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值真正应该被讨论的是什么

新声Pro·2025年08月05日 08:22
好内容如何持续被看见

在剧集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竞争加剧的当下,平台越应承担起秩序引领者的责任。热度值的存在,或许不是答案的终点,但却是走向多元生态,让好内容持续被看见的重要尝试。

随着暑期档剧集的连接上线,国产剧集市场迎来了今年的一波小高潮。不同题材剧集在各个平台接连上线,热议不断,也再次让「热度值」这一数据指标回到公众视野。

越来越多剧集突破平台热度值关键节点,观众对爆款的关注也随之升温。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另一种声音浮现:为什么这部剧的热度数值这么高,我和身边的人却鲜有人在追?又或者,明明身边热议不断的一部剧,却在榜单上表现平平?这类「观剧实感」与「平台热榜」的反差,正在引发一轮关于热度值作用机制和评判逻辑的讨论。

实际上,细看这场围绕热度值的争议,讨论的焦点早已不止于单部作品,更关乎行业在多维评价体系下,如何去发现和定义好内容。在行业结构重塑、观众偏好加速分化的当下,热度值的存在,不应被简单化为排名游戏,更应该被放置到剧集行业生态中,重新被理解与赋值。

作为一种内容评价机制的环节之一,热度不只是一个「爆不爆」的衡量单位,更是平台和行业试图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发现好内容的一次系统化努力。

热度值本是一种新秩序

从根本上说,热度值并非单一播放数据的简单延续,它代表着影视行业「唯播放量论」的单维逻辑阶段,走向更复杂的复合机制。

内容热度值最早由爱奇艺在2018年正式推出。彼时,舆论对长视频平台的播放量「注水」现象颇有质疑,如何建立一套更客观、可量化、能体现用户真实反馈的评价体系,成为平台的紧迫需求。热度值的出现,正是希望以多维指标,代替单一播放量,提供一个更能代表剧集真实市场反馈的观测工具。

从创作者、平台到观众,热度值的存在,意味着对碎片化流量逻辑的反思与修正。它试图从传播声量、互动活跃、口碑表现、观众黏性等维度,构建出一个更具综合性的「内容影响力模型」。

而作为剧集播出结果的最直观体现,热度值在当下所承载的,是平台、创作者、观众在当下剧集市场中的一次价值共识的协作讨论。

「为什么这部剧热度值这么高,我却无感?」「我朋友圈都在追的剧,为啥热度却不高?」——这些关于观剧实感的疑问,其实触及了一个关键问题:热度值的评估样本,未必与每个人的社交圈层完全重合。

我们当然可以质疑数字的表象,但更重要的是看清,当剧集市场越来越多元、传播路径越来越分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判断作品的真正价值?

热度值不是「全民平均温度」,而是「核心圈层强反馈」。某些剧集即便在某些社交圈中体感不强,但只要它在主力观众群体中形成高频反馈,就能实现热度走高。

例如,《朝雪录》作为悬疑探案的古偶题材,并无顶流主演,也不是IP改编,却凭借扎实剧情与讨喜人设实现了稳步逆袭。截至7月底,该剧的弹幕总互动量已突破2亿,云合最高市占率高达32.4%,连续多日在剧集热播榜居首。其热度增长路径并不依赖某一波突发话题,而是依靠稳定的口碑输出和忠实受众群体推动,体现了其扎实的内容驱动型热度。

这类「内容驱动型」的热度增长路径,与部分通过明星光环、剧情张力或集中话题切口快速引爆关注的剧集形成了差异化对比。例如今年上线的《凡人修仙传》,作为男频大IP改编作品,由杨洋主演,自开播起便因题材受众明确、主演人气高和特效呈现获得高度关注,这类作品通常具备强烈的外部引流能力和高开热度,在传播初期即可形成破圈效应。

换句话说,有的剧靠「爆点」,有的剧靠「积点」——但这两种路线都可以在热度体系下得到合理的观察与呈现。

再如,一些剧集因受众结构差异,也容易在热度值表现上呈现「错位」。

以现实主义题材的《六姊妹》和《南来北往》为例,两部作品均在电视端获得了不俗的收视表现。《六姊妹》成为CVB统计中的上半年收视冠军;《南来北往》则作为央视热播剧,在主流观众群体中积累了广泛的口碑和社会讨论。然而,两部剧在平台热度值上的表现却相对平稳。这种差异并非因为内容质量不佳,而是由于此类年代叙事、现实向作品的观众群体大多偏成熟,倾向于通过电视端沉浸式观看,较少参与弹幕、评论或站内互动,因而在热度值体系中难以获得足够的行为加权。

