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开的日料店,气死了多少日本人?

有数DataVision·2025年08月06日 09:32
有一个算一个

2016年,日本农林水产省(MAFF)颁布了《海外日本料理烹饪技能认证指南》,主要目的是撵走华人。

不少华人日料店打着东京、樱花、北海道的名号,造出了宫保鸡丁寿司、郫县豆瓣三文鱼等新式名菜,不仅颠覆了国际友人对正宗日料的理解,也夺走了大量本国人的生意,忍无可忍的日本人最终搬出了这项“厨师认证”。

这门考试分金、银、铜三个等级,金牌厨师要求最高,烹饪技法是其次,重在学习礼仪举止、传播饮食文化,铜牌门槛最低,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做到预防食物中毒就行。

其本意是让华人厨师知难而退,但直到去年9月,全球金牌厨师只有23个[6],大部分是老外。

这项考试没能约束住哪怕一个中国人

日本人对华人经年累月的穷追猛打中,他们或许忽视了一个问题:一拨人抢走另一波人的饭碗,尚且可以归功于运气,但如果举国的饭碗都不保,问题一定出在自己身上。

日料被中国人做大做强,这锅还得日本背。

大自然的搬运工

中国日料店的三文鱼未必是日本空运,但日本日料店的三文鱼,大概率是挪威空运的。

上世纪80年代,挪威水产养殖技术进步太快,走在了人民群众购买力的前面,出现三文鱼产能过剩。为了解决内需市场容量有限问题,渔业部长Thor Listau在1986年带头解放思想,定制了一个“日本计划(Project Japan)”,目的是劝日本人吃三文鱼。

相比日本本土的太平洋鲑,挪威的大西洋鲑脂肪含量高,非常适合生吃。但日本人也不傻,也会担心寄生虫问题。此后10年间,挪威官方投入了3000万克朗预算打广告[7],强调挪威的海水多干净,消除日本人的寄生虫恐惧。

直到1995年,挪威成功打入日本食品公司日冷(Nichirei Corporation)内部,后者是日本老牌国企,凭借强大的经销网络,将便宜的挪威三文鱼迅速推向了日本消费市场。

1980年到2000年,挪威对日的三文鱼出口从2吨迅速增长到45000吨。换句话说,日本人大规模食用三文鱼的历史,理论上不超过30年。

1985年,挪威官僚在东京推销三文鱼

1991年,以一己之力改变全球三文鱼命运的Thor Listau退出政坛,走进旋转门,成为了挪威水产公司Cermaq的董事。后者是挪威最大的三文鱼养殖企业,年销量19.3万吨。

和三文鱼一样,日本餐厅里常见的传统美食,几乎都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日式欧姆蛋源自法国的蛋包饭,天妇罗来自葡萄牙,天津饭也是从广东菜“芙蓉蟹”里借鉴了思路。

但凡事靠舶来,难题也来了:原料从哪里来?

三文鱼原名大西洋鲑,专挑4-12℃的淡水或1%盐度的冷海水长,日本只有北海道秋天会出产少量边缘品种犬鲑(秋鲑),年产能2吨,差不多是挪威的1/60。

上图为大西洋鲑,下图为太平洋鲑(犬鲑)

另一个传统美食鳗鱼,也是日本国产替代进展缓慢的品种。野生鳗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基本与日本海绝缘。

工业化养殖普及后,鳗鱼不出意外被中国人拿下,目前中国鳗鱼养殖量超过15万吨,占全球总产能70%以上。2024年,日本境内70%的鳗鱼供应来自中国。

日本本土海产品出口量不到70万吨,以扇贝为主。而日料中常见的海鲜食材淡水、海水鱼类、贝壳虾类、软体动物基本难产,常年依赖进口。

除了三文鱼,日本从毛里塔尼亚进口冷冻章鱼,从俄罗斯进口海胆、从中国进口螃蟹和鳗鱼。2021年,仅中国、智利、美国和俄罗斯四国,就撑起了日本水产进口量的44.1%。

2018年,日本一名负责计量称重的鱼协职员,收到水产公司的邀请,和关系要好的运输司机偷鲣鱼私下售卖。利用水产捕获的不透明,这7人团伙3年里盗走230吨鱼[8],2021年一年,日本官方就抓捕了海产品偷盗犯1361人[9]。

