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搜索“净土”正在悄悄沦陷

市值榜·2025年08月14日 19:12
勒紧AI奔跑的缰绳

|GUIDE|

■广告是怎么进入AI回答里的?

■AI回答里的广告,会影响谁?

■ 如何平衡商业与用户信任? 

AI搜索诞生之初,被视为数字时代的一片净土。 

敲个问题,答案立现,没有竞价排名的污染,没有信息流广告的打扰,只有干净利落的答案。 

然而,现在广告的藤蔓已悄然爬上门框。网友们的吐槽接踵而至——有人让AI生成旅游攻略,结尾竟跳出跟团游推荐;有人查询产品信息,回答里藏着某品牌的“精选”标识。 

“AI搜索+广告”的热潮愈发汹涌。某数字化营销公司的客户经理声称:“现在连广告公司都来找我们做AI搜索优化,流量在哪,生意就在哪。”他表示,自己的客户只需按关键词数量和大模型平台数量付费,便能将内容植入AI答案序列,如同买下虚拟货架的黄金位。 

技术的高地,正被商业的洪流冲刷。 

01广告如何潜入AI搜索的“思考”?

广告商的触角,正悄然渗入AI搜索的数据源。 

上海一家数字化营销公司的客户经理,展示了自己“成功案例”:某固废处理设备企业购买关键词优化服务后,当用户向DeepSeek询问“固废处理设备厂家有哪些”,该公司名字赫然出现在答案首位。 

这绝非偶然,背后是一套名为GEO(生成式引擎优化)的技术在运转。 

GEO的本质,是利用AI依赖数据源的特性:通过批量生产含品牌关键词、预设话术的内容,并投放在高权重内容平台,使AI在抓取信息时被动收录商业结果。

用户得到的答案,表面是AI“思考”后的客观推荐,实则可能是预设的商业植入。 

这仅仅是“明枪”,还有更隐秘的“暗箭”在暗处涌动,试图模糊信息与广告的边界。 

有些广告不直接显示营销内容,而是在问题下方塞入“相关推荐”的链接,或者在回答末尾不经意地附上“了解更多请点击这里”。用户一点进去,看到的是赤裸裸的推广页面。这种“牛皮癣”式的小广告虽不起眼,却不断干扰用户获取纯净信息的视线。 

更高级一点的玩法,是使用“推荐”“精选”这类极具诱导性的标签。它们堂而皇之地出现在AI生成的答案里,紧挨着某个品牌或产品。用户一眼扫过,很容易错以为这是AI经过严格筛选后给予的“官方认证”。殊不知,这小小的标签背后可能也是广告。 

最精明的广告则深谙伪装之道,它们给商业推销套上了“专业建议”的光环。某些AI回答里会出现“根据市场数据分析显示…”“经过严格比对,我们认为…”等听起来无比“客观”“权威”的话术。用户稍不留神,就会觉得这是AI基于海量数据得出的“真知灼见”,心甘情愿地踏入精心设计的营销之地。 

令人咋舌的,还有一种“主动寄生”策略。

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上,“DeepSeek推荐”已然成为众多商家趋之若鹜的营销“金字招牌”。从动辄几十万的豪华汽车,到几十块的平价护肤品;从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到婴幼儿的奶粉,无数品牌在宣传文案中,醒目地打上“DeepSeek推荐”的标签。 

某知名护肤品牌策划了一场营销:标题赫然写着“当我让DeepSeek推荐一款敏感性皮肤护理产品”。配图里是DeepSeek对话界面,AI不仅“推荐”了该品牌的产品,还煞有介事地分析其核心成分的功效原理和适用场景,专业范儿十足。不明就里的用户看了,难免会想:“连AI专家都这么说了,那肯定靠谱”。 

这些内容被投放到互联网内容平台上后,如同在AI的思维回路里埋设广告触发器。当用户提问触及预设场景,广告内容便自动激活。 

当这些或明或暗、或粗糙或精致的软性广告,无孔不入地融入AI生成的信息里,谁被滋养?谁又被伤害?

02AI广告洪流之下,谁在受益?谁在受伤? 

