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亏90%,中国平安加速逃离华夏幸福
近日,华夏幸福一纸公告,将大股东平安系的股份减持计划和盘托出,也为这场长达七年的资本联姻,敲响了落幕的鼓点。
根据公告显示,平安人寿及其一致行动人平安资管,计划在9月1日-11月30日,拟减持所持股份不超过1.1741161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不超过3%。
减持方式将分为大宗交易和竞价交易两种方式,其中,大宗交易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2%,竞价交易减持股份数量不超过总股本的1%。
公告提到,若减持计划期间华夏幸福有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配股、回购注销等股份变动事项的,上述减持股份数量将相应调整。拟减持股份的价格区间视市场价格确定。
目前,平安人寿持有华夏幸福25.144%股份,平安资管持有0.0421%股份,合计25.1865%,是华夏幸福第一大股东。
这场资本联姻还要从七八年前说起,当时因限购政策波及,号称“环京之王”的华夏幸福骤陷流动性僵局,幸得中国平安以“白衣骑士”的身份救场。
2018年7月,中国平安以137.7亿元,拿下了华夏幸福19.7%的股份,成为华夏幸福的第二大股东,这场交易也被业内称赞为地产与金融结合的典范。
平安入局的步伐果决又迅猛,仅仅时隔半年,又继续加码,于2019年初再度斥资42.03亿元,拿下华夏幸福5.69%股权。至此,平安系合计持有华夏幸福7.58亿股,占华夏幸福总股本的25.25%。
除了股权方面的深度参与,平安系还通过债权形式参与华夏幸福核心业务,2020年平安养老发起设立“平安养老 - 九通基业债券投资计划”等三次募集资金,总计100亿,与华夏幸福加强合作,投资PPP项目。
但平安系的深度介入最终还是没能阻挡危机爆发,2021年初华夏幸福首度公告暴雷,几个月后,因第一大股东华夏控股所持部分股权被“强平”,导致持股比例被动下降,平安人寿被动“接盘”成为了华夏幸福的第一大股东。
平安系湿手沾面粉,被迫从战略投资者变成了危机接盘者。
包括平安在内,似乎所有人都低估了地产行业调整的烈度,以及华夏幸福财务崩盘的速度。
华夏幸福的净利润从2019年的146亿元高峰,高台跳水跌落至2020年的36.65亿元,2021年更巨亏390亿元。
尽管华夏幸福在2022年曾短暂盈利15.88亿元,但随即又在此后两年陷入亏损旋涡。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公告净亏损55亿至75亿元,几乎追平去年全年亏损额。
身处其中的平安更是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中国平安2021年中报计提减值损失359亿元,导致净利润下滑15%。在当期业绩会上,时任中国平安联席CEO姚波表示,如果剔除这部分减值准备,中国平安上半年的营运利润的增幅应为18%。
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对华夏幸福风险敞口约540亿元,已计提减值432亿元,剩余敞口108亿元。
就像业内流传的那句话:平安投资华夏幸福,一个没换来平安,一个没得到幸福。
面对巨额损失和持续恶化的局面,中国平安开始寻求退出路径。2022年6月15日平安人寿公告对华夏幸福的减持计划,但截至2025年8月8日未实际减持。
如今入股7年之后,平安系再度启动减持华夏幸福股权的计划,只不过相比于平安当初20多元/股的收购成本,如今只剩2.18元/股,市值已经缩水了9成多。
按当前股价计算,平安此次计划减持的1.17亿股仅值约2.55亿元,不到初始投资额的1.5%。
公告虽然称减持是“根据自身业务安排及需要”,但怎么看都像是无奈割肉离场。
股价的崩盘更直观展示了这场灾难。平安当初20多元/股的收购成本,如今只剩2.18元/股,市值蒸发超90%。
这场“地产+金融”的资本联姻最终以惨淡收场,不仅是两家企业的故事,也是整个行业的震荡调整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从2023年开始,“险资逃离地产”就演变成了行业现象:大家人寿减持金融街;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减持保利发展;新华保险减持万科;平安更是干脆清仓了碧桂园……
从这一系列的案例中也可窥见,资本市场的大手笔博弈,最终还是要向市场规律的铁律低头,在汹涌而至的行业系统性风险面前,如何加强风险评估与管理,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发展,考验每一个机构的投资智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产人言”,作者:艳姐team,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