后在8月12日晚间,阿里通信发布公告称,经审慎评估,决定在优化方案正式公布前,暂停执行原业务调整计划,以确保用户在当前阶段除续费外,能够继续正常使用阿里小号的服务。
对于使用阿里小号的用户,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阿里通信之前并没有向用户给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只能自行解决,而工信部的一证通查,又只能覆盖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等主流互联网平台,所以阿里小号的用户又岂有不沸反盈天的理由。
要知道阿里小号的停服之所以会引发用户的反弹,除了会给用户添麻烦外,它的受众重视隐私胜过便利也是关键因素,毕竟阿里小号并不免费,而是一个付费订阅产品。熟悉国内互联网行业的朋友都知道,免费与付费可谓是天壤之别,特别是阿里小号这种既不能提供生产力,也无法满足休闲娱乐的产品,还能有一批稳定的付费群体自然是有独到之处。
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就是每年双11、618期间,许多朋友想必都经历过来自卖家的短信轰炸,这类营销短信往往会用伪装成验证码的“链接码”,来绕过手机上的“垃圾短信”拦截系统,让大家不堪其扰。赶上电商大促,大家就得被营销短信骚扰,这背后其实是手机号码被商家以或明或暗的各种手段获取的结果。
不仅仅是电商,类似的案例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更是随处可见。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实是互联网厂商有意推动的结果。如果在PC互联网时代就经常上网的网民就会知道,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互联网平台的注册是需要自己想账号的,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平台则几乎清一色地推荐使用手机号来作为账号。
对于互联网厂商来说,用手机号来作为用户账号可谓是“天作之合”。由于手机号几乎人人都有,且与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这也就意味着每个手机号背后大概率都会是一位真实用户,并且手机号更是与亲朋好友联系的窗口,所以互联网厂商也无需担心用户会遗忘账号。更妙的是,用手机号来当作账号,还能满足监管部门对于实名制的要求。
与此同时,相比传统的账号和密码体系,手机号+动态短信验证码不仅省去了用户记忆密码的繁琐,在安全性上也明显更强。所以出于对用户数据的渴求、更高的安全性,以及满足合规的需要,就使得互联网厂商纷纷选择将手机号注册作为核心,进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号几乎就为了“网络身份证”。
可是手机号的唯一性导致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用户几乎就等于在网络上“裸奔”。可偏偏在十年前,大量国内互联网厂商的隐私保护意识都不能用淡薄来形容,以至于某互联网大厂创始人说出了这样一句名言,“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大家真的是愿意用隐私来换取便利吗?恐怕只是不得不用隐私换便利。当手机号这个唯一标识成为了各互联网平台力推的用户账号类型后,隐私泄露就变得无法阻挡了。即使大厂有能力、有意愿保护自家用户的隐私,可奈何小厂成为了短板。
没错,全世界网民对于隐私泄露最无奈的地方,就在于为了获得厂商所提供的服务,只能选择将自己的信息交给他们,可结果确实厂商自己的防护不到位,没能保护好用户的数据。
不同于身份证号、住址等隐私信息,手机号能直接让广告商、黑灰产触达用户本人。再加上验证码被广泛应用在银行、金融等敏感领域,所以用户也做不到像无视电子邮件一样无视短信,所以后者的精准度更是极高。此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成本低,短信推广要比其他广撒网获客模式精准度高,触达率也高。”
如此一来,阿里小号提供的“伪装”能力,就赢得了大量注重隐私的用户青睐。有了阿里小号,用户就相当于有了一道“防火墙”,即便被垃圾短信骚扰也可以轻松关闭呼叫转移,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可既然如此,阿里小号为何会被关闭呢?这其实是因为阿里小号既能成为用户保护隐私的盾牌,也可以变成黑灰产的武器。
比如羊毛党可以利用阿里小号这种虚拟号码来注册账号,然后“白嫖”互联网厂商的新用户福利,甚至还出现了用小号注册滴滴,然后不付车费的案例。更别提虚拟号码依赖的呼叫转移技术更是电信诈骗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移动的“和多号”、联通的“沃小号”、电信的“天翼小号”、腾讯的“微小号”在过去几年已经陆续停运。
所以阿里小号的停运几乎是无可阻挡的大势,只不过阿里有些过于急切,暂时还没能做好善后。那么在没有了各种各样的“小号”后,我们要如何保护自己不被垃圾电话/短信骚扰呢?答案是大家只能指望手机厂商的拦截算法持续进化。
毕竟使用互联网服务不可能不交出相关数据,但相当多的厂商又没有能力在无孔不入的黑客手下保护好自己用户的数据,以至于用户数据泄露几乎无法完全杜绝。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