当广告商像发现新大陆般涌入AI搜索领域,营销公司成为被影响较深的角色。 

SEO(搜索引擎优化)步入成熟阶段,传统SEO营销公司开始将GEO(生成式搜索优化)视为新增量。 

谈到AI搜索优化服务如何定价和收费,某营销公司的客户经理称收费价格并不固定。按照他所说的,企业名气大小、网上资料多不多,都会影响价格。客户先掏钱买关键词,他就能让品牌名字挤进AI回答的推荐位。关键词越多、覆盖的AI平台越广,价钱越贵,而且每季度都得付费。 

北京某营销公司表示,自己会挑选高权重、高收录的媒体“铺内容”,从而获得AI收录和占位。该公司人员声称,将品牌名塞进AI回答,三万块包月,一个月见效。为证明不是吹牛,他当场展示成果:某婴幼儿奶粉品牌经过他们的操作之后,跻身AI推荐名单。 

江苏某营销公司声称,有很多客户询问“如何让自家产品出现在AI推荐名单”。该公司展示了一份“AI搜索可见度优化服务”清单,其中的服务内容包括:制作行业榜单发布在各大网络平台、找协会发通稿、编撰“行业白皮书”等等。这些操作都是为了提升品牌在AI搜索推荐中的能见度,让AI在回答问题时有更大几率提到品牌。 

事实上,AI的“黑箱”性质,让人无法清楚内容采纳逻辑,于是“大力出奇迹”仍然是重要方式,比如海量发稿、大量堆关键词。

这对用户和AI生态构成了双重伤害。 

对用户而言, 他们仿佛掉进了“广告迷宫”。本想查询旅游攻略,结尾却弹出跟团链接;询问产品参数,回答里却藏着带“精选”标识的商家。用户的核心需求是获取准确答案,而非进入广告大卖场。 

对AI生态而言,伤害更为深远。 

一方面,当广告位变成“价高者得”,AI搜索就可能重蹈传统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的覆辙。这种机制迫使品牌方砸钱争夺曝光,而非专注于提升产品真实价值。 

另一方面,大模型固有的“幻觉”问题尚存,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数据污染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信通院曾做过实验,当在特定论坛连续发布百余条虚假信息后,主流AI大模型对于虚假信息的置信度,就会从百分之十几快速飙升。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即使是极少量的虚假信息,只需占训练数据的0.001%,就能导致整个模型出现重大错误。这就是老话所说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虽然腾讯元宝等多个AI平台表态,暂时没有接入广告的打算。也就是说,目前AI回答里的“广告”更像被动收录,而非平台主动植入,但普遍认为AI搜索通过广告变现只是时间问题。

海外已抢先一步:Perplexity 去年11月在答案侧栏上线带“赞助”标签的广告位,谷歌在今年也开放了同类资源,让广告主能将品牌塞进AI的“回答位”。 

困局无可避免,破局之道何在? 

03出路:商业与纯净,如何共处?

广告偷偷摸摸混进搜索结果,用户被耍得团团转。这事儿再不管,AI搜索迟早变成下一个“竞价排名”。商业想赚钱,用户想清净,两边怎么平衡?关键得靠技术、平台自觉和监管三管齐下,不能光喊口号。 

第一招,给广告“贴标签”,让用户看得明明白白。

用户烦的不是广告,而是被耍。就像街边店铺挂招牌,AI平台也得给广告“亮身份”。只要是花钱买的推荐位或者商家塞的软文,统统打上“广告”“推广”的标签,再配合严格审核,技术上完全做得到。

更得把选择权还给用户:加个“屏蔽广告”的开关,想清净就关掉,想比价就打开,自由切换。平台要是连这点诚意都没有,只顾着赚快钱,用户迟早流失。

对大模型来说,还需要建个“黑名单库”,专门拦截那些吹牛骗人的低质广告,别让它们污染训练数据。否则AI学了一堆假话,回答只会越来越不靠谱。

第二招,平台要立好规矩。

平台忙着卷性能、月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GEO乱象。

如果由着广告无限制膨胀,AI搜索迟早变成“谁给钱多就推谁”的垃圾场。平台得主动设条红线:比如单次回答里,广告内容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再公开算法里商业内容的权重系数,让大家看清楚推荐逻辑,别玩暗箱操作。

第三招,监管得跟上,玩虚的就得罚。

湖南最近出了新规,要求AI生成的广告内容必须显著标注。这就是个明确信号:广告别想蒙混过关。

但光靠标注不够,还得用技术盯紧交易链。比如用区块链存证,广告主是谁、投了什么内容、钱怎么走的,全流程上链记录,让每条广告都能追根溯源。

对那些编造假榜单的营销公司,直接重罚。只有提高违规成本,才能刹住这股歪风。

说到底,用户要的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AI,而是一个能分清广告和真话的智能伙伴。技术给广告亮明身份,监管给欲望划出边界,AI搜索才能守住初心:让答案干净点,让信任别那么贵。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榜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竹铭,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