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科普计划A轮融资1亿元,光伏温室技术助农光项目三年回本
华夏科普:用光伏温室技术(BIPV)重塑现代农业的破局者
当传统设施农业深陷高能耗、低回报困境,屋顶光伏苦寻8%收益率,传统农光互补项目面临“光强农弱”整改风险时,一家北京初创公司——华夏科普生物科技,正用其独创的光伏温室技术撕开行业裂口。以“光伏+农业+科技”三位一体模式打破僵局——将农光互补和设施农业项目的回本周期从行业平均10年压缩至3年,并在北京顺义杨镇落地首座“零碳园区”示范项目,为现代农业投资提供全新范本。他们以“全球首创的柔性光伏追踪系统光伏温室与一种能量自动交换的光伏温室”和“六维盈利闭环”为核心武器,不仅破解了农业现代化核心痛点,更将项目回本周期压缩至惊人的3年,直指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那块“最坚硬的骨头”。
核心技术颠覆行业逻辑
华夏科普的突破性创新始于对传统农光互补痛点的深度解构。团队自主研发的“摆钟式联动光伏温室”(专利号:ZL2025104135843)与“能量交换双层膜温室”(专利号:ZL202520160438X),首次实现光伏板与农业生产的有机融合。通过动态追踪阳光的柔性光伏板替代传统遮阳网,发电效率较固定式光伏棚顶提升10-20%,同时利用转光膜与无影膜技术,将温室内光照均匀度提升100%,规避了光伏板阴影对作物的影响,使光合效率提高30%。
另一项革新来自“储能水肥一体化装置"(专利号:ZL2025201626092),通过光伏离网供电驱动循环系统,集成储能、发酵、滴灌功能,将水肥利用率提升至90%,亩均年节省运营成本1500元。而针对盐碱地治理的“动态遮阳+酸性水肥中和+菌肥改良+植物提盐”四重技术体系,已在天津市5000亩盐碱地改良试点立项,使土壤年脱盐量达400kg/公顷,改造周期缩短50%。
六维盈利模型验证经济可行性
在北京顺义杨镇占地150亩的示范园区内,华夏科普的“三年回本”商业逻辑正在被验证: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通过“发电收入前置+农业增值后置”的双引擎驱动,构建六维盈利闭环。首年总收入即突破1150万元,其中光伏发电贡献350万元,政府补贴400万元;而冷链物流、高附加值农产品销售(首年亩均产值1万元)、共享庄园等业态则支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第三年农业收入占比将超60%,总收入达3000万元。
这一模型的核心在于动态平衡政策红利与市场收益:随着发电收入与补贴逐年递减,农产品销售、能源消纳等市场化收入以100%的年增速填补缺口。例如,与盒马鲜生、京东农场签订的锁价协议,可覆盖60%农产品产能;而光伏制冰、冷链物流等衍生服务进一步放大能源自给优势,形成“度电成本低于0.4元”的竞争壁垒。
政企协同破解土地与审批困局
项目推进过程中,华夏科普开创性地采用“农业主体牵头+新能源配套备案”的政企协作模式:由农业公司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再通过屋顶租赁协议引入光伏投资方,在县域层面完成“农业-能源”双重资质审批,将手续办理周期压缩至3-6个月。这一策略已在兰州、北京等地成功实践——尽管2024年兰州项目因分布式电价政策调整暂缓,但积累的政企合作经验反哺后续布局。
目前,公司确立北京、天津、重庆、江苏、广东五大基地,计划2028年建成40个产业园,2030年形成覆盖20省的100个园区网络。据测算,100个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相当于种植100万棵树木,同时创造3000个固定岗位与2万个季节性岗位,激活土地增值潜力。
资本布局瞄准绿色资产证券化
面对农业投资的长周期属性,华夏科普为资本设计了分层退出路径:短期投资者可通过工程利润与项目溢价(年化收益>15%)在1-2年内退出;长期资本则持有电站运营权,享受农产品销售分红与补贴收益(年化收益30%),并等待5年内创业板上市带来的10倍回报预期。目前公司启动A轮融资,拟募资1亿元(估值6.25亿元),重点投向AI种植决策系统开发与产能扩张,计划3年内新增20项专利,巩固技术护城河。
在资本市场对农业项目普遍谨慎的当下,华夏科普的价值在于将“重资产”转化为“高周转资产”:撬动亩均年产值3万元的高附加值产出,使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术生金”。随着全国100个园区蓝图的推进,这家企业正在书写现代农业与新能源融合的黄金法则。
技术突破背后是团队二十余年的行业积累。这组兼具工程实战与科研基因的团队,让技术创新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高效转化。当被问及创业心得时,郭金辉强调:“现代农业需要的不仅是单点突破,而是产业链的重构。我们正把光伏从能源设备变成生产工具,让每一寸土地同时产出粮食与绿电。”“我们卖的不是电,也不是菜,而是农业土地价值的指数增长权。”郭金辉的这句话,或许揭示了农业新能源的终极战场。
这支深耕专业的农业团队,正用硬核技术与商业智慧,为中国农业现代化书写新的解题思路。