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搬团队、搬技术,IPO前京东指控九识智能侵权

商业范儿·2025年08月12日 12:12
悬而未决的侵权案:九识智能“技术爆炸”神话遭京东指控
九识智能
B轮江苏省2021-08
自动驾驶及无人车企业
我要联系

无人配送车赛道的明星企业九识智能,正陷入知识产权纠纷与安全信任危机的漩涡。

这家由京东物流前核心团队创立的公司,以半年实现落地运营、四年完成4轮融资的惊人速度崛起,却被京东指控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同时,九识智能无人车频发的交通事故,或暴露出“L4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技术”宣传下的技术成色质疑。

当资本狂欢遇上法律与安全的双重拷问,九识智能的“商业奇迹”藏着怎样的行业竞争暗流与技术创新隐患?

“闪电创业”的技术原罪?

8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由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九识智能”)申请的“低速无人车的能耗预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发明专利被正式公布,申请公布号为CN120448954A,发明人为孔旗、张旭琛。

而这仅是九识智能自2021年8月成立以来申请的大量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领域专利中的一项。不过,近日这家无人配送明星企业却因知识产权纠纷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7月25日,京东首次对外确认,已就九识智能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向公安机关报案。京东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的声明中称:“经过多方调查,京东已经掌握了大量九识智能相关侵权证据,已于2024年11月20日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中。”

实际上,九识智能的“传奇”起点,始终笼罩着与京东物流的不解之缘。这种缘分,与其说是行业人才流动的常态,不如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迁徙”。

从时间线来看,九识智能的创始团队堪称京东物流无人车项目的“复制粘贴”。天眼查显示,九识智能成立于2021年8月,实际控制人为一家在境外注册的Zelos Group Inc公司,对九识智能100%持股。

九识智能的核心团队包括创始人及CEO孔旗、联合创始人朱伟铖、联合创始人兼法定代表人庄立,三人曾是京东无人车的创始班底。

据媒体报道,孔旗于2018年加入京东,成为京东物流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兼自动驾驶负责人;朱伟铖与庄立于2019年入职京东物流,分别任自动驾驶研发组高级技术人员、无人配送车算法组高级技术人员,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2021年9月至10月,三人先后从京东物流离职,并加入九识智能,同年11月九识智能完成了核心团队搭建。

更值得玩味的是,2021年底至2022年4月,还有至少10余名京东物流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部门核心研发人员扎堆离职,入职九识智能。这种时间线的高度重合,引发外界对九识智能“预谋性创业”的强烈质疑。

从技术规律看,按照行业惯例,L4级无人配送车从立项到公开道路商业化运营,一般需要18-24个月。这期间要经历算法开发、硬件调试、整车集成、封闭测试、开放道路测试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京东自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体系,其后多年投入大量资金组建近百人研发团队。2016年,京东发布国内首个物流无人车;2017年6月,京东配送机器人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内顺利完成首单配送任务;2018年,京东配送机器人首次在北京进行公共道路运营;2020年,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车在武汉完成首单配送。

然而,公开信息显示,九识智能在成立当月即启动专利申请,2022年1月起集中申请数十项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领域专利,发明人多为从京东离职的员工。2022年2月,九识智能第一批无人车开始在公开道路上正式运营;同年11月,九识智能在苏州城市道路上运营投放近60台车辆。

业内人士表示,九识智能从成立到无人车落地不到6个月,很难用正常的研发流程和技术积累来解释,这种“闪电”速度严重违背技术研发规律,这也让市场怀疑其是否在核心技术上存在“拿来主义”,从而跳过了漫长而艰难的研发阶段。

此外,九识智能仅用两年半左右便实现从产品多次迭代到万辆级交付的跨越。2023年5月,九识智能下线L4城配量产车型Z5系列。2024年6月,完成了Z2、Z5、Z8、Z10四款车型布局,并开始尝试软件付费方案。截至2024年底,九识智能已积累了超万台在手订单,累计交付超3000台,2025年预计交付破万台。

九识智能的“商业速度”在行业内也引起极大关注。对比来看,属于无人车研发制造商第一梯队的新石器,自2015年9月正式立项启动首款L4级短途商用无人车研发,到2018年才正式公开亮相并投入使用。毫末智行在2020年开始研发首款无人车,同年11月全栈自研的L4级末端无人配送车“小魔驼”诞生,2021年下半年启动常态化商业运营,整个研发到商用过程耗时一年多。

此外,京东与九识智能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引发了关于“员工离职一年内申请的发明创造是否侵权前公司”的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23年修订)》规定,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属于原单位。

这一争议在司法实践中也已有明确判例。202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审结的吉利诉威马案中,威马被认定利用吉利前员工掌握的技术秘密申请专利并快速推出产品,最终被判赔偿吉利约6.4亿余元,创下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赔偿纪录。

京东与九识智能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处与此案类似。然而,一旦被认定侵权,九识智能不仅可能面临巨额赔偿,还可能被要求停止侵权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将对其业务产生极大影响。而且,九识智能的专利申请数量之多、技术相似性之高,使得其面临的法律风险成倍增加,可能会陷入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全栈自研与失控的无人车

