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后,这届年轻人靠花钱给自己“续口气”

iBrandi品创·2025年08月11日 18:06
“如何填补精神缺口” 正悄悄成为当代人消费时的隐形标尺。

你是否也常常在某个瞬间,突然被一股莫名的空洞感淹没?

打开小红书,年轻人的讨论里总绕不开“提不起劲”的日常 ——“活人微死”形容着对生活的麻木,“发疯文学”成了压力下的情绪出口,字里行间藏着的,是一代人难以言说的精神匮乏。而与这种状态如影随形的,是“情绪消费”的悄然崛起,以及那些被情绪推上风口的产品们。

“真的不懂,现在的小孩为什么对‘吧唧’(徽章)这么执着?还有抽卡直播,明明价格不低,却看得津津有味。”朝九晚六的打工人叶思(化名)嘴上吐槽着看不懂的消费潮流,却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深陷其中——她的购物车永远有“非必需品”,明知很多东西用不上,却控制不住下单的手,“买的不只是东西,是下单那一刻的满足感,好像心里的空缺被暂时填上了。”

这样的场景,在当代消费者中早已不算新鲜,梳妆台上囤着开封即用不完的香水、抽屉里躺着用塑封袋精心保存的吧唧、展示架上摆着被热度“怂恿”下重金入手的labubu玩偶……这些物件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实用本身。

显而易见,情绪消费,早已不是小众选择,而是当代社会消费版图里的重要一块。

01 从“有用”到“开心”,年轻人重塑消费逻辑

情绪消费这股潮流,早已在年轻人的消费选择里留下印记,不动声色地改变着他们的消费逻辑。这趋势的形成,说到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旦陷入情绪消费的冲动里,所谓的性价比、实用性这些理性考量,根本就站不住脚。” 叶思的话,精准地道出了自己消费时那份不受理性束缚的状态。

据iBrandi品创观察,情绪消费的崛起离不开以下两点:

1.物质生活的丰裕让基本生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当5元一杯的现制茶饮能送上门,当不少城市青年无需为第一套房掏空六个钱包,这代年轻人的消费逻辑,早已跳出了“有没有用”的原始框架。而情绪消费崛起,首先就得从物质丰裕这层土壤说起。

改革开放四十年攒下的经济家底,像一张隐形的安全网。这代人成长于城市化狂飙突进的年代,手机里装着整个互联网世界,从出生起就没体验过“缺衣少食”的窘迫。更直白的是,他们正享受着前辈们难以想象的“低成本躺平红利”,而这个话题,同样在小红书备受讨论。

外卖大战最激烈时,5块钱能喝到现做奶茶,连跑腿费都被平台补贴覆盖;即便现在补贴退潮,十几块钱解决一顿饭的便利性,仍是前几代人不敢想的生活常态。

这种物质优渥最直接的影响,是消费决策的权重转移。

《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里1018位受访者的答案很明确:传统意义上“有用”的功能性,正在和情绪价值平分秋色。

父母那辈人买东西先看“能不能用”,现在的年轻人会问“能不能让我开心”。就像有人愿意为限量版吧唧花几百块,不是因为这枚金属徽章能装东西,而是它能精准戳中同好圈子的认同感;有人囤十几瓶香水只用空两瓶,买的是打开瓶盖那一刻的嗅觉疗愈。

更关键的是,房产等大额支出的压力被部分消解后,年轻人的工资卡就有了更多底气投向精神领域。这种消费重心的迁移,本质上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自然升级——当生理与安全需求被充分满足,人们总会抬头寻找归属感、愉悦感这些更轻盈,却也更奢侈的东西。

2.快节奏的生活、社交压力与孤独感交织,使得“精神空虚”成为高频讨论的集体困境。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里的数字透着寒意:18到34岁的年轻人,焦虑和忧郁水平比其他任何年龄段都高,风险高达24.1%;25-34岁的抑郁风险为12.3%;而其他年龄组的检出率均低于10%。

职场上的KPI像悬顶之剑,家庭里的期待压得人喘不过气,这些压力像细密的网,把人困在中间。更让人无奈的是,快节奏的生活正把人际关系磨成“原子化”的碎片——同事是工位旁的熟悉陌生人,朋友是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看似被千万人环绕,转身却只剩自己。

数据显示,44.00%的消费者表示情绪消费是自身的一种消费追求,42.71%是日常情绪的自我调节,39.86%是为了自我奖励、取悦自己。

这种状态下,“填补情绪缺口”成了刚性需求。年轻人开始把消费当成情绪的出口,那些能带来即时慰藉的东西,突然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解压玩具成了办公桌标配,疗愈 SPA 馆排起长队,有人在阳台摆满绿植,还有人追着脱口秀演出跑。这些消费行为,早跳出了“买东西”的范畴。就像有人愿意为半小时的心理咨询买单,买的不是对话本身,是被理解的瞬间。