无论半导体还是海产品,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就难免会受制于人。

前段时间,欧盟《华盛顿公约》计划,提议将鳗鱼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限制国际交易。利益相关方日本火速反对,表示鳗鱼“资源充足,不存在灭绝风险[4]”。

硬实力支棱不起来,就需要软实力出马了。

养殖业暴打匠人精神

2008年,在美福建人凯文·孙接手家族企业,花70万美元收购了纽约罗切斯特区一家餐厅,将其翻新成卖“铁板烧和寿司”的日料店——樱花之家。不仅生意大为改观,还带动了当地华人的二次就业。

据凯文老板透露,纽约的日本餐馆净利润12%至15%,而中餐馆不到12%[10]。

在全球范围内,日料都是餐饮业里为数不多的好生意。按照《大西洋月刊》的描述,纽约日料人均消费位居第一,远超法餐和意餐[11]。

在中国,拿2022年赴港上市的中国日料自助连锁企业上井来说,当年净利率也高达15.1%,差不多是海底捞巅峰期的水平。

抛开少数高端餐饮,以大众餐厅作为参照系,相比中餐对刀工、火候等烹饪技法的要求,大部分日本菜烹饪手法相对朴素,不外乎生吞海鲜,米饭盖片肉,或是对半成品进行油炸和煎烤。

这样做的好处是尊崇食物本味,自然原生态;但坏处是缺少加工环节,原材料成本占比高,附加值偏低。

这个时候,“匠人精神”就派上用场了。

面对原材料依赖进口的现实,日本餐饮业早早就意识到了现代养殖业亡我之心不死,提前布局,在餐饮文化上做文章:

一是发挥语文水平,在命名上做文章。

亲子丼就是鸡蛋+鸡肉,配上“母子团聚”的典故;天妇罗是油炸食品,把蔬菜、鸡肉、丸子裹上面粉油炸;普通的糯米制品,配上“春日赏樱”的专属食用场景,摇身成了花见团子,平添了一份诗情画意。

天妇罗

不能小看取名水平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力,把握维也纳风情的施华洛世奇直接翻译成“斯拉夫风味的施瓦洛夫斯基”,档次恐怕会大打折扣。同样是卖教辅书籍,“书店老板”听上去就没有“知识主理人”有韵味。

二是雕琢摆盘、环境、礼节,强化文化层面的附加值。

美国人Matt Goulding曾造访东京的一家江户风情餐厅,店主夫妇每天早上6点去菜市场选购特定鱼种,坚持用冰块而非冰箱保鲜,两口子坚持不招服务员,每天工作十八小时,只能接待12名顾客,如此才能“让米饭在顾客就座的那一刻,呈现理想的温度与质地[5]”。

在《米,面,鱼》一书中,Matt Goulding对这种行为艺术表示赞许和钦佩[5]:在日本,看重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无论这种匠人精神是好是坏,它都客观上将餐饮的附加值从原材料和烹饪技法,转移到了虚无缥缈的文化与体验,而后者既缺乏明确的价格锚,也没有公允的定价体系,从而创造了巨大的溢价空间。

由此来看,日本能把匠人做成土特产也就不奇怪了。

在“铁炮之神”山上彻也一鸣惊人前,有“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致力于用一双36.5度的手捏寿司,学徒负责给章鱼按摩,用蒲扇给米饭扇风;“烧鸟之神”池川义辉专攻烤串,将一盆多年回锅的烧鸟酱汁视若专利,扬言地震来了让酱汁先走。

最让人难崩的是日本某咖啡馆的“究极白汤”——即65度白开水,三小杯售价折合人民币25元。图为饮用“究极白汤”上瘾的日本大爷与绷不住的顾客:

华人日料店的思路直接揭老底,摒弃匠人精神,搬出中国标准化和规模化两面大旗,比如用《门店操作手册》规定兼职工“左三圈右三圈”擦桌,以ABCD为套餐命名,把点单和结账的环节借桌上的二维码完成。

由于剔除了大量非标环节,日料成为流水线,门店可以快速复制,还能通过规模增厚利润。加上日本菜本身定价不透明的特点,利润空间非常可观。

你说他不懂美食文化,他说你不懂资本主义。

失落的北海道

2022年,杭州西湖景区一家人均两千的网红日料店被举报[12],执法人员现场明察秋毫,发现其宣称来自日本的食材大多在当地菜市场采购,只有两瓶清酒确实产自日本核辐射地区。