九识智能的融资能力强劲,自成立以来已累计获得四轮融资,投资方阵容豪华,包括美团、BV百度风投、鼎晖百孚、蓝湖资本等十余家。今年4月,公司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交割,至此B轮融资全部完成,总金额近3亿美元。

九识智能官方介绍显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拥有可成熟规模化商业应用的 L4级自动驾驶全栈自研技术,集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商业化应用于一体。同时,九识智能还试图通过申请大量无人车及自动驾驶领域专利来构建起自身技术壁垒。

不过,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与隐患。今年以来,九识无人车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引发业内对九识智能产品及迭代速度的质疑。

据南方都市报,4月8日,陕西咸阳一辆九识无人车拖行电瓶车的视频引发关注。对此,九识智能解释称,电瓶车因其他事故倒地,边缘部分有塑料件覆盖,无人车路过时将其判别为可轻微接触的软性障碍物。

还是4月8日,北京昌平区一辆九识无人配送车与一辆轿车发生碰撞事故后,未停车等待处置,反而自行逃离现场。交通事故认定书显示,九识智能还存在“未按规定登记指定的区域范围路段运行”等问题,不符合《北京市无人配送车道路测试与商业示范管理办法(试行)》中的相关条款规定。

4月9日,西安市一辆九识无人快递车与路边停靠的一辆黑色汽车发生追尾事故。九识智能称,事发前,无人车停靠在路边,在人工接管取快递的遥控过程中,自动驾驶模式取消,相关人员接管操作失误,导致无人快递车追尾前车。

面对这些事故,九识智能的回应多是强调特殊情况或人为因素,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公众对其技术可靠性、无人车安全性的疑虑。在陕西咸阳,九识无人车拖行倒地电瓶车,暴露出对变形障碍物识别与避让的严重缺陷;在北京昌平区,无人车与轿车碰撞后自行逃离现场,反映出事故响应机制的缺失;西安的追尾事故则凸显人工接管时的操作隐患。

九识智能宣称自身为“全球L4城配自动驾驶产品研发和应用领军企业”,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与产品的高性能。不过,事故频发的现实与“全球领军企业”的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九识无人车在公开道路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无法精准识别障碍物、事故后异常行驶等,表明技术成熟度可能还未达到宣传中的高度。

据了解,城市配送“最后1公里”是物流配送业成本最高的地方,被视为自动驾驶最具价值的落地场景。近年来,无人配送车赛道涌现了新石器、九识智能、毫末智行、白犀牛等多家企业,而在竞争激烈的无人配送车市场,技术成熟度、经济性和场景适配度成为企业发展的三大决定性因素。

今年5月,九识智能推出E系列无人物流车平台及首款车型E6,E6售价为1.98万元,FSD(完全智能驾驶)订阅服务为1800元/月,试图以价格优势抢占市场。

这一策略看似颠覆行业,实则通过拆分硬件与软件销售(硬件1.98万元+每月1800元软件订阅费)降低入门门槛,但按照五年使用期计算,车辆(含服务)价格为12.78万元,价格远超车本身。此外,这种模式依赖持续的软件升级和数据服务,若技术迭代停滞,客户可能会陷入“硬件贬值、软件失效”的窘境。

进一步分析,低价策略或许能带来短期的市场份额增长,但从长远来看,低价竞争可能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引发恶性竞争,对整个无人配送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硬件成本下降、商业闭环、规模扩大,无人配送车行业已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而九识智能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据媒体报道,九识智能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港股IPO。

然而,如果九识智能无法妥善解决与京东的知识产权纠纷,那么潜在投资者对其知识产权的稳定性、未来的财务风险以及持续经营能力都将产生严重质疑,可能导致上市进程搁置甚至流产。一旦IPO受阻,九识智能不仅会错失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持,还可能面临资金链紧张、业务拓展受限等一系列问题,对未来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此外,九识智能的知识产权纠纷和无人车事故,也折射出无人配送车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种种问题。首先,企业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尊重技术研发的原始性和创新性,避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其次,在追求技术突破和商业利益时,必须将安全责任置于首位,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测试与安全评估体系。再者,行业监管机制也亟待完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无人配送车企业的技术审查、安全监管和市场准入管理,确保行业健康发展与保障公众利益。

结语

从核心团队集体离职的时间巧合,到专利技术与车型设计的高度重合,再到违背行业规律的研发周期,多重疑点指向一场精心策划的“技术搬运”。

当前,案件调查仍在进行,但无论结果如何,已为行业敲响警钟:技术创新没有捷径,尊重知识产权、坚守安全底线,才是无人配送车行业长久发展的正道。当资本褪去狂热,唯有真正的自主创新,才能支撑起行业的未来。(图源:九识智能官网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范儿Pro”,作者:苏禾,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九识智能
我要联系
自动驾驶及无人车企业

下一篇

男频IP开发,更进一步了。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