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人形机器人家族亮相WAIC,饮料品牌正在刷新消费场景想象

36氪品牌·2025年08月08日 19:16
从“百事蓝宝”到“百事酷宝”,一场科技与情感的品牌实验。

技术的意义,总要回到“人”的故事里。

WAIC从不是一场纯粹的科技展,它更像是一次关于未来生活的集体预演。而当百事可乐第一次将人形机器人“请进”大会现场,一个信号变得更加明确——科技已不再遥远,它正穿过算法和模型,走入我们最日常的消费触角。

7月,百事可乐携手智元机器人,在WAIC展会上发布品牌第二位人形机器人“百事酷宝”。它不再只是“技术秀肌肉”的工具,更像一个能够随时进行情感交流、陪你拍照的亲密伙伴。

继6月的“百事蓝宝”首发后,百事可乐人形机器人家族首次以“双宝组合”形式面对大众,展开了一场关于品牌未来想象的现实演练。

这并非一次走红毯式的营销噱头。从现场互动、技术接入,到价值观叙事与公益实践,百事可乐正在尝试用人形机器人这一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潜力股,逐渐内嵌为可感知的品牌资产,打通与当代消费者之间从“体验”到“认同”的新路径。

机器人走下展台,饮料品牌走进“具身智能”先锋阵列

“机器人+饮料”,过去更像是科技展会的即兴拼贴。但在今年WAIC上,百事可乐为饮料行业与新兴科技产物的有机融合开辟出全新玩法和运营模式。

在当前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议题,但鲜有品牌能真正将其拉入到可运营的商业逻辑中。百事可乐选择将人形机器人部署在面向公众的消费触点中,本质上是在主动拓宽品牌的“接触半径”,不仅让科技更可见,也让品牌更可亲。

“百事酷宝”所基于的智元灵犀X2平台,原本是为工业级智能设计的高阶芯片系统,其强项在于情绪识别与场景化互动能力。借助其拟人化的对话、灵活的肢体语言和即时响应逻辑,百事可乐把一个饮料品牌与一个机器躯壳间的连接变得柔软、立体。

更重要的是,这并非一次脱离业务实际的“科技作秀”。WAIC的舞台并未被布置成未来实验室,而是“即消费场”的现实模拟。

“百事酷宝”为观众送上可乐、合影互动、主动问好,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击中了用户对“科技温度”的真实期待——好奇、愉悦、可参与。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具身智能”的起点:不止跑在技术前沿,更能落在真实鲜活的生活场景中。 

而百事可乐的这一动作,不仅抢占了WAIC中“人机交互”的品牌生态位,也实际测试了“机器人是否能在品牌体验中发挥稳定作用”的商业命题。

回溯百事的动作,从之前“百事蓝宝”首发,到“百事酷宝”亮相,百事正在释放一种信号:其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从“偶发体验”转为“品牌接口”。

百事不是在讲一个“未来有多酷”的故事,它在认真尝试另一个问题:如果具身智能已足够稳定,品牌能否在今天,就先一步把它变成触达年轻人的现实介质?

人形机器人如何成为品牌资产的具象化载体

在传统的营销语言中,品牌形象往往通过明星代言、广告叙事或社交媒体运营完成构建。而“百事蓝宝”和“百事酷宝”的出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让品牌拥有一个可以持续发声、主动交互、具备辨识度的表达载体。

这背后其实是媒介范式变化所带来的结构性挑战:注意力成本上升、流量渠道趋同、用户审美疲劳,逼迫品牌从“被动输出”变成“主动叙事”。

其他品牌试图摆脱外部代言人的不确定性,自建“人格化表达体”成为高频尝试,虚拟人、AI主播、品牌IP陆续上场。而百事可乐选择了更具未来指向性的人形机器人,则在品牌资产构建上迈出了一个维度上的新步伐,不仅是视觉识别的延展,更是交互方式的升级。

