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红线来了,国家要求“强制交社保”,什么信号?
社保“强制缴纳令”来了?
最近,最高法发布了一则司法解释,引发了轰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者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诺无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约定或者承诺无效。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不管是用人单位故意不缴社保,还是有些劳动者为了多拿工资和用工单位达成不交“五险一金”约定,9月1日之后,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这一招,堪称釜底抽薪,让“弃保”的机会成本大大提升。任何用人企业想逃避“缴社保”的责任,都可能“喜提被告”,甚至可能被追责、罚款。
最高法的表态,也道明了一个被我们忽略多年的事实:社会保险,是和纳税一样的法定义务,它对于企业、对打工人,无处不在。
国家突然强调“社保红线”,背后的信号非同寻常。《晚点LatePost》此期有一篇文章分析,2024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约7.34亿,但根据统计公报中参保人数最低的失业险推算,中国拥有完整社保(即“五险”)的人数最多为2.46亿,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3.5%。
“全民强制社保”的时代到来,将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1
其实,“五险一金”从诞生起就带有强制性。
简单回顾一下社保制度的历史:
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并明确“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1999年1月22日,《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生效,在职员工具备了向企业提出追索养老金、医疗保障及失业保险的权利;
此后2008年修订的《劳动法》,以及2011年施行的《社会保险法》都再次明确用人单位必须对所有员工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我国的“五险一金”构成
社保的“强制约束力”,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来:2019年开始,社保中“五险”的征收主体从社保局转移到了税务局。因此有人说社保是一种特殊的税,不无道理。
总体而言,“五险一金”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进步,对于劳动者,是关系到终生福利的大事。
为何现实中,还有人不愿意交社保,或者希望尽量少交?
原因,很复杂。
从“五险一金”的构成上看,养老保险是绝对的大头,但这是一笔长期的投资,按照现行规定需要交满15年才能退休后领取。而在2030年之后,这一年限将逐步提升到20年。
回报周期如此漫长,但个人的支出成本却不是一笔小数目。
以北京为例,按最低缴费基准算,个人部分的社保缴纳费用为716元/月,如果是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养老保险,没有雇佣单位分摊,费用几乎翻倍。一个月薪7000-8000的人,就需要拿出10-20%的收入来交社保,低收入者需要负担的成本比例还要更高。
今年许多人呼吁的“为骑手交社保”,实际上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丹丹,在针对外卖骑手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
23.5%的骑手明确表示“不愿参保”;
38.9%的骑手仅愿拿出月收入的5%用于社保;
不足10%的骑手能接受现行个人缴费比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有超过2.4亿灵活就业者,骑手们对于社保的疑虑有着相当庞大的群众基础。
很多游离在“社保真空地带”的都是年轻人,他们自认身强力壮、可以养活自己,至于老了有没有后人种树让自己乘凉,还想不到这么长远。
尤其是,经济遇冷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拿到到手现金,而非几十年后的“预期收入”。活在当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因此有很多网友评论说:不是我需要社保,而是社保需要我。
2
过去,用人单位不为员工缴纳社保也是违法的,但对于一些规模不大、利润不高的作坊企业,小餐饮店、小零售店,社保征缴执行并没那么严格。
国家为什么现在突然收紧红线,强调“不缴纳社保的约定无效”?
这可能和当前社保收支紧平衡有关。根据2024年的预算报告:
202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18944.7亿元,增长5.2%;预算支出106061.28亿元;当年收支结余12883.42亿元。
看起来,去年的社保基金还有很大的富余。但考虑到2024年我国各级财政对社保基金的财政补贴高达2.6万亿,近年来还在快速上涨。真实的社保基金压力,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的社保一直以来都是“现收现付制”,当前工作的人所缴纳的社保,其实是付给了现在享受养老金的退休人员。
本质上,社保就是一个关于分配的数学题。有人曾经作出测算,如果以中国的平均寿命78岁,男女平均退休年龄56.25岁来算,那么达成“现收现付”的条件至少是:
1个人领社保的同时,1.67个人在工作。
而当前,中国正迎来一波史上最大的“退休潮”。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了1950-1958年、1962-1975年和1981-1997年三次“婴儿潮”。其中最大的一次,就是1962年开始的这个波峰。
随着更多的“60后”步入老年,接下来每年都有超过2000万人退休;但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新增的潜在劳动力供给大概为1700万-1800万。
换句话说,我国每年都会减少300-500万劳动年龄人口。
退休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倒挂,将是社保体系未来几十年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目前来看,国家已经着手从几个方面去填补社保扩容后的资金缺口:
1.加大财政补贴。2025年财政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但随着各级财政“过紧日子”,用财政补贴社保缺口,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社保转移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调配资金,去补贴其它地区。2024年,我国的社保调剂资金总额达2840亿元。其中,广东的统筹调剂资金历年来都是最多,民间流传着:
广东养活了大半个中国的老人。
3.各种方式“开源节流”。最近有一些动向值得关注,6月24日,《国务院关于 2024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公布。其中指出:
13省将406.2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等,挪用于“三保”支出、偿还政府债务等。
通过加强审计防止资金浪费挪用,还不足以填补未来的收支缺口。
接下来严查企业欠缴社保行为、尽可能扩大社保缴纳人群的基本面,或许是重要方向。
3
“强制社保”时代到来,会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从短期来看,很多企业将面临一波合规成本的上涨。这不仅会影响到餐饮等中小微企业的利润,也会对劳动者们的收入产生波动。
许多人没意识到:社保,本就是自己收入的组成部分。老板雇佣一名打工人时,心理上是有一个整体的成本预算的,它包括:
工资+“五险一金”支出+其它成本
这个用工成本,是由市场决定的,并不会因为政策的变化而凭空增加或减少。如果必须缴纳社保,那么企业必然将这一部分的成本,转嫁到劳动者的工资上。
当前许多利润极为微薄的行业(外卖行业利润率仅为3%),吸纳了相当多的就业人口。“强制社保”导致的用人成本上升,会不会导致用人单位重新权衡效益,转而去推动“机器换人”?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外卖可以无人机配送、机器人配送。
而从长远而来,当前的社保制度也需要更完善,以增加吸引力。
比如医保的跨省报销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工作流动性很高,换城市早成了常态。但换个城市看病的时候,医保卡不能用,账户也不能转,相当于“交的是全国的钱,却只能报销本地的账”;
再比如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目前两种体系的差距仍然很明显,也存在缴纳和领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度: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每人每月3825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每人每月246元。
考虑到不少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都出身农村,很多人交社保意愿不高,就是担心自己的父母难以受益。
总体来说,中国的社保体系在往普惠化的方向发展。想要拉动内需,以更大的力度刺激消费,就必须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度。这也是今年以来高层“投资于人”的政策取向体现。
而对于个人来说,交社保不只是“法定义务”,更是一笔对未来的投资。即使你只想“活在当下”,每年只有几百块钱的医疗保险还是要交,关键时刻可以救急、救命。
有网友说:“买社保相当于多养一个儿子。只需要养15年,不用辅导作业、不用买房买车,等你老了每个月准点给你钱花,没有抱怨也没有牢骚。”
这也许是普通人只要付出就肯定有回报的项目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Trend”,作者:布语,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