这类现象表明,热度值在反映一部剧集在主力用户群体中的传播强度方面具有较强参考性,但面对不同受众圈层和观看习惯时,也可能产生偏差。因此,还需结合剧集题材、观众构成与播放路径等因素,才能更全面评估一部作品的真实影响力与行业价值。

反之,一些题材垂直、受众集中、观剧行为活跃的作品,往往能在热度值维度上取得亮眼成绩。《雁回时》《无忧渡》即是代表。两部剧在有效播放量排行中并不占优势,但凭借强烈的角色黏性、二创活跃度与互动表现,热度值表现突出,成为平台内外讨论度极高的现象级作品。

而如果进一步放大视角,还会发现有些内容的意义,更体现在长期影响力与文化沉淀之中。

比如《我的阿勒泰》。这部短小精悍的8集剧集,没有走传统爆款路径,却凭借8.9分的豆瓣高分,获得广泛好评与文化破圈的影响力。它以极具诗意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阿勒泰的自然与人文图景,也成功引发了观众的精神共鸣。该剧在白玉兰奖中斩获「最佳中国电视剧」等多项大奖,其所代表的艺术价值与文化表达,并不能被热度值完全衡量,却依然被行业和观众认可。

与此同时,面对多平台播出和多样化的观众环境,热度值的数值标准各有算法逻辑。关于爱奇艺、腾讯视频和优酷三大平台热度值,目前观众之间普遍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认知。比如,很多人认为腾讯视频的热度数值大致是爱奇艺的三倍,也就是说,爱奇艺热度值达到1万时,腾讯视频大致对应3万左右;同理,爱奇艺的9000左右,腾讯视频则相当于2万7左右的热度值。

此外,优酷平台在破万热度值的速度上相对更快,意味着在优酷达到破万门槛的剧集数量或频率较高,相较之下,爱奇艺的破万门槛则显得稍高一些。这些差异引发了观众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热烈讨论,成为理解三大主流长视频平台表现差异的重要参考。

热度值并不完美,它也无法涵盖所有剧集的全部价值。但它的重要性在于:在一个数据驱动、算法推荐、注意力稀缺的内容时代,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以「主观热感」定义全局的可能性。

让好内容持续被看见

不同剧集热度曲线的差异,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剧集生态的多元。有的以圈层声量、情绪浓度撬动高开热度,有的则依靠口碑积累和内容稳定输出实现长尾效应,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立体、丰富、分层的剧集市场景观。

这也让一个核心命题再次浮出水面——好内容如此持续被看见?

热度值在此背景下的存在意义,就不仅仅是流量统计工具,而是平台、观众与行业之间,寻找共识的一种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热度值所反映的并不只是播放数据或互动总量,更像是一种舆论共建。它告诉我们,有一部分观众在某一段时间里,持续且真实地被某部剧吸引,她/他们愿意发声、愿意推荐、愿意参与构建长视频的生态环境。

它所具备的功能,正在被系统化地激活:

对平台而言,它是衡量内容质量与投放效率的中台工具,是资源分配的风向标;

对创作者而言,它是观众反馈的可视化窗口,是调优内容策略的参考坐标;

对用户而言,它是筛选内容的入口,是跨圈层发现作品的一种「社交提示」。

行业对于热度值的期待,不仅在于短期的数据本身,更在于它所能激发的后续传播效应。《朝雪录》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在热度破万后,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迅速升温,引发大量围绕剧情分析、人物关系讨论以及二创内容的自发传播,从而推动更多观众深度追剧,实现了从热度提升到用户自传播的良性循环。

热度值并非目的,而是一种路径。它的存在,是在行业高速变化中,为不同气质的作品提供被看见的可能。

这种体系的价值在于,它不再将「热」作为唯一的「好」。比如《人生若如初见》这类作品,虽然未在热度值上实现突破,但在情节叙事、历史建构与文化表达上,均展现出极高的完成度。这种剧集的意义,在于其长期口碑的积累和文化记忆的构建,值得被行业肯定。

热度值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它无法替代观众的喜好,也无法定义所有成功。但它是一个起点,是在多样化作品面前提供参考的一套机制。它能帮助观众发现趋势,也能给予创作者方向感;它能捕捉「尖叫型」热剧的爆发力,也能标注「缓热型」作品的长期生命力。

在剧集行业面临转型压力、竞争加剧的当下,平台越应承担起秩序引领者的责任。热度值的存在,或许不是答案的终点,但却是走向多元、走向公平的起点。

让热度回归内容,让讨论聚焦作品本身,才是剧集行业新周期里,真正应该被追求的「高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声Pro”,作者:新声Pro,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