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爆火,实体门店急了?

红餐网·2025年08月13日 21:02
地摊和餐饮实体店,不一定非得争个“有我没他”。

晚上八点半,广州文冲沃尔玛前的丁字路口处已汇聚不下20辆流动摊车。 摊主们知道,来往的人群此刻正在饥肠辘辘,“大动馋心”。

麻辣烫、烧烤、炸鸡、炒面……路口两边摊贩里升腾起的烟火气打断了食客匆忙的脚步,让他们甘心在大夏天里挤在路边的“露天食堂”里大快朵颐。

“夜市经济”早已不是新鲜词。近段时间,加入摆摊大军的人群越来越壮大。但聚在摊车旁边的消费者,不仅堵住了路口,也堵在沿街实体餐饮店老板们的心里。在红餐网的采访中,部分老板直言,路边扎堆的地摊对自己的生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难道实体店家和地摊小贩之间的矛盾,真的到了“有我没他”的地步?

“摆地摊”继续爆火!星级酒店、头部品牌都支起了摊

和口罩时期前的“摆摊热”不同,眼下地摊爆火,离不开政策东风和市场环境两大因素。

政策方面,自2020年成都率先为餐厅外摆“开绿灯”后,全国各地开始有序发展“地摊经济”。如今,伴随着夜间消费的持续升温,上海、成都、常州等多个城市结合本地实际划定合规设摊区域,为地摊业态提供了更规范的生存空间,也使其发展边界进一步拓宽。

市场环境的变化,更让地摊经济“如虎添翼”。

一方面,消费者消费更趋理性,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地摊上高性价比的小吃、饮品恰好精准匹配了这一消费诉求;另一方面,夜市、集市所承载的社交氛围,也满足了人们对烟火气的渴望。

△海大南门夜市,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政策放行、市场有需,再加上成本低、门槛低,不少老板都纷纷加入“摆摊大军”——2025年的地摊餐饮早已不是大家刻板印象里的小打小闹。

这股热潮最新鲜的注脚,当属高端酒店的“下沉式”摆摊。上海的金陵紫金山大酒店、中建万怡酒店,浙江的浙江大酒店、望湖宾馆,河南的永和铂爵国际酒店、大河锦江酒店等,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小城,酒店外摆售卖卤味、快餐已成为一股新潮流。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此外,一些餐饮头部连锁品牌也从门店里走出来,争相涌入地摊赛道。

今年5月,武汉街头出现了多个海底捞钵钵鸡外摆摊,据了解,海底捞在全国已有超过200个夜宵车、火锅外摆等户外业态;新茶饮品牌如蜜雪冰城、CoCo都可、沪上阿姨等,也将流动摊车布局于夜市、地铁口、演唱会场馆等人流高地。

这些原本扎根于实体门店的品牌选择主动“出门”,是为了挖掘门店还未触达的增量市场。在如今风云莫测的餐饮市场,哪怕能快别人一步占领消费者心智,都值得花大力气去做。

地摊轻装上阵,实体负重前行?

地摊经济的迅猛扩张,势必会让门店餐饮人产生担忧,尤其是当他们正在面对客源与利润的双重压力。

相对于启动资金门槛较低的小摊,餐饮实体门店前期的租金与前期投入动辄就得十几万,日常运营中,每月的房租、工资加上持续上涨的食材成本也让实体店的经营如履薄冰。

福建烧烤店主宁宁就深受其苦,自从店门前的街道被官方划定为“合法摆摊区”,两辆主打烧烤的摊车便直接扎根在她的店门前,形成“店外有摊、摊逼店门”的贴身竞争。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由于地摊省去了房租、装修等固定成本,在价格上更具灵活性,宁宁主打夜宵的店铺生意遭遇重创——营业额较以往直接腰斩,原本稳定的客源被摊车分流近半。