无独有偶,当年日本核泄漏事件期间,一家名为鳗满的店被问到“名古屋百年传统烤鳗”的由来,店员坦率的表示:鳗鱼饭做法来自名古屋,鳗鱼户口在中国福建[13]。

福建是鳗鱼大省,不仅供应国内各大日料餐厅,也以一省之力创造了全国50%以上的鳗鱼出口量。

日本网站Sirabee曾做过一场测试,5个人共同蒙眼品尝日本鳗鱼和中国鳗鱼,唯一个分辨出来的大哥的理由让人哭笑不得:中国鳗鱼的酱料不好吃。

畜牧养殖终究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一环,只要能在中国领土和领海存活的物种,基本都会被中国做成世界第一。过去十多年里,中国成功将大量高端食材变成了made in china,不仅价格低廉,质量还更好。

法国德朗鹅肝在80年代被中国引进培育,落地山东临朐县。如今中国鹅肝总产量如今占了全球45%,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三大珍馐”的另外两款黑松露和鱼子酱,也陆续被中国制造攻克,产能分别占全球的70%和60%。法国20多家米其林餐厅都在用的卡露伽鱼子酱,拼多多上同款2盒10g装,只需要76.5元。

现在不会了,昆哥

只有三文鱼这类对生存条件要求相对刁钻的物种,国产替代进程比较缓慢。目前,挪威依然是全球三文鱼最大产地,产能占比50%以上。

光荣属于匠人,伟大属于养殖业。全球化的时代,无论食材从哪里空运而来,源头基本都是一家生产商。

拿北极贝来说,捞出来后经过煮熟急冻,到货后只要对半切开,洗一下内脏就能上桌,把自己活成了预制菜。

全球大部分北极贝的源头都是加拿大水产公司Clearwater(清水),其M码规格批发价约155元/kg,成本价2.82元一个,以日料店16元一个(2片)的售价测算,毛利率82%。

这样的局面下,日本人只好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2022年,日本“牛蒡作假案”震惊全国,一家名为“毛利商店”的蔬果销售加工公司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偷偷把中国牛蒡的户籍纂改为日本青森。

毛利商店从中国进口牛蒡,先是去土清洗通过日本海关,打包前再临时撒上一把日本的土,佯装刚从地里挖出来。在当地,中国进口牛蒡只能卖每10公斤1200日元,但把产地换成青森,收益高出5倍。

无独有偶,2020年,日本流通的蛤蜊是产能的超100倍,经DNA鉴定,97%都从中韩进口,丢到熊本县的潮间带上洗澡,就变成了“熊本县产”。

洗澡蛤蜊曝光后,公司高管的保留节目

对此,早早看透这一切的日本国民率先做出了行动:

参考资料

[1] Sushi Tales: The Surprising History of Salmon in Japan,Tokyo Weekender

[2] Med norsk laks i kofferten,Norges sjømatråd

[3] Up Until the 90s, Raw Salmon Was a No-Go for Sushi in Japan,Japan Insides

[4] 欧盟将提议限制鳗鱼国际交易,日本要联手中韩反对,日经中文网

[5] 米面鱼:日本大众饮食之魂,Matt Goulding

[6] Two Young Chefs Have Passed the Japanese Cuisine Certification Exam (Organized by JCDC) and Have Newly Acquired Gold Certification,Businesswire

[7] 从挪威到青海:中国如何让三文鱼走下神坛?正解局

[8] 被自家人偷了数十亿,日本的「渔」要开始烂了吗?初声日语

[9] FY2023 Fisheries Policy Summary

[10] Chinese thriving in Japanese restaurant businee,Democrat and Chronicle

[11] 欧美“正宗日料”,大部分竟出自中国大厨之手,正解局

[12] 人均2000的网红日料店翻车,真实成本看呆网友!网友怒了:高档餐厅竟这样割韭菜,上观新闻

[13] 改口、改名…国内日料店纷纷公告:非日本进口!业内:日产三文鱼基本只供其本国市场,上观新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有数DataVision”(ID:ycsypl),作者:黄茜琳,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