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颠覆战,当Alnylam逼近4000亿

氨基观察·2025年08月04日 07:30
RNAi疗法革命

RNAi疗法的商业奇迹,正在颠覆制药巨头的商业化霸权逻辑。

Alnylam的RNAi疗法Amvuttra在针对转甲状腺蛋白介导的淀粉样心肌病(ATTR-CM)的新适应症获批后的首个季度,销售额直接起飞,达到4.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更是远超过分析师约3.65亿美元的预期。

原本在市场预期中,Amvuttra与辉瑞的tafamidis疗效相差并不大,前者年治疗费用高出1倍,加上面对的还是辉瑞这一巨头。大多数人对RNAi疗法能否打破辉瑞长期主导ATTR-CM市场现状,持怀疑态度。

然而,获批适应症仅一个季度,Amvuttra的表现远超预期。并且,公司在二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强调,这种强势增长绝不是昙花一现,未来Amvuttra将成为ATTR-CM一线领导者。

在Amvuttra的加持下,Alnylam大幅提高了全年业绩指引,将总产品收入指引由此前的20.5亿-22.5亿美元,上调至26.5亿-28亿美元。

并且,商业化多年后,Alnylam终于要见到盈利曙光了。公司首席执行官Yvonne Greenstreet表示,Amvuttra对ATTR-CM的适应症获批标志着公司进入增长新阶段,并有望在今年实现“可持续的非GAAP盈利”。

这样的业绩发布后,Alnylam股价应声大涨15%,市值历史首次突破500亿美金。相比短期股价波动,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创新的加持下,生物科技公司与制药巨头的力量对比,究竟会发生哪些微妙变化。

01 超预期的三个月

ATTR-CM患者也被叫做“淀粉人”。这是一种罕见且致死的心肌病,平均而言,患者在确诊后只能存活2-5年。

虽然ATTR-CM属于罕见病,但是市场规模也相当可观。海外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ATTR-CM市场规模将突破112亿美元。而此前的治疗方案极为有限,存在极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2024年之前,只有辉瑞的TTR蛋白稳定剂Tafamidis获批用于治疗ATTR-CM,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55亿美元。数据显示,约1/3的患者使用Tafamidis仍会发生疾病进展。

不过,美国大部分医生认为鉴于Tafamidis的口服易用性,原始安全性和积累的真实世界数据,仍有望保持ATTR-CM市场的最大份额。这也被视为Amvuttra最大、甚至难以逾越的存在。然而,似乎只用了三个月,Alnylam就扭转了市场预期。

在3月获批治疗ATTR-CM后,Amvuttra在今年二季度的销售额达到了4.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

Amvuttra的表现,远超分析师约3.65亿美元的预期,这也带动了公司整体收入的超预期增长。

根据财报,截至6月30日,已有约1400名ATTR-CM患者正在接受Amvuttra治疗,贡献了1.5亿美元收入。尽管时间较短,但强劲的增长势头,让Alnylam信心满满,大幅上调了公司全年产品收入预期:

从此前的20.5亿-22.5亿美元上调至26.5亿-28亿美元。其中,TTR产品组合(包括Amvuttra和另一款RNAi疗法Onpattro,二季度销售额0.5亿美元)的收入指引,则从16亿-17.3亿美元上调至21.8亿-22.8亿美元。以中值22.3亿美元计算,TTR组合将比2024年12亿美元的销售额,增长约10亿美元。

Alnylam在电话会上表示,(Amvuttra)这样的增长不仅仅是昙花一现,预计将持续可持续增长,这也是公司上调业绩指导的核心原因。按照这个势头,仅ATTR-CM这一适应症,可能用不了两年时间,就将为Alnylam贡献一个重磅炸弹。

更重要的是,在公司CEO看来,Amvuttra对ATTR-CM的适应症获批标志着公司进入增长新阶段,并有望在今年实现“可持续的非GAAP盈利”。

这对Alnylam意义重大。自2002年成立以来,其已成功获批4款RNAi药物,但至今尚未盈利。而二季度的表现,让市场对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信心倍增。

02 起量三件套

事实上,市场早有预期,Amvuttra会为ATTR-CM二线治疗带来一定改变,但没想到,改变来得如此迅猛和全面。

Tafamidis此前独占市场多年,单看主要终点等疗效数据,Amvuttra与之相差也并不大:

前者的三期试验显示,治疗30个月后,与安慰剂相比,Tafamidis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相关住院率;主要终点的单个评价终点结果证明,与安慰剂组相比,Tafamidis组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相关住院率分别降低了30%和32%。

后者的三期试验则显示,总体患者和接受单药治疗患者(基线时未接受Tafamidis治疗的患者)分别实现了全因死亡率和复发性心血管事件综合指标28%和33%的降低;Amvuttra组也达到了关键的次要终点,总体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36%,单药治疗的患者降低了35%。

而Amvuttra接近50万美元的年治疗费用,却比Tafamidis25万美元左右的标价,贵上1倍。加上注射不及小分子口服的可及性高,市场认为推广Amvuttra作为一线治疗将面临极大挑战。

尤其是,医生端的固有认知。尽管医生都承认Amvuttra的作用机制比稳定剂具有优势,Tafamidis通过稳定转甲状腺素蛋白起作用,vutrisiran则充当RNA沉默剂以减少致病蛋白的产生,但他们也强调,心脏病学领域已经不再过度解释生物学原理,而是专注于临床数据。

