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厂300万/500万辆年销目标扎堆,消费者都不够用了

汽车公社·2025年08月05日 09:40
真正健康的目标制定,该是“踮踮脚够得着”,而非“跳起来也摸不到”。

最近一段时间,到了各大车企做下一个五年计划时刻,不少企业纷纷抛出要在2030年实现500万辆的年销规模。

7月31日,一汽集团提出了5年内冲击年销500万辆的阶段性目标;而就在前一天,刚升格的央企的长安,也宣布了要在2030年实现500万辆的整车产销规模。

时间再往前推进,今年1月初,吉利控股集团宣布,要在2027年冲击500万辆的年销大关。而比吉利更早提出500万辆这个数字的则是比亚迪,他们计划2025年就要达成这一目标。

一家汽车企业或者集团,要达成500万辆,什么概念?相当于进入全球汽车集团前五。如果这4家车企都宣布要达成500万辆,那动辄2000万辆的规模,几乎要吃掉国内一大半的市场份额,放在全球9000多万辆的汽车年销规模中,也要占据近四分之一的地位。

咱中国车企的目标之宏伟,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如果说500万辆离当下还很遥远,那么300万辆的这个目标,可是很多车企提出要在今年达成的。经统计,目前已经有长安、吉利、奇瑞、东风集团四家车企,明确表示要在今年达成300万辆的销量目标。

按照同样的方式测算,比亚迪的550万,上汽集团的450万,一汽集团的345万,再加上上述4家车企各300万的体量,就这几家车企或集团,就将直接实现2500万辆的销量贡献。

这个时候,外界不禁会问:这么庞大的目标,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车吗?内卷如此厉害,怕是消费者都不够用了。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家汽车品牌都想夺得中国汽车的头把交椅,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车企的规模也会被区分成三六九等,那么究竟谁会更靠谱一些呢?

从“集体许愿”到“集体失约”

谈及销量目标这事儿,每家车企都绕不过这道坎。作为一个经营体,制定目标也是行业的共识,它能够代表一个掌舵者的野心,指引整个体系齐心协力,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只是放在汽车行业,绝大多数车企在制定目标之时,可能会稍显膨胀,甚至有些“非理性乐观”了,让外界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真实。

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内车企身上,包括全球汽车巨头,都有一样的风气。

我们回看过去5年即在2020—2021年前后,各大车企制定的2025目标和计划。到今天2025年过了一半,其实结果已经非常明了,那就是几乎所有的车企,在销量目标这件事儿上,都“失策”了。

首先来看世界第一的丰田,其提出了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目标定为550万辆,这一计划大部分通过混合动力车实现。纯电动车方面,丰田计划每年销售50万辆。结果是今年上半年,丰田汽车全球销量为554.48万辆,混合动力销量占比为43%,而纯电动车销量仅为8.2万辆。

大众汽车在5年前发布了2025年规划,计划在今年生产150万辆电动车,并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领导者。而当前的结果是,大众今年上半年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为46.5万辆,基本上宣告全年150万辆的计划落空。

再看通用汽车,计划在2025年全球售出100万辆电动车,并计划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第一的公司。雷诺则没有公布具体的销量数据,只是表示要在2025年成为电气化领域的领军者。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两家公司的愿望,已经落空。

回到国内,车企们“高目标,低完成度”的情况依旧非常严峻。

比如一汽集团在本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要在2025年实现集团销量600万辆,其中一汽奔腾150万辆,跻身中国自主乘用车品牌第一阵营,红旗品牌完成60万辆年销目标。而实际的结果是,今年一汽集团今年的目标变成了345万辆,就连刷新的2030年目标,也较上一个五年计划少了100万辆。

上汽集团提出力争2025年进入全球车企前五,经营规模达万亿级,海外销量突破150万辆。而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的销量为205万辆,海外销量为49.4万辆;广汽集团当时提出2025年要完成350万辆的年销目标,市占率超过12%。到了今年年初,集团将这个目标修正成了230万辆,且半年的目标完成率仅有32.8%。

吉利汽车则在之前提出了365万辆的年销目标,指出要市占率稳占中国品牌第一。到了今年初,吉利将这个目标修正成271万辆,今年7月又修正成了300万辆,中国品牌第一的地位在比亚迪的压制之下不保了。

长安虽然之前提出了2025年300万辆的年销,新能源占比达到35%,但说的是长安品牌而非整个长安汽车集团。到了今年,这个300万辆的目标成为全集团共同的目标,其中上半年新能源占比已经达到了33.3%,看上去已经算是相当务实的车企了。

长城汽车之前提到2025年年销计划是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80%。不过2024年长城又修正了一次销量目标,为190万辆,最终仅完成123万辆,完成率为65%。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的销量为57万辆,新能源销量为16万辆,占比为28%。

对新势力而言,之前理想提出了要在2025年占据国内电动车市场的20%份额,并在2030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按照当时的预测,2025年理想要完成160万辆的销量才能达成这个目标。