“现在每天看着店外摊车的热闹,再算算店里的账就发愁。” 宁宁的无奈道出了多数受冲击店主的心声,“人工要发、房租要交、水电要付,这些固定成本一分都不能少,可流水却掉了一大截,我现在都不敢算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了”。

这种压力并非个例。在中学周边经营奶茶店的安吉也面临类似困境。周边突然涌现的低价饮品摊,以比门店低30%-50%的价格售卖同款品类,迅速抢走了对价格敏感的学生客群,让原本依赖校园生意的门店一度陷入客流冰点。

这就是实体门店店主们最为焦虑的点——如果消费者在“便利”与“低价”的驱动下大量转向地摊时,实体店不仅要承受客源流失的风险,还要背负着不变的成本枷锁,陷入“卖得少、亏得快”的恶性循环。

地摊与实体门店对冲的结果,可能是回到供需平衡的阶段

地摊经济的爆发是否会让本就困难的实体门店餐饮生存战年雪上加霜?答案并非“是”或“否”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

地摊经济展现的强大生命力,其核心支撑在于“非标准化”带来的灵活适配性。

从市场功能来看,地摊扮演着“即时性需求响应者”的角色——凭借低成本、高流动性的优势,摊贩能快速嵌入社区、通勤节点等消费场景,以“低价格+高便利”填补市场空白,精准满足消费者碎片化、即时性的餐饮需求。

这种特性使其在特定场景下具备极高的市场效率,例如上班族的早餐、学生群体的课间零食等,均是地摊的优势领域。

与此同时,地摊的“低门槛+快迭代”特性,使其成为餐饮创新的“试验田”。无需承担高额固定成本的摊贩,更敢于尝试新奇品类(如近年走红的脆皮五花肉、网红冰粉等),通过快速试错与调整迎合消费潮流,这种“轻资产重创新”模式,为餐饮市场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但“非标准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灵活创新的另一面,是其难以规避的市场风险和外部性问题。

当前地摊市场中,虽然很多城市都有规划专门区域供摊贩经营,但当前地摊的主体仍是大量“不合规”的流动摊贩,缺乏固定经营场所,随着人流量迁移。并且食材来源、储存条件的合规性难以保障,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而占道经营、垃圾污染等问题,则可能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形成负外部性。

△占据人行道的摊车,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海哥在广西经营一家牛排店,店门口常停着售卖同类产品的流动摊车。在面对红餐网的采访时就表示地摊对实体的冲击没有大家想得严重。

海哥的店是一家中高端牛排店,客群主要是追求品质和就餐环境的消费者,而牛排摊车主要面向价格敏感人群,两者目标客户群体差异大,互不影响。

实体与摊贩,两者并非完全“你死我亡”的替代关系,对餐饮从业者而言,这场变革的启示在于:无论是地摊还是实体门店,“生存的关键”并非业态本身,而是能否在市场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定位。谁先找到自己的产品护城河,谁就能更好地活下来。

地摊与实体门店在经营之路上各有难处。 

地摊数量在短短几年间快速增长,现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内卷态势。比如在某些摊贩聚集区,二十余个摊位里半数以上经营烤冷面、手抓饼等同类小吃,同质化竞争激烈,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摊点也在被逐步淘汰。

实体餐饮店同样面临供需失衡的问题。据红餐网专栏作者、豪虾传创始人蒋毅估算,现有餐厅数量已超出合理规模近两倍。即便没有地摊的冲击,那些性价比低、经营不善、成本高企的餐饮店,本身也难以长期维系。地摊的兴起,只是加速了这类店铺的出清过程。

地摊需在合规基础上强化特色与成本控制,实体店则需重点押注消费者体验,通过升级餐饮体验与产品优化构建护城河。最终,市场将在供需动态平衡中,孕育出更健康、更多元的餐饮生态。

这个过程或许需要时间,但最终总会达到一个双方都能适配市场需求的状态。

文中宁宁、安吉、海哥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卢子言,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把“为你好”改为“我听你说”。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