起初,Alnylam也是以吸收二线患者为重点。但很快,公司发现,一线治疗起量也很快。按照电话会上的说法,两者是均衡的。言下之意,目前1400名患者中约50%是一线使用Amvuttra。

那么,Amvuttra是怎么做到的?简单来说,准入先行、支付提速、获得医生认可。

首先是快速进入处方目录,超预期表现驱动快速增长。截至目前,约80%的患者已经可以通过保险获得处方,而这一进展原本预计要到2025年底才能完成。同时,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给药网络,确保美国约90%的患者能够在距离居住地10英里内接受治疗。

其次是大多数支付方(包括联邦医疗保险按服务收费计划、联邦医疗保险优惠计划和商业保险)已将Amvuttra纳入一线首选治疗范围,这也成为销量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现实中患者对Amvuttra的获取非常便捷,很少遇到来自支付方阻力,包括“分步编辑”等限制。此前市场预期,商保可能要求患者先使用Tafamidis再使用Amvuttra,但按照公司的说法,很少有商保这样做。显然,海外支付方对这种罕见病的创新疗法仍大力支持。

医生的快速接纳是最后一环。自上市以来,Amvuttra的处方医生基数季度环比增加了两倍,同时,社区医生和学术医生都在使用,新处方医生和重复处方医生也在使用。

根据海外机构对于ATTR-CM领域KOL的调研,他们不仅看好Amvuttra在混合表型新诊断患者中的主导地位,更认为它将是Tafamidis进展患者的首选。

一线、二线双优选,从结果来看也的确如此。过去3个月,Amvuttra起初主要是圈到了使用Tafamidis后疾病进展的患者,但很快不仅成功进入一线治疗市场,还吸引了部分患者从口服稳定剂转换到Amvuttra的治疗方案。

也就是,Alnylam正在抢走辉瑞的蛋糕。

03 颠覆常识

制药行业长期存在一个“常识”: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后来者单纯依靠疗效优势,无论微弱抑或强烈优势,都很难轻松突破先行者根深蒂固的商业壁垒,尤其当对手是商业化实力强大的MNC。

这样的案例,很常见。而ATTR-CM领域的另一个后来者BridgeBio的选择,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其选择了在核心产品acoramidis正式上市之前,就卖出商业化权益,落袋为安。

Alnylam则选择与巨头硬刚。在其运作下,Amvuttra不仅放量迅速,还将极大挑战辉瑞在该领域独霸多年的市场地位,改写ATTR-CM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部分深耕TTR-CM领域的KOL眼中,Amvuttra将在未来的一线治疗中占据最大份额,约为50%,其次是Tafamidis,acoramidis则占据剩余的市场份额。

一位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指出,对于新诊断的ATTR-CM患者,特别是占40-45%的混合表型或病情更严重的患者,Amvuttra将表现出色。

来自西奈山医院的卡洛斯·桑托斯-加列戈医生更是表示,他希望将60-70%的新诊断ATTR-CM患者使用Amvuttra进行治疗。

他偏爱Amvuttra的理由有四点:Amvuttra对心肌病和多发性神经病的全面疗效,3月注射一次的依从性,未来Tafamidis仿制药上市后联合用药的潜力,以及其所在机构先采购后报销的处方经济优势。

显然,Alnylam让我们看到了中小药企也有“打败”MNC的可能。而这不仅要求企业自身产品实力够硬,也就是机制或者疗效优势,同时更加要求,药企必须提前补齐商业化短板,策略精准、执行力也不能掉队。

从Amvuttra的超预期就能看出,在市场准入以及患者支付等层面,Alnylam的团队行动力十分高效。当然,你可能会说Alnylam此前已经有比较丰富商业化经验。

那么,不久前被默沙东100亿美元收购的Verona可以提供另一个视角,即在核心产品商业化之前,找到合适的人、提前做好商业化准备的重要性。

Verona不仅引入了有20年商业化经验的高管,还制定了周密的策略,并高效执行。按照公司的说法,其核心策略是聚焦于高处方量的医疗服务提供者(HCPs),并重点针对高处方量的HCPs。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完成了约120场专家教育项目。销售团队还积极参加了重要的全国和区域性肺病学会议,以支持产品上市。

在可及性方面,Ensifentrine通过独家认证的专业药房网络进行分销,确保了产品在上市后的迅速可及性。除此之外,Verona还推动Ensifentrine纳入治疗指南。

与Alnylam类似,Verona的COPD新药Ensifentrine上市之初,市场还在担忧,一款小分子药,如何打得过赛诺菲的度普利尤单抗、GSK的美泊利珠单抗呢?

上市之后,市场发现,Ensifentrine与前者几乎无竞争,加上自身使用、疗效优势及商业化布局,放量迅速。也正因此,Verona获得了默沙东的青睐。

与之相比,Alnylam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自主研发并直接挑战行业巨头。整个行业的未来竞争版图,也正在这些勇敢者的挑战中,发生着或微妙或剧烈的变化。

Alnylam的经历,对已经经过多年发展,迎来阶段成果检验期的国内创新药产业来说,无疑是最大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氨基观察”(ID:anjiguancha),作者:氨基君,36氪经授权发布。

+1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