先登场的“百事蓝宝”,作为品牌首个人形机器人形象,承载的是先锋角色,以突破感、未来感为切口,拉开了百事跨界科技的叙事序幕。

而“百事酷宝”的出现,则更多聚焦在日常交互与用户沟通的可持续性上,语言风格更年轻,行为反应更贴近真实互动场景,具备更强的陪伴属性与传播延展力,让品牌从单向信息传递者升级为真正融入生活的“陪伴者”,完成了饮料品牌在科技加持下的表达升级。

显然,这并非一次性行为,它打破了品牌在内容输出中高度依赖外部创作者、短期话题的惯性,以人形机器人为媒介,构建了一个“始终在线”的自有交互角色。

现实情况是,不少人形机器人已经在服务零售、导览迎宾、AI讲解等应用场景落地。如国内某大型零售集团已部署机器人承担门店商品引导、会员活动提醒等工作,平均停留互动时长超过1.5分钟,极大提升顾客好感度。

这些先行案例说明,用户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门槛正在降低。尤其在年轻群体中,拟人化AI正逐渐被视为一种“无压陪伴”的新型存在。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缝隙中,“百事酷宝”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它并不是品牌灌输信息的传声筒,而更像是一个数字时代松弛、自然、亲切的品牌朋友。

可以预想的是,“百事酷宝”未来或将逐步摆脱“单场景”依赖。它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展会拍照区的打卡物件,同时也向大众充分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超市、校园、地铁快闪店等多元消费场景中稳定运作的潜力。

而在本月,百事可乐还将推出以“百事酷宝”为创意原型的全新机器人罐,进一步延展这一科技形象在大众消费品中的可识别度。这一举动预示着百事可乐试图在日常饮用场景中建立新的沟通触点,让消费者在开罐之间,也能感受到科技的温度与陪伴。

在饮料行业中,这种以科技塑造可长期运营的互动角色的尝试几乎没有先例,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内容与用户关系构建思路。

这才是品牌内容在AI时代的未来价值支点:不仅让人看见你,更让人愿意和你相处。

“科技+情绪”双驱动下的消费共感和跃迁

在这场探索中,百事可乐并没有参与制造机器人,但它或许率先提出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人形机器人尚未普及、技术仍在成长的当下,品牌如何先一步将其融入真实场景,成为可以被感知、被连接、被记住的生活触点? 

长期以来,人形机器人在消费场景中的角色更多停留在“技术展示”,其应用价值难以被消费者直观感知。但百事可乐正在尝试将其作为一种“轻量触点”嵌入品牌沟通策略中——不是大规模铺开,而是以适度、灵活的方式激活用户的兴趣、情绪与参与感。

百事可乐人形机器人家族的出现,标志着百事正试图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与传播逻辑,以“科技+情绪”的双重驱动,开启一种介于功能体验与情绪陪伴之间的互动形态。从展会互动、日常陪伴,再到公益教育,它所承载的不只是智能化的功能模块,更是品牌面对Z世代时“自我人格”的一次自然生长。

这一路径也为行业提供了有力启发:面对情绪饱和与传播疲劳,当“爆点”变得难以预测,品牌不应再依赖强烈的内容密度,而是借助前沿科技打通情绪通道,用真实的生活化体验创造微连接,让消费者在“轻体验”中沉浸式感受到品牌温度。

这条路绝不是浅尝辄止,它远比看上去的更远更深。在这场看似“饮料+科技”的跨界尝试背后,百事可乐真正落下的,是一次品牌沟通底层逻辑的更新实验。

而这种“轻接触、深情绪”的沟通方式,正是品牌在新时代中最难抓住、却最值得布局的能力。在信息红海中,百事可乐人形机器人家族代表着品牌与用户之间“低干扰、高记忆”的接触点:它不像广告语那样霸道,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

这种“情感接口”的价值远大于一次传播,它能够长期持续、悄然发酵,最终形成一个消费者口碑自传播的系统。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或许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革新,但它正在悄然改变品牌如何被看见、如何被感知、以及如何留下时代记忆的营销困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中国微耕机之都”到“全球通机创新高地”。

1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