当孤独和压力成了日常,情绪消费就成了年轻人给自己开的“止痛药”——不一定能根治,但能让人在喘不过气时,多撑一会儿。

02 悦己、社交、成瘾,情绪消费的三条赛道

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2025-2029年中国情绪经济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4年中国情绪经济市场规模达23077.67亿元,预计2029年将突破4.5万亿元。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当情绪消费的浪潮漫过商业海岸线,那些活得明白的品牌早就在浪尖上,它们吃透了一个真相:当代年轻人的钱包,只对能对“接住情绪”的东西敞开门。

据iBrandi品创观察,情绪消费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悦己型、社交型和成瘾型。

先说悦己型。这类消费的核心,是把“向内的自我愉悦”捧到决策清单的顶端,核心逻辑是对自我情绪价值的主动投资,更是一场深度的自我满足。

香氛赛道就是典型代表。“我的本命香是慵懒周末,侍寝香必须是壁炉火光。”叶思聊起她的“香氛哲学”时,眼里带着光,闻着香味,闭上眼就像一头扎进雪地木屋 ,柴火在炉膛里烧得正旺,噼里啪啦的声响裹着暖意漫过来,“然后在想象中哄自己睡觉。”

像这样有专属“侍寝香”的年轻人不在少数。闻到花香调,像摸鱼时刷到的海岛vlog,暂时逃离的幻觉就值回票价;柑橘调是早八人的速效兴奋剂,连冥想香都精准对应“不想和人类说话”的时刻。

就连平替产品也抓住了这股心思,洗衣液不再只负责去污,瓶身印着各种香气的选项;香薰蜡烛十几块钱就能买回家,点燃后让卧室浸在喜欢的味道里。这种“低成本香氛自由”,成了年轻人给生活偷偷加甜的聪明解法 。

再看社交型。这类消费像座隐形桥梁,一头连着孤独的个体,一头接着渴望共鸣的圈层。核心逻辑是把花钱的动作,变成消除孤独、获取归属感的 “社交货币”。

剧本杀的火爆就是明证。那些写满爱恨情仇的剧本,那些需要代入角色的互动,把现代人憋在心里的情绪,变成了可消费的服务产品。2024年这行规模冲到382.0亿元,同比涨了21.93%。谁能说,年轻人为剧本杀买单,买的不是一场“被理解”的幻觉?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些赛道玩起了“悦己+社交”的混合打法,比如谷子经济。收集吧唧、小卡的人,既能在拆包装时满足收藏欲,又能在晒单时收获同好的秒懂眼神。

《排球少年》的“队旗麻将”吧唧被炒到8.4万元,疯魔背后,不过是“现实里找不到同温层的人,只能在塑料片堆里抱团取暖”。数据显示,2024年谷子行业规模飙到1689亿元,一年涨了40.63%,足以说明这股抱团的力量有多强。

最后说说成瘾型。这类消费像块有魔力的磁石,让人明知“没必要”却控制不住伸手,核心逻辑就是对特定产品形成“刚需式依赖”,靠高频消费填补情绪缺口。

盲盒就是最典型的“情绪钩子”。拆开前的心跳加速、抽到隐藏款的狂喜、抽不到的不甘心,形成“抽-爽-再抽”的循环。泡泡玛特的Molly、Dimoo们,让玩家为集齐全套买上百个盲盒,甚至高价收稀缺款,从“喜欢”变成“执念”,不少人花得超出了预算。

当然,像最近很火的Labubu,丑萌的能让白领掐着表蹲点抢,不光是拆盒的上瘾刺激,更重要的是,这些“丑东西”本身就带着反叛的信号。眯眼笑的蘑菇头、歪嘴的小怪兽、一脸傲娇的搪瓷娃娃……它们丑得各有千秋,却都精准戳中同一个点,用荒诞外形裹住成年人的孩子气,让“幼稚”有了光明正大的容身之处。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能踩着牧原股份老板上位成河南新首富,靠的哪是塑料玩偶?是摸透了“当代人宁愿为情绪买单,也不愿为柴米油盐多花一分”的消费核心。

03 总结

现在的品牌竞争,早不是比谁的产品更耐用,而是比谁更会当“心灵搭子”。

你卖香氛?得说清“这是孤独者的被窝香”;你做潮玩?得讲明白“这是社恐的社交替身”;你玩谷子?得说清“这是同好的接头令”;你做旅行?得讲明白“这是人生的解锁卡”。

谁能把年轻人的焦虑、孤独、渴望认同,都熬成“消费解药”的样子,谁就能在这场情绪生意里,赚得盆满钵满。

毕竟,当生活本身成了情绪重灾区,花钱买个“暂时舒服”,成了年轻人最无奈也最心甘情愿的妥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消费Daily”(ID:ibrandi),作者:Farold,36氪经授权发布。

+1
3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银幕上那只小猪妖,是你吗?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