到了今年,理想把这个目标调整成了70万辆,之后又陆续放低目标至64万辆,而从目前理想的销量表现和市场竞争压力来看,要达成降低之后的目标并不容易。

蔚来则表示到2025年要成为全球高端车市场主要玩家,按照三分天下的格局,预计年销目标也在百万辆级别。

再有就是恒大,其在2021年提出了要实现“2025年产销100万辆”,不过现在已经倒闭的恒大汽车,早已沦为行业笑柄。

为什么从当前来看,5年前的年销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笔者认为核心原因可能与车企们对市场的判断失误有明显的关联,特别是新能源与智能化的速度,纯电车从两端趋向超低端延伸,混动市场的过渡性远比想象中长远。而如增程技术带来的体验,远好于技术本身的价值等,包括经济周期等因素,让整个汽车市场的走势和格局变得不太一样。

从“数字竞赛”转向“能力务实”

看上去几乎不可实现的目标销量,为什么各大车企还可以拉下脸面对外发布?或许对于是否能达成,车企内心清楚无比,但迫于一些压力和无奈,不得不喊出来。

其一,是给资本市场“画饼”。汽车行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投入大,周期长,在资源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谁家的目标越远大,越能吸引资本的信心,对不少需融资的车企来说,“高目标”是吸引资本的敲门砖。特别是一些新势力比如理想,在当时在定这个销量目标是,年销还在3万辆出头,就喊出了2025年百万辆的销量目标。

其二,是给团队“施压”。在不少车企内部,目标是“自上而下压任务”的工具。比如定车企在定300万目标时,大多不是真觉得能完成,是想让各部门“跳起来够果子”,就算最后只完成150万,也比定100万、最后只做80万强。

第三是不能输了势气,特别是在同类同级别对手PK时,“目标高低”常被解读为“实力强弱”,这背后不仅是车企的雄心壮志,更是经销商、供应商的信心和支撑。

销售体量是衡量企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行业内的人似乎能够理解喊出高目标的企业,可能想着“取法于上,得乎其中”,意在激发斗志、挖掘潜力,这都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如果年年喊高调,年年完不成,甚至相去甚远,反而可能对士气构成反压,还不如不立这种Flag。因为如果每年车企的销量目标都无法完成,每隔几年向市场放卫星,那这家车企的信誉度也会受到影响。

不过以当前汽车市场竞争环境来看,要确定一个短期内,或者中长期的销量目标,已经不是随口喊出来就行了的。特别是2025年几家300万年销量的车企,其实更需要车企们有真正的实力和市场表现,对于企业掌舵人,也提出了更高的务实要求。

毕竟要把一家巨型的车企推向300万辆的高度,一定不是运气,背后是技术迭代的速度、供应链、规模效应、人才、研发、成本控制等一系列体系能力的结果,而且这种能力如果在大环境和市场没有革命性变化之前,则会持续推动一家车企向上发展。

从能力和影响力来说,放在中国3000万辆的大盘中,300万辆的体量意味着其市占率可达 10% 以上,属于绝对主流品牌,对单一市场的统治能力极强。同时也将成为产品、技术、行业竞争格局的风向标。

而从企业的运营来说,300万辆级的车企,须具备稳定的产能体系,通常需要10个以上生产基地协同运营,配套供应链需覆盖极为广泛的零部件供应商,还需要丰富的产品品牌和矩阵,去覆盖不同的细分市场和人群。

更值得一提的是,300万辆的背后,还需要大规模的技术和产品迭代,以保证源源不断的新用户和升级用户的加入,包括背后人才体系的维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

所以从吉利《台州宣言》拉开的战略整合大幕,到奇瑞内部几大事业部的调整,再到长安升级之后全新的气象和面貌,其实在几家车企今年300万辆的目标背后,都彰显着提质增效、规模降本这样的主要逻辑,这些都成为助推企业冲击年销300万辆,实现从如何“活下去”到如何“实现行业引领”之变的核心支撑。

面对车市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整车企业不断挤压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生存空间,业界“反内卷”呼声日渐高涨。而对于车企销量目标,可以说随着行业竞争愈加透明化,目标的PK也将逐步祛魅,那些在市场没有竞争优势,在核心的细分领域没有重磅产品的车企,提再高的销量目标也无济于事。

正如2025车企们那份“未完成清单”,这份清单时时刻刻提醒车企,车市拼的从不是“谁喊的目标高”,而是“谁能把目标落地”,脱离现实的目标,只会沦为笑谈。销量目标该是“指引方向的路标”,而非“用来营销炫耀的口号”。

新一波目标潮里,若仍有人执着于“300万、400万”的数字游戏,2025的“失约故事”,或许只会再演一遍。真正健康的目标制定,该是“踮踮脚够得着”,而非“跳起来也摸不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汽车公社”(ID:iAUTO2010),作者:杜余鑫,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炒股挣的钱很难留住”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