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机器人互殴?
有个有趣的现象。在今年WAIC上,最火爆的展区竟然是机器人的擂台。可以说,现场80%的机器人都在打架,围观人数成千上万,甚至很多家长专门购买昂贵的黄牛票,带孩子进来看机器人彼此殴打。
比如在宇树科技展区的擂台上,两台身高1.32米的人形机器人展开了一场持续数分钟的激烈对抗。
现场视频显示,一方以一组连续直拳将对手逼至角落,另一方则突然下蹲使出扫腿,金属关节与擂台地面摩擦出刺耳声响。
当一方最终以机械臂锁住对手颈部迫使系统判定投降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为什么具身智能最出圈的一幕是机器人互殴?机器人打架,怎么就占领了用户心智?
机器人格斗进化史
机器人打架的故事要从40年前说起。
1986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MileHiCon科幻作品集会上,首次出现了以遥控车为基础的对抗赛Critter Crunch,这也是之后机器人格斗赛的雏形。
但那一时期,机器人对战更像是一场钢铁对决,以破坏性对抗为主。这些机器人大多采用齿轮、钢板焊接而成,比赛规则简单粗暴,谁的机械结构更坚固、谁的电机更强劲,谁就能在碰撞中存活下来。那时的对战更像是一场遥控坦克互怼,观赏性有限,但奠定了机器人格斗的基础理念:破坏对方,保全自己。
进入21世纪,机器人格斗迎来爆发期,对决从物理对抗演变成战术竞技。RoboGames、BattleBots等赛事兴起让竞技规则更加规范,机器人设计也走向专业化。这一阶段的战斗加入了旋转锯、液压钳、弹射装置,武器系统更复杂、对战更激烈。与此同时,赛事观赏性大幅提升,选手不仅要拼硬件,还要研究战术策略,比如如何利用场地障碍发动致命一击。
2020年后,随着生成式AI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格斗进入了智能对抗阶段。如今的战斗机器人不再完全依赖人类遥控,而是能通过传感器和算法自主识别对手、分析战场态势、制定攻击策略。这一阶段的对抗,已经从谁更耐打升级为谁更聪明。机器人不仅要有强悍的物理结构,还需要动态闪避、弱点分析、战术欺骗等快速决策能力。
可见,机器人格斗赛一直沿着三条路向前发展。
首先,从武斗到智取,对抗纬度从物理破坏到算法对决。如果说早期的机器人格斗是硬碰硬,那么引入实时AI决策的机器人可是更加狡诈了。目前,机器人能通过动态博弈算法预测对手的运动轨迹,并自主选择闪避或反击策略。
其次,单一模态到多模态的发展让机器人识别感知能力越来越强,战术动作库愈来愈丰富。最初,机器人只能通过RGB摄像头获取二维图像信息选择撞击或后退,现在他们不仅能完成基础的冲撞攻击,更能像职业拳手一样施展勾拳、扫腿、抱摔等组合技。
最后,从人工遥控到人机共战。过去,机器人完全依赖操作员实时操控,每一个出拳、闪避动作都需要人工指令,滞后感明显。现在,机器人格斗自主规划简单攻击防御的能力逐步突破。
机器人互殴能力一直在进化。同时,围观群众越来越多、破圈能力越来越强。
今年5月,CMG格斗大赛现吸引了30多个国家200多支机器人战队参赛。场观众超5万人,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亿次,相关话题冲上了抖音微博热榜。
那么,我们为什么热衷于看机器人互殴?两个钢铁娃娃打来打去,有什么好看的?
机器人互殴,何以让全民狂欢?
为什么这么多年机器人打架一直是个热点?
一方面是技术奇观的魅力,直拳、侧踢、扫腿等招数最直观地展示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平衡控制和反应速度,远比静态展示或简单交互更能吸引眼球。并且,高速旋转武器、胜负分晓时刻等充满视觉冲击力的暴力美学天然适合短视频传播,极易在社交媒体破圈。
比如,当G1被击倒后迅速爬起时,观众会不自觉地赋予它“斗志”“不服输”的人类特质;韩国AURA-X机器人在KO对手后做出的“拍屁股”挑衅动作,则引发了关于“机器人觉醒”的热议。
另一方面,技术还没能达到处理削水果等精细复杂任务的程度,而机器人之间的互殴表演不需要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特定环境下高效、低成本、强反馈的训练模式更容易集中资源突破。让机器人互殴成为具身智能公司吸引公众注意退而求其次而又最为明智的选择。
除了技术层面,大众心理上讲,人性天然地追求暴力场景刺激肾上腺素。
年初,老外围殴宇树机器人G1的视频在社交媒体X上吸引8000万人观看,引发争议。
有博主表示:“虐待机器人是不对的,它内置的AI系统会记住这种创伤。”也有博主认为:“不要再人化AI了,他们就和被丢弃倒卖的旧手机一样,没有生命特征。”
对这一现象分化的态度,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动因。
德国埃森杜伊斯堡大学研究发现,人类观看机器人受暴力对待时,大脑边缘系统会激活比机器人被友好对待时更强的反应,但又需要道德庇护。机器人互殴则为被文明社会压抑的暴力冲动提供了一种无道德负担的安全宣泄途径,比电影更真实的现实场景释放了替代性暴力需求。
从古罗马角斗场到现代MMA格斗,人类对暴力竞技的痴迷从未改变。机器人互殴延续了这一传统,但以更安全、更科技化的方式呈现。观众能享受拳拳到“肉”的刺激,却不用担心真实的伤害和舆论谴责。
几重因素的推动下,机器人互殴成了最有效的流量密码,机器人公司也将运动表演等赛事作为产品出圈、寻求商业关注的绝佳机会。但与此同时,一个更深的隐忧浮出水面:
在越来越多的具身智能公司倾向于通过表演制造噱头时,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路径是否会变得越来越窄?
机器人扎堆秀,是好是坏?
从年初穿着花棉袄的宇树机器人转帕子上春晚到春季机器人半马赛、再到如今的机器人格斗互殴,这些看似酷炫的表演,本质上都是满足情绪需求。
对于没有技术背景的公众来说,娴熟的表演仿佛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机器人已经无所不能,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而现实是,他们或许可以花拳绣腿,但甚至难以拿起刀子削苹果。
简单来说,机器人格斗擂台边界固定、规则明确,意外变量少,属于高度结构化的擂台,只需应对可预测的对手,其专用算法针对有限场景进行了极致优化,成功率高;而日常任务则需要在开放环境中处理无数不确定因素。例如,削苹果时,苹果的形状、硬度各不相同,刀具力度需要实时调整,容错率极低,要求机器人具备对物理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力。
就像专业运动员未必擅长家务一样,当前机器人技术仍处于专精特化阶段,距离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机器人扎堆作秀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
一方面,它能帮助没有资金的具身智能公司快速融资,筹集资金攻克实际的技术难题;但另一方面,如果公司继续追求打架表演而非实际应用,则会导致技术路径窄化、资源错配,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很有可能沦为泡沫。
而具身智能能不能进入下一关,关键就在于人形机器人什么时候能够真正达到技术和成本的临界点,让其实际价值像生成式AI一样具体可感,或者让其情绪价值像毛绒玩具一样人人可及。
毕竟,没有人会花好几十万去买两个钢铁娃娃天天打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作者:珊瑚,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